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經首 第十六集
海雲繼夢和上
今天我們再看經文,第六頁第二行,“身遍十方,而無來往,智入諸相,了法空寂”,我們再看這一句。
前面提到“悉能容受一切世界”,就是一一毛端中,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各現無量神通之力,教化調伏一切衆生”。這個部分呢,我們跟各位談過了,這個也是我們叫做宏觀的佛法它所特有的一種特色。
宏觀佛法跟微觀佛法有明顯的差別:微觀的佛法就好像個體經濟理論一樣,它講的就是廠商理論,供需曲線來確定工廠的經營政策,這是個別的;宏觀的佛法,它就好像總體經濟學一樣,它在研究財政的政策、政府支出,或者是貨幣政策,在研究怎麼樣調整利率、彙率、重貼現利率,它爲的是整體國家的經濟利益,差別在這個地方。這裏面它有一個問題就是政策、策略的問題。宏觀的佛法它有,它有的是教化衆生的政策,教化衆生的策略;那麼在個體的經濟裏頭,它只有個別的這種策略,那你就要了解到你個人的個性,你個人的專長和缺點,你自己有,那你不用人家教,這是很簡單的事,可是整體的所有的衆生,是不是每個人都了解呢,那就不一定了。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認爲他人格性是最健康的。你知道嗎,我告訴你一個很簡單的方法,當你認爲你的人格性沒問題的話,那就是問題。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他會常常檢討自己,我哪裏出錯?我哪裏不對?對不對?吾日叁省吾身,我常常反省、檢討自己,哪裏不對,檢討自己,改進自己。身心不健康的人,他認爲自己是健康的,都是別人不對,都是別人錯,這是關鍵,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當你不具備這個條件的時候,你是沒辦法的。但是個體的這微觀的佛法裏,它沒有辦法提這個部分;宏觀的佛法就是看到這個地方,因此它才有“教化調伏一切衆生”。他在教化調伏一切衆生的時候,首先就訂立製度來調整,普遍性的調整,提升衆生生命質量的水平,怎麼樣讓大家到達修行開始線。
你自己要是會反省和檢討的話,你遲早會走到修行開始的這一個起始點上。你自己要是一直以爲,用想當然爾、一廂情願、自己想的——我想我一開始修就可以怎樣,所以一開始修就倒頭栽。爲什麼?因爲他弄錯了,他完全用他自己想的。這樣的話,你修行有困難,而且有嚴重的障礙,嚴重的障礙。那個壁壘啊,你是無法翻越的。
大乘的菩薩他了解這一點,衆生你跟他講沒用,因爲他就是會自以爲是,通通是別人不對,你再教他,他還是說你不對。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他要擬定一些製度。他擬定製度的這個時候啊,就是慈悲,他要把他的經驗來教化、傳承給衆生,衆生能不能接受,這個就是智慧。你假如連這麼一點能力,接受人家教化的能力都沒有的話,那根本沒用了,你根本沒用,你沒有辦法學佛,你怎麼學啊,人家講,你不聽啊,你還學什麼,你只有在社會上去沖撞,因爲你自己想的。可是這些人你會發現,他在社會上他有嚴重的挫折感,他才會要想到要改變自己,要改變他自己是對的,是好的,但是你必須接受人家的指導,你不接受人家的指導,你自己來,那你還是一樣,你會跟在社會上一樣,所有的遭遇會再出現,這個是你要留意的。所以人家在講,你有沒有在聽,還是他一講,你就說“哦,對,我就是這樣,我就是這樣。”那你就完了,你就不是這樣,你要好好地去檢討、去反省。
那麼曆來——現在是工業時代不講了,以前在農業時代的時候,那種文盲時代,那種封閉的時代裏,那麼祖師們他們創造哪些製度來幫助大家呢?你要知道,他所幫助的那一套製度在古代和現代是不一樣的,你現在必須要改變,但不否認他們那個時代那些方法的正確性,因爲那些方法都是當時所擬定的政策,是針對農業時代,文盲的廣大群衆,以及封閉時代的需要。
