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氛围会出来。所以各位在这里要了解到,宏观的佛法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你要懂得运用,假如你还是一直以意识形态照着过去的方法,这样来运作的话,你是不能成就的。
我们要的是你现在的心境,能不能调到古人的心境去,你去看这一点,古人在不认识字的前提之下,要诵经,他要怎么诵?你现在认识字了,那你的心境能不能调到和他一样,你用这种方法来,那你就会跟古人一样,你又回到正法的时代了,你在修行上啊,会自得其乐,安然适泰。要不然呢,你会觉得,啊,我怎么业这么重,诵那么多都无效。不是无效,是很好笑,你每次诵呢,地藏王菩萨就在那边就笑到弯腰,哪有这种人呢?就像大家,每次上游览车就睡,下游览车就尿尿,尿完了就又上车,上车又再睡,这叫观光,这个叫旅行?天天都这样赶,那有用吗?没有用,照了很多相片回来一看,这个好像在哪里,好像看过了,你心根本都不在,你诵经要是跟这种观光旅行一样啊,根本就没用,根本就没用。
所以先跟各位谈的是,大乘的基础里它有这种教化的力量和教化的方法、教化的政策,也因为有这样的政策,它能够普及,这个普及的力量就是功德,它在协助众生。各位你也都在进行这种功德,你要知道,为你未来的法身、为你未来的慧命成就而努力,这是一份荣耀!除了自修以外,你更可以广植福德因缘,那善根福德因缘你就都能具足!所以我们一向都是以一种欢喜心,喜悦的心情,那种荣耀的心态,来投入,来参与。那你就要用心,善用其心地去把这件事给完成,这个才是重点。不是我被点到了,有够衰,又叫到我,那你就修不到功德,你会越修越苦瓜。不是,你以一个荣耀的心态,喜悦的心境,来参与,那一定会有很好的这种善根福德因缘。你既然在宏观的佛法中要来修行的话,那么这个部分呢,你就应该这样发愿。
因为有这样的情况,你要记得,你参与政策,参与这种方法的推动,而政策可以饶益十方众生,可以饶益尽未来际的所有众生,那就这里讲的“身遍十方”,对不对?自己有没有去呢?不一定去,“而无来往”,你制度下去,政策下去啊,它自然就推动出去,就是指这个部分。这个身就是法身,他遍十方,其实也是卢舍那佛的报身,圆满报身,所以他遍十方,而自己应化身实无来往,对不对,你注意看看。
“智入诸相,了法空寂”,智啊,是智慧,智慧是本体;相啊,是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都以智为引导的话,那你当然知道法法皆空,这就很清楚了。那么在这种状况中你会发现,菩萨为什么不执着,菩萨为什么会平等平等饶益众生呢?因为他用制度推下去,他就一定平等嘛,对不对?那差别在众生的根器啊,菩萨是不分别的,所以他平等平等,对吧?他为什么穷尽?因为政策下去谁都可以用啊,所以他能穷尽。这就是大乘,宏观佛法的特殊性,所以他明白到一切相皆是虚妄,众生,谁的根器好,谁的根器不好,不是从表相上看的,这完全不一样的。可是人呢,容易执着,都自以为是,那你就麻烦了。
所以我们常跟各位讲说,你从微观佛法的立场来讲,那你必须庄敬自强,你必须自己努力,做给人家看。做给人家看,不是爱现、爱表达,不是,你自己有办法做出来,做出什么?实力来!你要做给人家看,譬如今天晚上,师父讲完,我做给人家看,那你就拜佛拜到明天早上,对不对,这个才叫做啊,不是一直讲给人家听我多厉害,没有用。从今天开始,每天晚上叩完钟,大家都去睡觉,那我就开始拜,拜到明天早上,大家都起来叩钟,那我就接着做下去。厉害吧,你就做给人家看嘛。我就做给人家看,你们去做早课,我去睡回笼觉,那就不是了,要拿出你的实力来。这是从微观的立场——自修去达到成就的目标。
从宏观的立场,那就真的是培养善根福德因缘,是在帮助众生的时候自己在成长。你要知道,帮助众生的时候,自己在成长,那个成长就是法身。法身不是自己捏一捏——用纸粘土捏一个叫法身,不是那个。法身你要体会它,是从你在帮助众生的时候,你自己有所感受的那个觉受,那个就是你法身在成长的时候。假如你在帮助众生的时候,一直在苦闷中,那叫业力,那就是你的业了;你必须有所觉受,那觉受一定来自喜悦,不会来自苦,你留意哦。你有没有在帮助众生,协助众生,你自己看看。
