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入于一地”。这讲不完了,我们先讲讲得完的这一段。
第一个,“与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往昔啊,往昔,在过去啊,都跟毗卢遮那佛啊共集善根,修菩萨行。各位,你也有份,你也有份哦,知道吗?你有没有份呢,有啊。人家成佛了,我们怎么还坐在这里?你就是当年跟毗卢遮那佛都在佛前发愿,共集善根,修菩萨行,回家以后就忘了,回家以后就忘了。所以这辈子来呢又有因缘,又来了,又来发愿,回家又忘了。我希望你不要忘,人家都成佛了,我们还在这里颠倒,关键就在这里啊。
它其实这句话的意思这么讲:每一个人生命中啊,都有同样的因素,只是你被无明盖住。这是一般经典的讲法,它的语言模式是这样的。凡众生皆有佛性嘛,只因无明覆盖,所以迷惑颠倒,流浪生死。这是它直接的讲法。《华严经》啊,富贵啊,尽管是错得一塌糊涂哦,它也用这么美的语言跟你形容出来:“往昔皆与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修菩萨行”。在你来讲,啊,我以前都这样,啊,现在怎么还这样。不好意思把你拆穿,吐嘈难看,讲一些好听的。
但是这里头告诉我们你必须要懂得警惕,你不是不能,但是你现在一直覆盖,一直覆盖,所以我们昨天特别跟你强调说,你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与有理有事,理要怎么确定,事要怎么进行,你一定要有,不能光讲,光讲没用。尤其像各位这么大福报啊,你最好是不要以为你有福报,你修行难,你修行难。尤其在这时代啊,经常阴错阳差:你很聪明,不见得有智慧;啊,你很有钱,不见得你有福报。你要弄清楚啊。你在一方面啊,是很殊胜;在另一方面啊,可能你就一筹莫展,但是呢你会以那一方面的光明呐,来覆盖你这边的缺点,那你这个时候你将永远不能进步,你要留意到这一点。而人类用大脑,这是最大的灾难,最大的灾难。你在某一方面有成就啊,你以为方方面面你都有成就了,那你弄错了,你知道吗。但是我们要知道,对于任何不管在哪一方面有成就的人,我们都应该啊珍惜、尊重,有没有?我们跟各位讲过啊,珍惜、尊重,要关怀,要呵护他,这是一般人的基本心态。
但是你自己有成就的时候,你更要珍惜,更要尊重,更要呵护它,那你就更需要谦虚。假如你认为我这一方面有成就,那这一方面(指另外一方面)我也要这样,那你就完了。因为你要知道这一方面(指另外一方面)可能是你的缺点。那你要珍惜这一方面的成就,要尊重这一方面的成就,那你要呵护这一方面的成就。那在这一方面呐(指另外一方面)我们要谦冲自慕,要很谦虚、自仰、自慕嘛,慕仰的慕啊,要自己仰自己,接纳别人,这是很重要的,做不到这一点的话,你就难了,难了。所以我们大家都很有福报,为什么大家活得那么痛苦?福报并没有给我们这时代的人带来幸福啊,所以你那个福报其实是灾难,你要留意到啊,留意到这个部分。
好,这个是一个大概的状况,我们要跟各位讲比较深入的部分了。这毗卢遮那如来跟我们,就外面的众生来讲,都跟各位谈过,你跟佛是同一法身,同一法身,也在同一法界里,尤其在佛的法界里呀更把我们包容进去。所以从这个立场看,我们是佛的一部分,有没有留意到。全法界一法身,全法身一法界嘛,那所有的众生都没有离开法界,基本上你、我、他,都在佛陀的法身范围内。是不是这样,要弄清楚哦。所以你从这一种世俗的眼光来看呐,那佛本来就摄受着你,本来就摄受着你啊。只是呢,你不听话,换句话说,用个形容词讲啊,我们凡夫啊每个人都像狗一样,被狗链链着,你一直要往外跑,有没有牵过狗?你一直要往外冲,佛又把你拉回来,你硬是要往外冲,那你不知道为什么,你不知道为什么,这就业力使然呐。
所以我们说你把业力就交到法界去,那佛在那边跟你调,你色身在这里,习气在这里,所以你的习气一起作用,业力跟愿力那边就在交融。你必须在这边一再地训练,一再地训练。因为你已经真发菩提心了,你就会放下,会放下,对不对?你尽形寿要做那菩萨道,要行菩萨道,那你这个地方就要放下其它的东西,这个时候啊大精进金刚脐的生命因素就起作用了,有没有?这个都是往昔啊与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所致啊,你都没有留意到啊。
