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氛圍會出來。所以各位在這裏要了解到,宏觀的佛法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你要懂得運用,假如你還是一直以意識形態照著過去的方法,這樣來運作的話,你是不能成就的。
我們要的是你現在的心境,能不能調到古人的心境去,你去看這一點,古人在不認識字的前提之下,要誦經,他要怎麼誦?你現在認識字了,那你的心境能不能調到和他一樣,你用這種方法來,那你就會跟古人一樣,你又回到正法的時代了,你在修行上啊,會自得其樂,安然適泰。要不然呢,你會覺得,啊,我怎麼業這麼重,誦那麼多都無效。不是無效,是很好笑,你每次誦呢,地藏王菩薩就在那邊就笑到彎腰,哪有這種人呢?就像大家,每次上遊覽車就睡,下遊覽車就尿尿,尿完了就又上車,上車又再睡,這叫觀光,這個叫旅行?天天都這樣趕,那有用嗎?沒有用,照了很多相片回來一看,這個好像在哪裏,好像看過了,你心根本都不在,你誦經要是跟這種觀光旅行一樣啊,根本就沒用,根本就沒用。
所以先跟各位談的是,大乘的基礎裏它有這種教化的力量和教化的方法、教化的政策,也因爲有這樣的政策,它能夠普及,這個普及的力量就是功德,它在協助衆生。各位你也都在進行這種功德,你要知道,爲你未來的法身、爲你未來的慧命成就而努力,這是一份榮耀!除了自修以外,你更可以廣植福德因緣,那善根福德因緣你就都能具足!所以我們一向都是以一種歡喜心,喜悅的心情,那種榮耀的心態,來投入,來參與。那你就要用心,善用其心地去把這件事給完成,這個才是重點。不是我被點到了,有夠衰,又叫到我,那你就修不到功德,你會越修越苦瓜。不是,你以一個榮耀的心態,喜悅的心境,來參與,那一定會有很好的這種善根福德因緣。你既然在宏觀的佛法中要來修行的話,那麼這個部分呢,你就應該這樣發願。
因爲有這樣的情況,你要記得,你參與政策,參與這種方法的推動,而政策可以饒益十方衆生,可以饒益盡未來際的所有衆生,那就這裏講的“身遍十方”,對不對?自己有沒有去呢?不一定去,“而無來往”,你製度下去,政策下去啊,它自然就推動出去,就是指這個部分。這個身就是法身,他遍十方,其實也是盧舍那佛的報身,圓滿報身,所以他遍十方,而自己應化身實無來往,對不對,你注意看看。
“智入諸相,了法空寂”,智啊,是智慧,智慧是本體;相啊,是一切有爲法;一切有爲法都以智爲引導的話,那你當然知道法法皆空,這就很清楚了。那麼在這種狀況中你會發現,菩薩爲什麼不執著,菩薩爲什麼會平等平等饒益衆生呢?因爲他用製度推下去,他就一定平等嘛,對不對?那差別在衆生的根器啊,菩薩是不分別的,所以他平等平等,對吧?他爲什麼窮盡?因爲政策下去誰都可以用啊,所以他能窮盡。這就是大乘,宏觀佛法的特殊性,所以他明白到一切相皆是虛妄,衆生,誰的根器好,誰的根器不好,不是從表相上看的,這完全不一樣的。可是人呢,容易執著,都自以爲是,那你就麻煩了。
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說,你從微觀佛法的立場來講,那你必須莊敬自強,你必須自己努力,做給人家看。做給人家看,不是愛現、愛表達,不是,你自己有辦法做出來,做出什麼?實力來!你要做給人家看,譬如今天晚上,師父講完,我做給人家看,那你就拜佛拜到明天早上,對不對,這個才叫做啊,不是一直講給人家聽我多厲害,沒有用。從今天開始,每天晚上叩完鍾,大家都去睡覺,那我就開始拜,拜到明天早上,大家都起來叩鍾,那我就接著做下去。厲害吧,你就做給人家看嘛。我就做給人家看,你們去做早課,我去睡回籠覺,那就不是了,要拿出你的實力來。這是從微觀的立場——自修去達到成就的目標。
從宏觀的立場,那就真的是培養善根福德因緣,是在幫助衆生的時候自己在成長。你要知道,幫助衆生的時候,自己在成長,那個成長就是法身。法身不是自己捏一捏——用紙粘土捏一個叫法身,不是那個。法身你要體會它,是從你在幫助衆生的時候,你自己有所感受的那個覺受,那個就是你法身在成長的時候。假如你在幫助衆生的時候,一直在苦悶中,那叫業力,那就是你的業了;你必須有所覺受,那覺受一定來自喜悅,不會來自苦,你留意哦。你有沒有在幫助衆生,協助衆生,你自己看看。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說,維那我們是開放的,香燈也開放,引禮也開放,在家衆都可以來學。就是說一個功課做下來,你就要想啊,因爲我的參與,那麼大衆有沒有更喜悅,你這樣去想就好了。