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经首第十八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今天再看经文第八页,后十个菩萨的名字,“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云音海光无垢藏菩萨摩诃萨,功德宝髻智生菩萨摩诃萨,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萨摩诃萨,善勇猛莲华髻菩萨摩诃萨,普智云日幢菩萨摩诃萨,大精进金刚脐菩萨摩诃萨,香焰光幢菩萨摩诃萨,大明德深美音菩萨摩诃萨,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
这十位菩萨是“能”,前面我们跟各位讲过,十个普字号的菩萨是“所”的菩萨,是讲生命存在的各种存在因素有十大类。那这十个呢,是能入,要进入——我们想要发掘或者挖掘、开发我们生命宝藏,就是指要把生命因素给开发出来,兑现出来,那个开发的能力就是这十类,十大类的生命因素。
我在讲的时候,不会像写论文这样讲的很清楚,有时候混在一起乱讲,但是你原则要弄清楚,所就是所,能就是能。那你从“所”的立场去分析,所用的语言,那跟我讲的会不一样,把我讲的推翻掉,那就功德无量。我不是要你盲目跟着屁股瞎吹,说和上讲的都对,那个叫迷信盲目。你知道原则是这样,那是属于“所”的部分,这是属于“能”的部分。
讲经有时候为了制造气氛,常常会错乱,这个错乱的因果我要背,你不要跟着错下去。你在整理资料的时候,你就应该从你的立场去整理——有关“所”的资料,是怎么解释菩萨摩诃萨;有关“能”,那是怎么解释菩萨摩诃萨,要从这边来。因为我们在处理的时候,这个是理性的,理性的,在讲的时候啊,有时候比较感性,感性会有一时胡涂,理性不能胡涂。这个要弄清楚啊,不要和上讲的都对,有时候会故意放错的给你,让你猜猜看。你要懂得这种情况,你就知道听经也很舒服哦,听到他讲错了,你也会觉得很高兴,至少你发现他讲错了。
这十个“能”,其实在《净行品》里头都有提到,但《净行品》的“能”,跟这个“能”有没有不同?告诉各位,完全一样!在《净行品》里讲,那应该是第三个吧,第一个是问十具足,第二个十种慧,第三个就具备十个能力,就第三个部分,就是你要修行应有的能力:因力、欲力、缘力、所缘力,什么毗钵舍那力、奢摩他力、思惟力还有什么力,一共有十个。那十个呢,他是从理性上讲的,直接分析的“能”,有了这个“能”以后要做什么,要入“所”,他的“所”就是蕴、界、处、缘起,然后呢,十空,就十个,十个“能”入十个“所”,所创造的是非凡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从“能”来讲,他就是法身,从“所”来讲,他就是法界,那我们这样一再的发现,全法界为一法身,全法身为一法界,所以呢法界等于法身,换句话说法界就是法身,法身就是法界。
我跟各位讲到这里,已经讲到彻底了,到顶了,再没有比这个更高了。换个话讲,成佛以后干什么,还是一样,继续在度众生,众生有尽我愿无尽,众生有边我愿无边,继续往前走。你就会发现,生命即使到了止于至善,不是写个“The End”,剧终,那全部呢?白马公主挽着白马王子的手臂,步向红地毯的那一端,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结束了。下面怎么过,不知道,生孩子的时候有没有难产,对不对?白马王子会不会马失前蹄,发生车祸?这都不必探讨,因为这样就很完美了。这个是你大脑思维的,一个要命的模式,生命存在不是,成佛以后又怎样,成佛以后,饿了还是要吃饭,对不对?问题就在这里呀。
那么他既然还要继续下去,那这继续下去的部分,跟我们现在继续下去有什么不同,这是关键。你把这个厘清楚以后,你就会发现很不得了,所以当你从那边再回过头来看经文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我要告诉各位是,这个模式你要学着,我讲什么其实不重要,但这个模式很重要。你生命的存在不要以为有终点,没有终点站,没有终点站。修行成就,成就又怎样?你成就了,太阳还是从东边出来,还是向西边沉下去,不会因为你成就,太阳就改变方向走,不会。那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你对生命不了解。