那你从这边来看是这样。假如你反过来,那我们的生命因素从启蒙——就是这个菩提种子启蒙就开始发芽,你只要定位选择一个生命因素,其它生命因素啊同时动了,但是还没发芽,你必须到这个生命因素,到达六十六分以后,其它的生命因素全部开,全部发芽,关键就在这里。
但是你现在几分呢?不会零分,也不会一分、两分。会来听《华严经》的哦,不管什么因缘来,被挟持来哦,刚才碰到——这老同学,我要听经,来来来,莫名其妙,我也跟来——即使是这个样子啊,少说都三十分以上,都三十分以上。那你很积极、很精进,一直在仔细地探讨,也在摸索,五十分以上。你要到达五十一分,应该来讲五十一分开始啊,一直到六十分这个地方,就初果、二果、三果一直走,到六十分是圆初住,是法身大士的位置。你要到五十九分,是十信位,那你应该是五十分开始就进入初信位,五十分,进入初信位你就证初果了。现在你最起码四十九到五十之间呐,四十九到五十之间。那你要说我我我怎么样啊,老是在那边老糊涂啊,那也有四十七八分。你之所以上不去是因为人格性有问题才上不去,关键就这么简单。要不然这个地方要突破到初信、二信位很简单、很快。你只要把这部分处理好就好。这是你要了解的第二个部分。
那我们在修学中,这里不难,我一直跟各位讲不难,难是难在你的资粮道,难在资粮道。第一个你人格性健全没,人格性要不够健全,你在社会上的生活是不够正常的,社会上生活不正常的话你不可能起出离心,你要出离心是口号式的不算。所谓出离心的意思就是你在现实生活里觉得不对,人生好像不是这样,那个就出离了。你开始在找寻了,我要怎么样才对,这样对不对,我一直在求证,那就产生出离心了。对第一世界、第一生命开始抱持怀疑态度啊,那就是出离,在追求出离呀。
当你确定什么是真的,我就是要这样走下去,那叫发菩提心,你已经找到方向了,各位已经找到佛门了,尤其来到华严了,那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那你有没有发?好,发,我们就跟你讲,于理于事你都要确定啊。你对三宝具足信根,以普贤菩萨为本尊,这是理上。在事上,你尽形寿行菩萨道,怎么行,这就是关键,这个就是关键了。那你有没有呢?有,你都有,只是烟花雪月而已,一溜烟就不见了,所以每辈子都来再一次,每辈子都来再一次,因为听我们华严,不管听懂不懂,福报都很大,关键就在这里呀。不要每一辈子都这么辛苦来修下辈子的福报,然后在那边迷惑颠倒,那就没意义嘛。我们不期望这样,所以这一句话告诉我们的,你应该要懂得,我们应该要珍惜,应该要珍惜。今生今世啊一定要了脱,不要再系缚在这里,这是第一个。
这个是第一,第二你看这个“皆从如来善根海生”,这是第二个;第一个,“皆与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修菩萨行”,这是第一个因素。第二个,“皆从如来善根海生”,如来是自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命因素里啊,那产生出来的。所以菩萨是这样,你也一样,你的生命因素你要定位从哪里开始出生你自己呢,对不对?善根海很多啊,你从哪个善根开始呢?这个善根就是自性因素啊。我们说供养就培养自性善根嘛,培养如来善根嘛。你这个自性善根怎么培养啊,从哪边来呢,供养是最好培养的。
所以当你在供养的时候怎么样子从供养具中啊,再加上法供养,不是单纯法供养。供一盆花,你假如只有供一盆花,那下辈子,你不知道为什么下辈子就长得很漂亮。你现在长得很漂亮,也就是前辈子不知道为什么供一盆花,一盆就一辈子嘛。你供多少就有多少,这因果报应如此啊。但是你在这个时候供花它是供养具,在进行以供养具供养的同时,再加上法供养,观想我这个供养呢,是要如说修行供养,或者是要摄受众生供养,或者是要利益众生供养,或者是要代众生苦供养,或者是要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你要怎么供养,你自己来。那个观想带进去的时候,你这行法就起来了,那就叫做法供养最。假如你没有加上法供养,那是世间福报、因缘;那你假如加上法供养啊,出世间福报、善根都培养起来了,所以说法供养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在这个地方,所以你要培养都从这里来啊。