現在已經不一樣,現在是個開放的時代,大家都受高等教育,你再用他那個方法,你就沒有用了,沒有用。所以你會發現現代人誦經,會比速度,《地藏經》叁十五分鍾就可以誦完了,很快。你可以保證,他絕對是叁句經,他說“不,我是一字一字念下去”,絕對是一字一字念下去,嘴巴是一字一字念下去,腦袋裏只有叁句,從“如是我聞”就不見了,一片空白,然後到“信受奉行”結束了,就叁句,就只有叁句而已。爲什麼?因爲你識字,你能趕速度,古代人不識字,他趕不來,他一定要看著那個字形啊,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似懂非懂的情況,他一句一字,一字一句,他慢慢這樣念過去。現在你認識字了,所以你會快,古代人不認識字啊,他很慢。所以你能不能想把你現在的心調過來和古代人的心一樣,你先想想看,能不能?你要能調到跟古代人的心一樣,這個經文拿起來,就是慢慢讀,慢慢讀,你有沒有這種閑情逸致?沒有啊,一看剩下半個鍾頭,我趕快一點就可以把它誦完。《華嚴叁品》那樣一本,叁十五分鍾,夠了。然後還沒坐好就開始誦了,有半熟半不熟這樣子很快,都是叁句經,都是叁句,你熟了就變成這樣,這樣的話就不對了。
那麼你現在已經發心,成爲大乘的菩薩,普賢乘的普賢行者,那你自己要先調自己。有沒有過?誦經的時候,熙怡自在,怡然自得,一面讀啊,一面搖個扇子,有沒有?你不來這一套啊,你說這樣不恭敬,可是像騎馬一樣地沖過去,這樣恭敬嗎?這不恭敬,爲什麼?因爲你心裏一點都沒有留下來,一滴都沒有留下來,那怎麼叫恭敬呢?所以我勸各位,你最好是慢慢念,慢慢念。
經本發給你是方便,你最好是用這一種,我們這個大本的,這個字寫得很好,不是我寫的,這是王教授寫的,印的很好給你,你都不會用。你每天打開,每一次,這個經文你讀的時候,就這樣慢慢以欣賞的立場——欣賞,你仔細地這樣看過去,仔細,慢一點,以同樣的時間,你縮爲叁分之一的量。《淨行品》,我這樣誦完,四十分鍾,或者一個鍾頭,不要緊,你不要《淨行品》誦完一定要十五分鍾,你趕得那麼快幹嘛,這個又不是工廠在趕生産量,說按件計酬,不是,你打開,慢慢的一句一句念過去,你將會在每一句每一段,甚至于每一頁當中,發現很多的寶藏。
印這個就是給你用的,你爲什麼不會用,對不對?好,我們都放在那裏,你一看,知道《華嚴叁品》,卻說:“這個“品”怎麼寫錯了,一個口在上面,兩個口在下面,你怎麼兩個口在上面,一個口在上面?”不會欣賞,你要懂得欣賞,經文以欣賞的立場進去,你會改變你的生命,尤其《華嚴經》的經文,文辭那麼華美,你感受得到嗎?你在讀誦的時候,你的心境會被它轉化,你才會發現讀華嚴多富貴!
我希望各位一人一套帶回去,在家裏,早上一本,下午一本,剛好,早上一本,早課嘛,下午一本,晚課,看你是怎麼樣用功的。讀誦完畢一品,那你就十六洪名,歌詠贊歎,唱個一百零八遍,可以嗎?慢慢唱,不要又趕速度了,這個給大家,這個時代,一拿到手上,大家就拼命的往前沖,不要趕。修行就是陶冶嘛,養成自己心性的一種穩定的習慣,然後把經文的那種感染力啊,把它攝受進來,這就是製度啊,你要怎麼樣去進行?我也希望我們這裏啊,大殿裏誦經也不用趕,大家在早課、晚課都來參加,都養成不趕的習慣。
像你剛才拜忏,不是拜得有夠慢嗎,我看有人拜下去都忘記起來,爲什麼?慢,可以陶冶,拜下去,不是拜下去就等著“锵!”才起來,不是等,拜下去,你就放下,放下,肩膀有沒有放下,臀部有沒有放下,有沒有壓下來?全部都放下,你全身的肌肉就像沒有神經一樣全部都癱下去,能不能放下?要那麼慢,你就慢慢放下嘛。你說我肚子太大了,壓不下去,肚子壓下去,頭就翹起來。慢慢地去訓練,把自己那僵硬的身材給柔軟化,我想比胖瘦更重要。柔軟你就要慢來,慢慢來,透過這種韻律陶冶自己,調養自己,這就是修行啊。你不要以爲說,我們現在在拜願,哎呀,早知道不要那麼早來,來了進去拜,才剛吃飽,不進去拜,在外面又不知道幹什麼。就是要你們每一個人來,都先消消業障,大家來參加,講課之前,早到的人有福報,多拜幾拜,晚到的人,沒福報,你拜不到,對不對?即使要消業障,你也消不到,這是什麼?這就是製度,這個就是政策,訂定政策來教化調服大衆的心性,關鍵是在這裏!
那在微觀的佛教裏就沒有了,它主要是講你要怎麼做,你自己(要怎麼做)。你必須要懂得,每個人之間是不一樣的,法的那一串是一致的,中軸線是不變的,可是每一個人的性格是不同的,那你要去調整。大乘佛法也就是宏觀的佛法裏,它是要幫助衆生,它先做調整衆生的部分,所以你在大乘裏頭,會有很多地方在修行,在小乘裏頭你找不到,因爲那是出家人的權利,就變成這種文化…
《華嚴經經首 第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