而《净行品》里头告诉我们,这两个因素在第三个,第四个,“能”,十个能力进入十个“所”,然后第五个就善修习七菩提分、三三昧,第六个,是圆满六度、四无量心,你看一个一个过来。那我们这个地方一开始就告诉你,这个能力是——《净行品》里面讲的是因地修行的时候,这个是果地成就的状况,差别只在这里。那么因地是很简单,因力、欲力、缘力、所缘力、思维力等等,那直接讲的那因地的嘛。到了果地你所用下去的能力,产现出来的果就是这十个菩萨,就是这十个菩萨。所以你可以从这个地方,去跟《净行品》的十个相对照的看,第一个就是因力,第二个是欲力,一个一个对过去。那你前面普字号的十个菩萨,第一个是普贤菩萨,相对的就是蕴善巧,蕴善巧统摄一切,第二个、第三个你对着排。这一个论文,足够一个博士学位,就这么两个对照,因、果,因地的十力、果地的十力,因地的十所、果地的十所。所以我跟各位讲说,你那个心性念的时候,安住,安住在哪里?那个五蕴轮转的时候,无量念构成一个识,那你识在检别,从哪个识进入的时候,那个选择、定位就是你将来佛国度的特色,也就是你的性德所成就的净土国土,为什么,跟这个一样,那你要去把那里衔接到这里呀,那是更有文章可写。
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因为佛教徒也不会写文章,修行人更不会写文章,会写文章的不是佛教徒,即使佛教徒也不会证入,更不了解修行法界里头的,那种错综复杂的现象,就在这地方。所以我们跟各位讲说,修行,尤其你走上这普贤乘的普贤大道,你一定要有善知识指导,否则你不知道。我们前面跟各位讲,这个不共别圆,一下子你就转入到法界了,把你的业力交给法界了,生死轮回的部分,你可以丢掉不管了。你不知道,你用大脑在想,猛想,那你一想,就错了。
最近,几个同修犯了这个毛病,他一直讲相应,好像我们讲业力交给法界,转入了,你也转入了,然后听经也不听,上课也不上,然后经常三更半夜说,跟我通了,第二天就跑来了,见鬼呀。为什么会呢?因为你也把业力交给法界这个问题呀,转呐,你自己着魔了,基本上都是人格性有问题,才会有这种状况。你一定要留意,要破除你人格性上面的问题,一定要训练自己与人相处,相处的很融洽。现在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彼此之间没有信心,不能信任。我信谁呀?不可靠,你就自己去掌握,因为自己最可靠嘛,求人不如求已嘛。可是问题就出在你自己福报不够,福报不够啊,自己要努力呀,不能成功。所以跟你讲说,业相现前赶快拜忏,你也不愿拜,我又没错为什么要拜,你没错,绝对没错,可是你没福报,没福报就有业相,有业相你就必须要拜忏,自已要忏悔。那你不拜,那个苦就要你自己受了,就要自己受了。
这十个“能”入那十个“所”,在修行中是很重要的。那么这个地方首先提出来的,是从果地看。好,我们来看果地,你善用其心那个能力是怎么样转变成这个生命因素。所以你的用心很重要啊,你的用心很重要。你要是能开发出来,你的这一个部分——“所”,生命因素的“所”,那是要非常大的智慧。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通常教你的都是从能下手,先找心,就是能嘛,先找心,你有心才能置心一处,你没有心怎么置心一处,对不对?找心就是找能嘛。所以这十个,基本上比前面的十个,从这个娑婆世界来讲,是比较重要。
但是法行人不是这样修,法行人倒过来,他先定“所”,也就定位呀,他定在“所”上面。现在各位呢,我是鼓励你,定位定在“能”上面,定在“能”上面,你好修行。不过通常定在“能”上面的人,都修圣解脱道,定在“所”上面的人,喜欢修普贤圆融道,这是一个明显的差别。那各位呢,你是哪一道我不知道,最好不是三恶道。
好,我们看,“海月光大明菩萨”。海月光,海是广阔,月是清凉,很广大、很清凉的智慧作用,叫做海月光,对不对?你从文字上大概可以这样解释。大明,我们跟各位讲过,《华严经》里头有这种“大”这种字,那意义是不一样的。明,当然也是智慧的作用,月光,光明都有这个意义。这个地方讲的“海月光大明”的意思是指慈悲,它不是日光,日光是指智慧,月光是指慈悲,用慈悲来化导众生,那用海月光就可以了。大明的意思就是透彻,大是穿透的意思。大是本体呀,那光明是晶莹剔透的,这个光,大明的这种光是无影的,没有影子的。假如说这个光照下去,还有影子的话,这个光就不透,这光是照下去,没有影子的,所以叫大明,它就全方位都能饶益,不是只有一边。假如只有一边,另一边是黑暗的,对不对?劫富济贫,那贫的那边得到光明嘛,富的这边就得到阴影嘛,这个就不对了,这个就不是海月光了,这就不叫大明了,是不是这样?你留意看啊,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没有办法像菩萨的这种大智慧。这是果地兑现,生命的圆融,跟一般完全不一样。因为大脑想象的是单线的,单面的,对另外一面它顾虑不到,它一想到另外一…
《华严经经首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