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經首 第二十四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是,因爲你要懂得他實際上裏面進行的工程。

  

好,當你走過這一段,我們講了,這個我們都跟各位分得很清楚了,即使在極樂世界,因爲那些人從來不把在佛門中的修行整個的狀況講清楚,你只能夠窩著一個小角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你的概念裏,你的意識形態裏,只有在蓮花大如車輪上出生,七寶池八功德水中的那種白色白光、青色青光那種蓮花上生。可是你不知道那蓮花爲什麼,你出生的蓮花是紅色紅光還是白色白光,你知道嗎?我敢肯定沒人跟你講。你怎麼去呀?去了再講,他給我生白色就白色,綠色就綠色,對不對?要這個時代去生在綠色裏還不錯,你生在藍色的那你就倒黴,因爲你根本無知,其實你生到哪個地方——岸上、池裏,你都可以很清楚,只是因爲你接受的佛法沒有談到這些。

  

好,我們現在跟各位談的就是,基礎面你一定要具足。這些看起來很不起眼,但是就一個行者來講,這裏一定要下很多功夫。我警告各位,與其花十年時間參學一百個道場,不如在一個道場把這個功夫打十年。你自己去想想看,這個時代福報大,交通方便,各道場都在做廣告,所以你花十年的時間找一百個道場不難,你賣掉兩棟房子你也可以去,你可以做的到,但是告訴你,回來以後,你一腦子的噪聲、毒草跟毒藥,完全沒用。你假如在這十年當中在一個道場,好好的把這個功夫花十年,我想你一定突破這個地方,而且你可以培養就算不到淨識也到染識,知道嗎?但是你要是跑十年一百個道場以後,你本來在概念包現在跑到意識流去了——噪聲。本來腦筋裏頭不學佛還一片幹淨,有的是世間的一些習氣而已,現在佛門中跑十年下來,爲什麼變老油條——噪聲太多了,對你這樣的一個行人無意義,只有害處。所以我不是要你留在這裏,但是你不管在哪裏都一樣,這個技術面的功夫一定要克服,然後你要是有心克服技術面的問題,你的意識流應該會淨化,你的概念包應該會丟掉一些,然後留下來單一概念,那到這裏,你修行要成就就很快,你馬上就可以從這個地方(置心一處)轉入了。

  

要怎麼轉入?那就我們“生住異滅”上面住所講的部分,過了住以後,那你就進入到娑婆若海了。生、住、異、滅裏面的“生”,在這個“生”裏頭,講的就是本體心、本體性跟本體念。這個就是娑婆若海裏面生滅性相,這一個圖(生住異滅圖)你看不出來。我們說生命是永恒的,怎麼永恒?你都在娑婆若海裏呀,這個時候心的本體起作用是性,它的相就是念。這個心本來是如如不動的,那麼有衆生的業所以它起了作用了;它一起了作用以後怎麼樣,它相就出來了;念是什麼?念著衆生,念著法界,慈悲、智慧一再地起作用,所以那種永恒的、燦爛的生命是在這個地方。

  

你們看這個(圖)沒什麼好看的,“父母未生之前本來面目”也不過很生硬的一句話。你得道了?你覓得本來面目,你擁有生命真相,是那麼的枯澀,那麼的冷漠?是這樣嗎?那個真相是多麼的燦爛,就在這個範圍裏(生),這個都是法身的範圍。你到達止于至善的時候更是這裏面的淨化。這個經文就是講這個範圍裏面。

  

我們一般人是活在這裏(滅=意識形態),這個是意識流,這個是概念包(異),染識,概念裏頭的染識,業識身、意識形態在這邊一大堆的,人家講都不聽都是你自己的,就在這裏(異、滅)呀。你不要看了,我把這裏畫的很清楚了,沒看過的人他還不屑呢:“語出何處啊?誰講的?生住異滅四個字對下面通通不對。”因爲他沒看過。你沒看過人家就不能講,我們現在寫下來,一千年後就是衆人所引用的,你知道嗎?爲什麼?關鍵就在你學佛的心態,當你心態不對你就搞不清楚了。這個就是你看看,真的修行在這個區塊裏(住),可是當你的心態還在這裏(滅)的時候,與這塊(住)根本無關,你來到這個地方(異)是概念是染識的時候,跟這裏(住)比較近了,所以你比較會接受。

  

所以我跟各位講,你要請法不要找我,我講你一定接受,沒有用,大師父二師父講給你聽,看你接受不接受,你就會“不過,但是,可是……”,因爲你碰到我你也但不起來,但是你跟大師父二師父跟明樂師你就可是很多,還有爭辯。爲什麼?因爲你還在這邊(滅),還在意識流裏。只有在淨識,這個染識再過來,中心價值觀破了以後,在淨識這邊你才會單一概念。單一概念的人才有可能修行啊,不然不可能修行。因爲單一概念是初果相,你進到這裏面是初果位開始,這裏一直到十信位,十信位過,初住位開始,生這邊是初住位開始法身大士啦。整個過程我們都跟各位交代很清楚,但是你要能夠做好,從基礎面一路走上來,要不然你沒辦法。好,你按照這種標准上來了完成了,前面的境界你才有可能做到。

  

