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經首 第十九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入于一地”。這講不完了,我們先講講得完的這一段。

  

第一個,“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往昔啊,往昔,在過去啊,都跟毗盧遮那佛啊共集善根,修菩薩行。各位,你也有份,你也有份哦,知道嗎?你有沒有份呢,有啊。人家成佛了,我們怎麼還坐在這裏?你就是當年跟毗盧遮那佛都在佛前發願,共集善根,修菩薩行,回家以後就忘了,回家以後就忘了。所以這輩子來呢又有因緣,又來了,又來發願,回家又忘了。我希望你不要忘,人家都成佛了,我們還在這裏顛倒,關鍵就在這裏啊。

  

它其實這句話的意思這麼講:每一個人生命中啊,都有同樣的因素,只是你被無明蓋住。這是一般經典的講法,它的語言模式是這樣的。凡衆生皆有佛性嘛,只因無明覆蓋,所以迷惑顛倒,流浪生死。這是它直接的講法。《華嚴經》啊,富貴啊,盡管是錯得一塌糊塗哦,它也用這麼美的語言跟你形容出來:“往昔皆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在你來講,啊,我以前都這樣,啊,現在怎麼還這樣。不好意思把你拆穿,吐嘈難看,講一些好聽的。

  

但是這裏頭告訴我們你必須要懂得警惕,你不是不能,但是你現在一直覆蓋,一直覆蓋,所以我們昨天特別跟你強調說,你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與有理有事,理要怎麼確定,事要怎麼進行,你一定要有,不能光講,光講沒用。尤其像各位這麼大福報啊,你最好是不要以爲你有福報,你修行難,你修行難。尤其在這時代啊,經常陰錯陽差:你很聰明,不見得有智慧;啊,你很有錢,不見得你有福報。你要弄清楚啊。你在一方面啊,是很殊勝;在另一方面啊,可能你就一籌莫展,但是呢你會以那一方面的光明呐,來覆蓋你這邊的缺點,那你這個時候你將永遠不能進步,你要留意到這一點。而人類用大腦,這是最大的災難,最大的災難。你在某一方面有成就啊,你以爲方方面面你都有成就了,那你弄錯了,你知道嗎。但是我們要知道,對于任何不管在哪一方面有成就的人,我們都應該啊珍惜、尊重,有沒有?我們跟各位講過啊,珍惜、尊重,要關懷,要呵護他,這是一般人的基本心態。

  

但是你自己有成就的時候,你更要珍惜,更要尊重,更要呵護它,那你就更需要謙虛。假如你認爲我這一方面有成就,那這一方面(指另外一方面)我也要這樣,那你就完了。因爲你要知道這一方面(指另外一方面)可能是你的缺點。那你要珍惜這一方面的成就,要尊重這一方面的成就,那你要呵護這一方面的成就。那在這一方面呐(指另外一方面)我們要謙沖自慕,要很謙虛、自仰、自慕嘛,慕仰的慕啊,要自己仰自己,接納別人,這是很重要的,做不到這一點的話,你就難了,難了。所以我們大家都很有福報,爲什麼大家活得那麼痛苦?福報並沒有給我們這時代的人帶來幸福啊,所以你那個福報其實是災難,你要留意到啊,留意到這個部分。

  

好,這個是一個大概的狀況,我們要跟各位講比較深入的部分了。這毗盧遮那如來跟我們,就外面的衆生來講,都跟各位談過,你跟佛是同一法身,同一法身,也在同一法界裏,尤其在佛的法界裏呀更把我們包容進去。所以從這個立場看,我們是佛的一部分,有沒有留意到。全法界一法身,全法身一法界嘛,那所有的衆生都沒有離開法界,基本上你、我、他,都在佛陀的法身範圍內。是不是這樣,要弄清楚哦。所以你從這一種世俗的眼光來看呐,那佛本來就攝受著你,本來就攝受著你啊。只是呢,你不聽話,換句話說,用個形容詞講啊,我們凡夫啊每個人都像狗一樣,被狗鏈鏈著,你一直要往外跑,有沒有牽過狗?你一直要往外沖,佛又把你拉回來,你硬是要往外沖,那你不知道爲什麼,你不知道爲什麼,這就業力使然呐。

  