大衆有沒有喜悅,有兩個地方可以看,譬如我當維那,大家是不是唱的很高興,或者只有我一個人唱。只有你一個人唱,顯然是不對的,因爲大衆沒學到,對不對?你要怎麼唱,大衆可以合音,可以一起唱。有的人是很高音,唱得他很高興,大家通通倒嗓子了,因爲你唱就好,別人都不要唱了。你要留意到,你的聲音能夠引起大家來參與,不是我一唱,人家通通……不是孟姜女哭倒長城。你起音,大家會很喜歡唱,你去學這個,你的法身一定成長嘛,你去留意看看。我執法器,我這法器要執得大家很喜歡。給你一用法器,大家都聽你敲,看你在那邊表演就好了,那就不對了。你怎麼做到令大衆歡喜,那從衆生的反應你就看到了,這是現場的情況。那麼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我早課、午課、晚課,都這樣做,越做人越少,這一定是弄錯嘛!你在做,你會發現,怎麼人那麼多,人山人海擠不進來,那就是你成功了。因爲你在帶領的時候,他們一再一個加一個,一個加一個,一直加,“這裏我喜歡,我喜歡”,大家來,那就對了。那你看看你在修行嗎?每一件事,不是說要做什麼,你在做這件事……
在大寮的也是一樣,我煮飯大家有沒有很喜歡,我們一用功煮飯呢,大家都吵起來了,“你們人來那麼多,我們煮的不夠大家吃”。要不然你要怎麼樣嘛,你煮飯還怕人家吃啊,來吃的人越多就表示你成功嘛。結果我們這裏不是,人一來多了就嫌啰嗦,要煮那麼多飯,累死了,這個叫造業。你在大寮,歡迎大家吃,俗語講的“開餐廳的還怕人家吃”,對不對?人家要吃,不是很好嗎?那你在五觀堂負責,那當然是人家來的越多越好,一看,怎麼一堆人來,馬上問,吃飽了沒,還沒,大寮!再開一個爐竈,這個飯煮來不及,自己用手炒,就硬炒也要炒到熟,夠人家吃。你有沒有這種精神?沒有啦,那不行。這個使你在這個地方就會産生一種成功的喜悅,那一個喜悅啊,就是令你法身成長的地方。
修行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做大寮也做不好,做大殿也做不好,什麼都做不好,人家一問,都是別人錯,只有你對,那你法身絕對不會兌現,你只有業識身。留意哦,從這個地方去看,這個都是生活中可以處理的很好的,你在家裏也是一樣。這個從我們華嚴的行法中來講,這個叫法供養。你在做任何一件事,尤其出家衆,都在供養啊,我執法器也在供養啊,那怎麼供養呢,我有沒有“不舍菩薩業供養”,我有沒有“勤修善根供養”,我有沒有“如說修行供養”,我有沒有“教化衆生供養”,對不對?我有沒有“不離菩提心供養”,就在這個地方。我爲了使大家弄好,我要修得很痛苦,練習練得很辛苦,人家在睡覺我在練習,這“代衆生苦供養”,對不對?我爲了使大家很高興來參加,我要准備很多東西啊,那就是“代衆生苦供養”。你爲什麼不修啊?我只聽到說“我很累”,你知道嗎,很累又怎麼樣,累到死哦,累到死再講嘛,代衆生死有什麼不行?真修行啊,不怕!可是呢,你現在不是在修行,是在計較,沒有用,這個都是法供養啊,法供養。
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以修行人的立場來看,你真的是用心把製度、把組織給架構起來,那就是“身遍十方”,你就有辦法“智入諸相”。你不一定要爲自己怎樣,只是這樣去做,很自在,這個叫“了法空寂”。這不是講投資報酬率,我投資多少,我收入多少,我這麼辛苦,你們都沒看到。看到叫報酬,這麼辛苦叫投資,是嗎?這樣的話就不對,所以在修行中我們看到。這是第一個部分。
第二個,“叁世諸佛所有神變,于光明中靡不鹹睹”,叁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這些佛他們的這個“神變”。這個“神變”呢,當然一般講是神通變化,“神”是指智慧的運用,“變”是定力的運用,這傳統這樣講,那麼這種講法不太好用,現在對你來講不太好用。
我們從昨天跟各位談的這種行法中,我再講一遍,給各位去感受一下。昨天我講了,我想大家都沒有整理這個重點、這個綱要。我們跟各位講,這個叫普賢乘,華嚴不叫華嚴乘,叫普賢乘,或者叫一佛乘。普賢乘它稱爲不共別圓,這個不共別,跟法華的共同圓不一樣。共同圓是會叁歸一,你記得這一個,會叁歸一,就是大中小叁乘,會到它這邊來。那麼,大乘也好,中乘也好,小乘也好,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都是在這娑婆成就的,這個娑婆成就的叫可思議…
《華嚴經經首 第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