這一句是在說明,這樣境界的一種隨宜應用的狀況。娑婆若海入了,娑婆若海是什麼樣子?入了娑婆若海沈下去不會死,還會呼吸,那你到海裏當魚就好了。不是,他的生命這麼的可愛。可愛,知道嗎?不是一般的詞彙,這麼的美他才可愛。你不要以爲成佛以後,每一尊都像這樣子,不是,他是生命是很美的、很燦爛的。這一句講這種美法,“能隨方便”,方便就是能隨緣,能夠隨緣,按種種方便隨緣,“入于一地而以一切願海所持”。他隨什麼緣,隨什麼方便?隨緣起法界的業力,隨這個緣他能夠入。那佛的境界,像這二十個大菩薩的境界裏,他菩薩的願力他也能入,雖然他在性起法界中菩薩不是十全十美,但他能入,這叫“入于一地”

  

那有人會問:“那我們假如這一次分段生死結束以後,我們到了法界我是哪一位?”從初住到等覺都有可能,你是哪一位那要看你的用功,但是這一過去最少是初住位。那麼爲什麼會是初住位呢?因爲你是很不得已而過去的。但是我告訴你,有任何的勉強,內心有疙瘩、不暢快,有壓抑還在忍耐,那去不了。你知道嗎?會是初住位的是你這輩子發了願以後,開始在行這菩薩道,你有種種的業障而自己翻不過去,因爲你這個技術上面有些狀況你搞不清楚。雖然也是照這叁個原則做,但是經常病恹恹的,不發勇猛心不生病,發越勇猛的心病越重。有沒有這種人?這種人就是你原來業太重。什麼業我不知道,可能前輩子殺豬不夠還再殺牛,聽說這比較好賺。那像這種業力當然你就挫折很多,但是你要是一輩子真的這樣堅持下去,到你壽命終了的時候你還是往生,還是入法界去,他可貴就在這裏。

  

問題是當你逆境現前的時候,你不能接受那就沒辦法。真的是跟各位講,這種逆境現前而沒有辦法接受是沒辦法,因爲逆境是你自己認爲的。就像我們在跟人家講佛法一樣,你跟他講,他討厭的要死,他根本就不想聽,那就是逆境,逆境是他自己造成的。講佛法有什麼好逆境?對不對?你跟人家講佛法,同修們還高興的不得了,可是你跟你的父母講講看……爲什麼這樣?是你自己心理造成的,人家跟你講正法你不能接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跟你說這是業,這是智慧不夠,善根不足,你根本不以爲然。有沒有?這個都是狀況。所以你只要這個叁個很簡單的原則,一生做起來就不簡單了。而且這個前提之下是不能抱怨、不能勉強。大概叁年,應該叁年就可以轉得過去,太長了,五年就了不起了。過了以後你自然你自己就知道很清楚了。到了這個時候,你這一期命終以後,到了這個法界,就入法界了。

  

入法界以後,你的生命交流就很自在,“入于一地而以一切願海所持”,不管你到哪裏,你一切願海你的生命會全方位展開。你就不是一個生命因素成長了,所有的生命因素通通起來,而且“恒與智俱”,跟智慧是在一起的,不是盲目的。這個你要留意,而這個地方的智慧,你要記得絕對不是你的聰明才智問題,這智慧是生命的本能。你的生命自然的就會起作用,不是你用大腦,你用大腦去做什麼老是起副作用。“我就這樣子想,想說這樣,所以我這樣去做。”你做了以後結論不一樣,答案不一樣。爲什麼?因爲你用大腦他有副作用,因爲你用大腦就用推理,推理是單一的,旁邊還有。你想這樣服務他,他有這樣的想法,他說我不要你服務,對不對?問題就在這裏呀。他爲什麼不要你服務?也沒爲什麼,只是不要你服務啊。

  

我記得有跟各位講過,在大學的時候上了公交車,我是大學生,人家懷孕了,我就站起來讓她坐,她瞪你一眼。我說:“給你坐。”“我不要坐。”我說:“你懷孕了。”“你就會看我肚子。”我看到你懷孕位子讓你坐,她還說我就會看她肚子。我們看到人家懷孕不是看到肚子嗎,我就覺得很奇怪了,那要讓座也有罪呀?不是,因爲你用大腦想“我是大學生,我應該讓座”,對不對?人家懷孕了,你怎麼知道?告訴你不要用大腦就對了,讓座就讓座嘛,你管她坐不坐,你根本就不必問她嘛,“你請坐”你就走了,你還看她幹嘛。你又要彬彬有禮又要Gentleman,結果碰到一個不是Ladies,她說我不是Ladies我是孕婦,你就有理講不清了。所以用大腦常常會有狀況,用生命就好,所以用生命就簡單了,人家來了,起來讓座就沒事了,你還問她幹嘛?你管她坐不坐,讓座是你的事,坐不坐是她的事,你要讓她坐她不坐,那時候就僵在那裏了,我到底要不要坐下去?對不對?

  

用生命是真美的,當然你不會用生命你不知道,但是你從這個地方走回來,你就會發現你的生命很美。從因地看怎麼用生命你不會,但是從果地看回來的話,用生命並不難。所以我們透過這個經文,我想從這樣兩方面互相鈎鎖,對各位應該在行法上有很大的幫助。好,我們休息一下等下再講

  

《華嚴經經首 第二十四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