所以我們說你把業力就交到法界去,那佛在那邊跟你調,你色身在這裏,習氣在這裏,所以你的習氣一起作用,業力跟願力那邊就在交融。你必須在這邊一再地訓練,一再地訓練。因爲你已經真發菩提心了,你就會放下,會放下,對不對?你盡形壽要做那菩薩道,要行菩薩道,那你這個地方就要放下其它的東西,這個時候啊大精進金剛臍的生命因素就起作用了,有沒有?這個都是往昔啊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所致啊,你都沒有留意到啊。

  

那你從這邊來看是這樣。假如你反過來,那我們的生命因素從啓蒙——就是這個菩提種子啓蒙就開始發芽,你只要定位選擇一個生命因素,其它生命因素啊同時動了,但是還沒發芽,你必須到這個生命因素,到達六十六分以後,其它的生命因素全部開,全部發芽,關鍵就在這裏。

  

但是你現在幾分呢?不會零分,也不會一分、兩分。會來聽《華嚴經》的哦,不管什麼因緣來,被挾持來哦,剛才碰到——這老同學,我要聽經,來來來,莫名其妙,我也跟來——即使是這個樣子啊,少說都叁十分以上,都叁十分以上。那你很積極、很精進,一直在仔細地探討,也在摸索,五十分以上。你要到達五十一分,應該來講五十一分開始啊,一直到六十分這個地方,就初果、二果、叁果一直走,到六十分是圓初住,是法身大士的位置。你要到五十九分,是十信位,那你應該是五十分開始就進入初信位,五十分,進入初信位你就證初果了。現在你最起碼四十九到五十之間呐,四十九到五十之間。那你要說我我我怎麼樣啊,老是在那邊老糊塗啊,那也有四十七八分。你之所以上不去是因爲人格性有問題才上不去,關鍵就這麼簡單。要不然這個地方要突破到初信、二信位很簡單、很快。你只要把這部分處理好就好。這是你要了解的第二個部分。

  

那我們在修學中,這裏不難,我一直跟各位講不難,難是難在你的資糧道,難在資糧道。第一個你人格性健全沒,人格性要不夠健全,你在社會上的生活是不夠正常的,社會上生活不正常的話你不可能起出離心,你要出離心是口號式的不算。所謂出離心的意思就是你在現實生活裏覺得不對,人生好像不是這樣,那個就出離了。你開始在找尋了,我要怎麼樣才對,這樣對不對,我一直在求證,那就産生出離心了。對第一世界、第一生命開始抱持懷疑態度啊,那就是出離,在追求出離呀。

  

當你確定什麼是真的,我就是要這樣走下去,那叫發菩提心,你已經找到方向了,各位已經找到佛門了,尤其來到華嚴了,那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了。那你有沒有發?好,發,我們就跟你講,于理于事你都要確定啊。你對叁寶具足信根,以普賢菩薩爲本尊,這是理上。在事上,你盡形壽行菩薩道,怎麼行,這就是關鍵,這個就是關鍵了。那你有沒有呢?有,你都有,只是煙花雪月而已,一溜煙就不見了,所以每輩子都來再一次,每輩子都來再一次,因爲聽我們華嚴,不管聽懂不懂,福報都很大,關鍵就在這裏呀。不要每一輩子都這麼辛苦來修下輩子的福報,然後在那邊迷惑顛倒,那就沒意義嘛。我們不期望這樣,所以這一句話告訴我們的,你應該要懂得,我們應該要珍惜,應該要珍惜。今生今世啊一定要了脫,不要再系縛在這裏,這是第一個。

  

這個是第一,第二你看這個“皆從如來善根海生”,這是第二個;第一個,“皆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這是第一個因素。第二個,“皆從如來善根海生”,如來是自性,也就是我們自己的生命因素裏啊,那産生出來的。所以菩薩是這樣,你也一樣,你的生命因素你要定位從哪裏開始出生你自己呢,對不對?善根海很多啊,你從哪個善根開始呢?這個善根就是自性因素啊。我們說供養就培養自性善根嘛,培養如來善根嘛。你這個自性善根怎麼培養啊,從哪邊來呢,供養是最好培養的。

  

