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經首 第十八集

  

華嚴經經首第十八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今天再看經文第八頁,後十個菩薩的名字,“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诃薩,雲音海光無垢藏菩薩摩诃薩,功德寶髻智生菩薩摩诃薩,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薩摩诃薩,善勇猛蓮華髻菩薩摩诃薩,普智雲日幢菩薩摩诃薩,大精進金剛臍菩薩摩诃薩,香焰光幢菩薩摩诃薩,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诃薩,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诃薩。”

  

這十位菩薩是“能”,前面我們跟各位講過,十個普字號的菩薩是“所”的菩薩,是講生命存在的各種存在因素有十大類。那這十個呢,是能入,要進入——我們想要發掘或者挖掘、開發我們生命寶藏,就是指要把生命因素給開發出來,兌現出來,那個開發的能力就是這十類,十大類的生命因素。

  

我在講的時候,不會像寫論文這樣講的很清楚,有時候混在一起亂講,但是你原則要弄清楚,所就是所,能就是能。那你從“所”的立場去分析,所用的語言,那跟我講的會不一樣,把我講的推翻掉,那就功德無量。我不是要你盲目跟著屁股瞎吹,說和上講的都對,那個叫迷信盲目。你知道原則是這樣,那是屬于“所”的部分,這是屬于“能”的部分。

  

講經有時候爲了製造氣氛,常常會錯亂,這個錯亂的因果我要背,你不要跟著錯下去。你在整理資料的時候,你就應該從你的立場去整理——有關“所”的資料,是怎麼解釋菩薩摩诃薩;有關“能”,那是怎麼解釋菩薩摩诃薩,要從這邊來。因爲我們在處理的時候,這個是理性的,理性的,在講的時候啊,有時候比較感性,感性會有一時胡塗,理性不能胡塗。這個要弄清楚啊,不要和上講的都對,有時候會故意放錯的給你,讓你猜猜看。你要懂得這種情況,你就知道聽經也很舒服哦,聽到他講錯了,你也會覺得很高興,至少你發現他講錯了。

  

這十個“能”,其實在《淨行品》裏頭都有提到,但《淨行品》的“能”,跟這個“能”有沒有不同?告訴各位,完全一樣!在《淨行品》裏講,那應該是第叁個吧,第一個是問十具足,第二個十種慧,第叁個就具備十個能力,就第叁個部分,就是你要修行應有的能力:因力、欲力、緣力、所緣力,什麼毗缽舍那力、奢摩他力、思惟力還有什麼力,一共有十個。那十個呢,他是從理性上講的,直接分析的“能”,有了這個“能”以後要做什麼,要入“所”,他的“所”就是蘊、界、處、緣起,然後呢,十空,就十個,十個“能”入十個“所”,所創造的是非凡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從“能”來講,他就是法身,從“所”來講,他就是法界,那我們這樣一再的發現,全法界爲一法身,全法身爲一法界,所以呢法界等于法身,換句話說法界就是法身,法身就是法界。

  

我跟各位講到這裏,已經講到徹底了,到頂了,再沒有比這個更高了。換個話講,成佛以後幹什麼,還是一樣,繼續在度衆生,衆生有盡我願無盡,衆生有邊我願無邊,繼續往前走。你就會發現,生命即使到了止于至善,不是寫個“The End”,劇終,那全部呢?白馬公主挽著白馬王子的手臂,步向紅地毯的那一端,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結束了。下面怎麼過,不知道,生孩子的時候有沒有難産,對不對?白馬王子會不會馬失前蹄,發生車禍?這都不必探討,因爲這樣就很完美了。這個是你大腦思維的,一個要命的模式,生命存在不是,成佛以後又怎樣,成佛以後,餓了還是要吃飯,對不對?問題就在這裏呀。

  

那麼他既然還要繼續下去,那這繼續下去的部分,跟我們現在繼續下去有什麼不同,這是關鍵。你把這個厘清楚以後,你就會發現很不得了,所以當你從那邊再回過頭來看經文的時候,就完全不一樣了,完全不一樣。我要告訴各位是,這個模式你要學著,我講什麼其實不重要,但這個模式很重要。你生命的存在不要以爲有終點,沒有終點站,沒有終點站。修行成就,成就又怎樣?你成就了,太陽還是從東邊出來,還是向西邊沈下去,不會因爲你成就,太陽就改變方向走,不會。那這是什麼原因?這就是你對生命不了解。

  