所以我常跟各位讲说,维那我们是开放的,香灯也开放,引礼也开放,在家众都可以来学。就是说一个功课做下来,你就要想啊,因为我的参与,那么大众有没有更喜悦,你这样去想就好了。大众有没有喜悦,有两个地方可以看,譬如我当维那,大家是不是唱的很高兴,或者只有我一个人唱。只有你一个人唱,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大众没学到,对不对?你要怎么唱,大众可以合音,可以一起唱。有的人是很高音,唱得他很高兴,大家通通倒嗓子了,因为你唱就好,别人都不要唱了。你要留意到,你的声音能够引起大家来参与,不是我一唱,人家通通……不是孟姜女哭倒长城。你起音,大家会很喜欢唱,你去学这个,你的法身一定成长嘛,你去留意看看。我执法器,我这法器要执得大家很喜欢。给你一用法器,大家都听你敲,看你在那边表演就好了,那就不对了。你怎么做到令大众欢喜,那从众生的反应你就看到了,这是现场的情况。那么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我早课、午课、晚课,都这样做,越做人越少,这一定是弄错嘛!你在做,你会发现,怎么人那么多,人山人海挤不进来,那就是你成功了。因为你在带领的时候,他们一再一个加一个,一个加一个,一直加,“这里我喜欢,我喜欢”,大家来,那就对了。那你看看你在修行吗?每一件事,不是说要做什么,你在做这件事……
在大寮的也是一样,我煮饭大家有没有很喜欢,我们一用功煮饭呢,大家都吵起来了,“你们人来那么多,我们煮的不够大家吃”。要不然你要怎么样嘛,你煮饭还怕人家吃啊,来吃的人越多就表示你成功嘛。结果我们这里不是,人一来多了就嫌啰嗦,要煮那么多饭,累死了,这个叫造业。你在大寮,欢迎大家吃,俗语讲的“开餐厅的还怕人家吃”,对不对?人家要吃,不是很好吗?那你在五观堂负责,那当然是人家来的越多越好,一看,怎么一堆人来,马上问,吃饱了没,还没,大寮!再开一个炉灶,这个饭煮来不及,自己用手炒,就硬炒也要炒到熟,够人家吃。你有没有这种精神?没有啦,那不行。这个使你在这个地方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那一个喜悦啊,就是令你法身成长的地方。
修行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做大寮也做不好,做大殿也做不好,什么都做不好,人家一问,都是别人错,只有你对,那你法身绝对不会兑现,你只有业识身。留意哦,从这个地方去看,这个都是生活中可以处理的很好的,你在家里也是一样。这个从我们华严的行法中来讲,这个叫法供养。你在做任何一件事,尤其出家众,都在供养啊,我执法器也在供养啊,那怎么供养呢,我有没有“不舍菩萨业供养”,我有没有“勤修善根供养”,我有没有“如说修行供养”,我有没有“教化众生供养”,对不对?我有没有“不离菩提心供养”,就在这个地方。我为了使大家弄好,我要修得很痛苦,练习练得很辛苦,人家在睡觉我在练习,这“代众生苦供养”,对不对?我为了使大家很高兴来参加,我要准备很多东西啊,那就是“代众生苦供养”。你为什么不修啊?我只听到说“我很累”,你知道吗,很累又怎么样,累到死哦,累到死再讲嘛,代众生死有什么不行?真修行啊,不怕!可是呢,你现在不是在修行,是在计较,没有用,这个都是法供养啊,法供养。
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以修行人的立场来看,你真的是用心把制度、把组织给架构起来,那就是“身遍十方”,你就有办法“智入诸相”。你不一定要为自己怎样,只是这样去做,很自在,这个叫“了法空寂”。这不是讲投资报酬率,我投资多少,我收入多少,我这么辛苦,你们都没看到。看到叫报酬,这么辛苦叫投资,是吗?这样的话就不对,所以在修行中我们看到。这是第一个部分。
第二个,“三世诸佛所有神变,于光明中靡不咸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这些佛他们的这个“神变”。这个“神变”呢,当然一般讲是神通变化,“神”是指智慧的运用,“变”是定力的运用,这传统这样讲,那么这种讲法不太好用,现在对你来讲不太好用。
我们从昨天跟各位谈的这种行法中,我再讲一遍,给各位去感受一下。昨天我讲了,我想大家都没有整理这个重点、这个纲要。我们跟各位讲,这个叫普贤乘,华严不叫华严乘,叫普贤乘,或者叫一佛乘。普贤乘它称为不共别圆,这个不共别,跟法华的共同圆不一样。共同圆是会三归一,你记得这一个,会三归一,就是大中小三乘,会到它这边来。那么,大乘也好,中乘也好,小乘也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都是在这娑婆成就的,这个娑婆成就的叫可思议…
《华严经经首 第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