所以當你在供養的時候怎麼樣子從供養具中啊,再加上法供養,不是單純法供養。供一盆花,你假如只有供一盆花,那下輩子,你不知道爲什麼下輩子就長得很漂亮。你現在長得很漂亮,也就是前輩子不知道爲什麼供一盆花,一盆就一輩子嘛。你供多少就有多少,這因果報應如此啊。但是你在這個時候供花它是供養具,在進行以供養具供養的同時,再加上法供養,觀想我這個供養呢,是要如說修行供養,或者是要攝受衆生供養,或者是要利益衆生供養,或者是要代衆生苦供養,或者是要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你要怎麼供養,你自己來。那個觀想帶進去的時候,你這行法就起來了,那就叫做法供養最。假如你沒有加上法供養,那是世間福報、因緣;那你假如加上法供養啊,出世間福報、善根都培養起來了,所以說法供養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在這個地方,所以你要培養都從這裏來啊。

  

所以每一個菩薩之所以有那麼大的成就,皆從如來善根海生,而且在往昔啊,也都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然後他堅持下來,所以都成就了,那我們呢?回家睡個覺起來就忘了,師父昨天講得不錯,今天還要再去聽,其它都沒有,所以下輩子來你會記得說“對,上輩子不錯,這輩子還要再來”,又來了。你養成了這樣的習氣,是好習氣,但是你成長不起來。所以要各位你真的要這樣子鍛煉,這兩個啊是最根本的。

  

下面都在形容這兩個善根達到成熟的方法。你看第一個“諸波羅蜜悉已圓滿”“諸波羅蜜”,各個波羅蜜啊,哪些波羅蜜啊?六度、十度,都是波羅蜜,當然不止了,這十個只是個代表。不過通常我們來講啊,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來作爲一種說明,這些波羅蜜都已經圓滿了。各位要知道,我們在《淨行品》上面是講,你留意啊,《淨行品》上面是講,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然後呢,空、無相、無願。這個時候講叁叁昧,是講善修習七菩提分、叁叁昧,這第五個。第六個講雲何圓滿,不是講善修習,要怎麼圓滿。所以修學大乘的人,不是說怎麼修對,怎麼修不對的問題,修學大乘的人是這個成就一定要:你要知道善修習七菩提分、叁叁昧,你一定要成就,這是修定的基本功夫;然後你再修圓滿,雲何圓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波羅蜜,後面呢,六波羅蜜以外講慈悲喜舍,就六度啊,加慈悲喜舍。所以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也屬于諸波羅蜜之一種,但是你要知道都講圓滿。

  

換句話說,你修學大乘啊,不但要基本佛法要貫通,你人生更需要講圓滿,不是講對不對。所以大家常常吵著對不對,對不對又怎樣,在家裏最好不要對不對,弄到最後,對了又怎樣,“好了,我不回家!”那你對好嗎?那你就會說“孩子啊原諒我,我只希望你回家。”那時候你就不敢講對不對了,還是講圓滿,講圓融。圓融才是重點,不要爭對不對。對,好,他對,我接納嘛,因爲你不能夠接納他,就表示你認爲他不對。不對不要緊,包容他嘛,更何況,他的不對是你講的,他一定認爲他對,對不對?他既然對,你爲什麼華藏工程修到哪裏去,爲什麼不能欣賞,不能聆聽,不能接納他的意見呢?所以關鍵就在這裏啊。所以你會有對不對的爭執啊,表示你沒有聆聽,欣賞,跟接納。假如你有聆聽,欣賞,跟接納,那你應該會以包容的心來接納他,那不是很圓融嗎?

  

所以六度啊是講圓滿,你這個能夠圓滿呐,記得啊,諸波羅蜜能圓滿,那不只六波羅蜜了,你能圓滿呐,《華嚴經》裏頭講的大,那個境界你就能到達。你不能圓滿呐,知道嗎,不能圓滿的話,《華嚴經》裏面講的大的那個境界,你到不了,你到不了。你從人生的實際生活中,慢慢去體驗這個部分,去體驗這個部分,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很多同修啊常常不願意承認這些啊,都老是要強調啊,什麼叫對,什麼叫不對,對不對,對不對對到最後啊,都無精打采,只好忍氣吞聲啊,在最低限度之下,來承認失敗的事實啊。尤其父母跟子女之間,我先提醒各位不是孩子對不對的問題,是你自己在家庭裏頭,到底有沒有辦法進行圓融、圓滿的問題。

  

好吧,我們今天就跟各位講到這裏。

  

  

《華嚴經經首 第十九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