所以每一个菩萨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成就,皆从如来善根海生,而且在往昔啊,也都与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然后他坚持下来,所以都成就了,那我们呢?回家睡个觉起来就忘了,师父昨天讲得不错,今天还要再去听,其它都没有,所以下辈子来你会记得说“对,上辈子不错,这辈子还要再来”,又来了。你养成了这样的习气,是好习气,但是你成长不起来。所以要各位你真的要这样子锻炼,这两个啊是最根本的。
下面都在形容这两个善根达到成熟的方法。你看第一个“诸波罗蜜悉已圆满”。“诸波罗蜜”,各个波罗蜜啊,哪些波罗蜜啊?六度、十度,都是波罗蜜,当然不止了,这十个只是个代表。不过通常我们来讲啊,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来作为一种说明,这些波罗蜜都已经圆满了。各位要知道,我们在《净行品》上面是讲,你留意啊,《净行品》上面是讲,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然后呢,空、无相、无愿。这个时候讲三三昧,是讲善修习七菩提分、三三昧,这第五个。第六个讲云何圆满,不是讲善修习,要怎么圆满。所以修学大乘的人,不是说怎么修对,怎么修不对的问题,修学大乘的人是这个成就一定要:你要知道善修习七菩提分、三三昧,你一定要成就,这是修定的基本功夫;然后你再修圆满,云何圆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后面呢,六波罗蜜以外讲慈悲喜舍,就六度啊,加慈悲喜舍。所以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也属于诸波罗蜜之一种,但是你要知道都讲圆满。
换句话说,你修学大乘啊,不但要基本佛法要贯通,你人生更需要讲圆满,不是讲对不对。所以大家常常吵着对不对,对不对又怎样,在家里最好不要对不对,弄到最后,对了又怎样,“好了,我不回家!”那你对好吗?那你就会说“孩子啊原谅我,我只希望你回家。”那时候你就不敢讲对不对了,还是讲圆满,讲圆融。圆融才是重点,不要争对不对。对,好,他对,我接纳嘛,因为你不能够接纳他,就表示你认为他不对。不对不要紧,包容他嘛,更何况,他的不对是你讲的,他一定认为他对,对不对?他既然对,你为什么华藏工程修到哪里去,为什么不能欣赏,不能聆听,不能接纳他的意见呢?所以关键就在这里啊。所以你会有对不对的争执啊,表示你没有聆听,欣赏,跟接纳。假如你有聆听,欣赏,跟接纳,那你应该会以包容的心来接纳他,那不是很圆融吗?
所以六度啊是讲圆满,你这个能够圆满呐,记得啊,诸波罗蜜能圆满,那不只六波罗蜜了,你能圆满呐,《华严经》里头讲的大,那个境界你就能到达。你不能圆满呐,知道吗,不能圆满的话,《华严经》里面讲的大的那个境界,你到不了,你到不了。你从人生的实际生活中,慢慢去体验这个部分,去体验这个部分,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很多同修啊常常不愿意承认这些啊,都老是要强调啊,什么叫对,什么叫不对,对不对,对不对对到最后啊,都无精打采,只好忍气吞声啊,在最低限度之下,来承认失败的事实啊。尤其父母跟子女之间,我先提醒各位不是孩子对不对的问题,是你自己在家庭里头,到底有没有办法进行圆融、圆满的问题。
好吧,我们今天就跟各位讲到这里。
《华严经经首 第十九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