而《淨行品》裏頭告訴我們,這兩個因素在第叁個,第四個,“能”,十個能力進入十個“所”,然後第五個就善修習七菩提分、叁叁昧,第六個,是圓滿六度、四無量心,你看一個一個過來。那我們這個地方一開始就告訴你,這個能力是——《淨行品》裏面講的是因地修行的時候,這個是果地成就的狀況,差別只在這裏。那麼因地是很簡單,因力、欲力、緣力、所緣力、思維力等等,那直接講的那因地的嘛。到了果地你所用下去的能力,産現出來的果就是這十個菩薩,就是這十個菩薩。所以你可以從這個地方,去跟《淨行品》的十個相對照的看,第一個就是因力,第二個是欲力,一個一個對過去。那你前面普字號的十個菩薩,第一個是普賢菩薩,相對的就是蘊善巧,蘊善巧統攝一切,第二個、第叁個你對著排。這一個論文,足夠一個博士學位,就這麼兩個對照,因、果,因地的十力、果地的十力,因地的十所、果地的十所。所以我跟各位講說,你那個心性念的時候,安住,安住在哪裏?那個五蘊輪轉的時候,無量念構成一個識,那你識在檢別,從哪個識進入的時候,那個選擇、定位就是你將來佛國度的特色,也就是你的性德所成就的淨土國土,爲什麼,跟這個一樣,那你要去把那裏銜接到這裏呀,那是更有文章可寫。

  

現在我們都不知道,因爲佛教徒也不會寫文章,修行人更不會寫文章,會寫文章的不是佛教徒,即使佛教徒也不會證入,更不了解修行法界裏頭的,那種錯綜複雜的現象,就在這地方。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修行,尤其你走上這普賢乘的普賢大道,你一定要有善知識指導,否則你不知道。我們前面跟各位講,這個不共別圓,一下子你就轉入到法界了,把你的業力交給法界了,生死輪回的部分,你可以丟掉不管了。你不知道,你用大腦在想,猛想,那你一想,就錯了。

  

最近,幾個同修犯了這個毛病,他一直講相應,好像我們講業力交給法界,轉入了,你也轉入了,然後聽經也不聽,上課也不上,然後經常叁更半夜說,跟我通了,第二天就跑來了,見鬼呀。爲什麼會呢?因爲你也把業力交給法界這個問題呀,轉呐,你自己著魔了,基本上都是人格性有問題,才會有這種狀況。你一定要留意,要破除你人格性上面的問題,一定要訓練自己與人相處,相處的很融洽。現在人類最大的災難就是:彼此之間沒有信心,不能信任。我信誰呀?不可靠,你就自己去掌握,因爲自己最可靠嘛,求人不如求已嘛。可是問題就出在你自己福報不夠,福報不夠啊,自己要努力呀,不能成功。所以跟你講說,業相現前趕快拜忏,你也不願拜,我又沒錯爲什麼要拜,你沒錯,絕對沒錯,可是你沒福報,沒福報就有業相,有業相你就必須要拜忏,自已要忏悔。那你不拜,那個苦就要你自己受了,就要自己受了。

  

這十個“能”入那十個“所”,在修行中是很重要的。那麼這個地方首先提出來的,是從果地看。好,我們來看果地,你善用其心那個能力是怎麼樣轉變成這個生命因素。所以你的用心很重要啊,你的用心很重要。你要是能開發出來,你的這一個部分——“所”,生命因素的“所”,那是要非常大的智慧。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通常教你的都是從能下手,先找心,就是能嘛,先找心,你有心才能置心一處,你沒有心怎麼置心一處,對不對?找心就是找能嘛。所以這十個,基本上比前面的十個,從這個娑婆世界來講,是比較重要。

  

但是法行人不是這樣修,法行人倒過來,他先定“所”,也就定位呀,他定在“所”上面。現在各位呢,我是鼓勵你,定位定在“能”上面,定在“能”上面,你好修行。不過通常定在“能”上面的人,都修聖解脫道,定在“所”上面的人,喜歡修普賢圓融道,這是一個明顯的差別。那各位呢,你是哪一道我不知道,最好不是叁惡道。

  

好,我們看,“海月光大明菩薩”。海月光,海是廣闊,月是清涼,很廣大、很清涼的智慧作用,叫做海月光,對不對?你從文字上大概可以這樣解釋。大明,我們跟各位講過,《華嚴經》裏頭有這種“大”這種字,那意義是不一樣的。明,當然也是智慧的作用,月光,光明都有這個意義。這個地方講的“海月光大明”的意思是指慈悲,它不是日光,日光是指智慧,月光是指慈悲,用慈悲來化導衆生,那用海月光就可以了。大明的意思就是透徹,大是穿透的意思。大是本體呀,那光明是晶瑩剔透的,這個光,大明的這種光是無影的,沒有影子的。假如說這個光照下去,還有影子的話,這個光就不透,這光是照下去,沒有影子的,所以叫大明,它就全方位都能饒益,不是只有一邊。假如只有一邊,另一邊是黑暗的,對不對?劫富濟貧,那貧的那邊得到光明嘛,富的這邊就得到陰影嘛,這個就不對了,這個就不是海月光了,這就不叫大明了,是不是這樣?你留意看啊,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沒有辦法像菩薩的這種大智慧。這是果地兌現,生命的圓融,跟一般完全不一樣。因爲大腦想象的是單線的,單面的,對另外一面它顧慮不到,它一想到另外一…

《華嚴經經首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