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百千萬劫這樣修行,都沒有效果,你電池沒裝上去,也就是你那願力沒有發起來,你根本就不開機嘛,那怎麼相應?你要懂得,這個地方就在你發心、定位的地方,你不發心不定位,這是不行的。佛菩薩他已經窮盡了,已經告訴我們了,“其身充滿一切世間”,當然我們這邊也到,這是第一個。
佛菩薩這邊講的身,就前面我們一再跟各位辨證這個問題,他是法身,你要定位,你也要入法界。我們跟各位講,法身等于法界,全法身爲一法界,全法界爲一法身,法身、法界是相等,是同一個。你要不入法界,你沒有辦法跟佛的法身相應,你一直在這個地方,不通。這裏面有個理論,提給各位作參考,我們華嚴這個法門,叫做普賢乘。這個《四十華嚴》經本你多讀幾遍,你就發現到,經文裏頭叫普賢乘。普賢乘它跟其它的法門不一樣,即使是天臺它也叫圓教,華嚴也叫圓教,但是天臺叫做一乘共同圓教,天臺,一乘共同圓教,華嚴是一乘不共別圓。那麼什麼叫不共別圓呢?你要講的出來,什麼叫不共別圓,就是不共別圓,華嚴就是不共別圓,你不能這樣講,你這第一點你就要講出來,哪裏不共呢?不共在于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上面。在其它的領域裏,他都講發菩提心,也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但是你是真發假發沒有人去驗證。華嚴在這裏確定這一個問題,你要真發心不是形式上的,你的心真的在轉化,要追求那個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
這裏有一個前提,你真的要追求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的同時,你一定會把菩提道——因爲你已經發菩提心了,菩提道上是你生命中的第一件要事,第一件事,最重要的事!當你是這個心境,真的這樣轉過來的時候,你在各地都可以修行,不一定念佛,不一定誦經,不一定拜佛,甚至于你在繪畫,從畫畫上面下手,你是音樂家,從音樂上面下手,是舞蹈家,從舞蹈上面下手,你是運動員,從運動上面下手,都是直接修普賢乘,你知道嗎?因爲剛才講到“于一切法成最正覺”,一切法都可修!你是運動員也可以,甚至于經典還提到妓女也可以,他就當下他的工作就是修行,你說不可思議吧!
就你的生活上、工作上,你真的在追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當下,你去進行。這個定位一定——很重要的,它不共的地方就在這裏,這個定位一定,你的色身在娑婆,知道嗎,你的業力馬上轉入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的緣起法界裏,它不共就不共在這裏!當你這個一定位以後,你的業力轉入緣起法界的時候,緣起法界是衆生,當你業起的時候,你必須受報,也要受報哦,但是你這個報馬上會跟性起法界的菩薩願力相交融,互通,他會互通,互通的時候會透過菩薩的願力改變你的業力,你世間的這個色身也會受苦,死不了,知道嗎?會不會寫,不是許不了,死不了,這個時候你的色身就會有驚無險。你要問說“師父,怎麼修啊?”你問我,我也不會講,就這麼一個簡單,把色身留在這個世間,把業力轉入緣起法界,就過去了。那個時候在法界裏,簡稱法界,就一真法界裏面,就是菩薩的願力跟衆生的業力。你看《如來出現品》上面就講這個,一個世界的成就是菩薩願力跟衆生業力,他就在這邊轉,互相交融。這個地方你這一發願以後你就叫變異生死,轉過去了,業力就轉到法界裏面去了,你色身在這裏隨緣受報,該結束就結束。這叫做不共,跟其它的法門不共,它特別的,教外別傳的,不共就在這裏。
禅宗在修行當中常用這個法門——不共,所以它叫教外別傳,其實沒有離開不共別圓的範圍,直接就超越了。那麼到你這一期,這個時候他有個前提,就是你那個願力轉過去以後不能退轉。你這個色身一轉過去以後,其實很多修行人在這裏,他都求其早死,知道嗎?早死以後,馬上就到淨土去了,一定到佛的淨土去,而且上品上生。你要真的有大悲心,隨緣教化,你的壽命會很長,本來叁十歲要走的,這麼一定位,活到一百叁,因爲還有一百年時間要教化衆生。那你在人間因爲有業力,有業力你身相就會種種苦難出現。最有名的就是虛雲老和上,嘗盡種種苦頭到一百二十八,你看一百二十歲,一百二十幾呀雲門事件還發生。你看,他早點死根本他不受苦,爲什麼不早死,隨緣受化,那就真的一身業力全部消耗殆盡,業力全部消淨,絕對往生淨土,而且這種淨土,殊勝!因爲他不是下品下生,他是叫做什麼,無限級、無限品上生,頂級品上生,就這樣走了。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才跟各位講,菩薩的願力,你那個願力、事修的部分一發起要盡形壽、不退轉,所以當你這個分段生死這是最後生,分段生死,你就進法界了!通常在這裏最後生入法界以後,你就入性起法界了,因爲你在緣起法界的業力已經在那裏交融……交融到已經通通過去了,業力全部轉爲願力,那麼那些業力要轉爲願力之前,你的業力就培養你的性德,直接就轉到性起法界。這是它最殊勝的地方,這個法門,這個叫不共別圓的特色!當下你的業力就轉到法界裏,色身留在這個地方,因爲你是來這裏修行的,色身在這裏隨著你過去所造的業,你要隨緣受報,就在這個世間起起落落,你只要盡形壽行你的菩薩事業就好,就在這裏,你超越一切。
在這個地方這種行法,不一定跟你講什麼置心一處、要放輕松,不一定講這個金叁角,它本身裏頭理修、事修、歸零功課,就是金叁角,透過這個部分去完成你的生命改造,不共別圓,是在這裏成就的。所以你看,“其身充滿一切世間”講的是什麼,這種法身大身的成就充滿一切,“一切世間”就包括器世間、眷屬世間跟智正覺世間,全部窮盡。我們現在不行,你都色身,色身受到物理現象的限製,對不對?受到社會現象的限製,有各種限製,轉入法身以後,他沒有限製,反而能夠窮盡,包括器世間、眷屬世間,不只智正覺世間而已,他會窮盡。所以你留意經文所講的這境界是非常的高廣,所以我們在講修行的時候,真修行從這裏來!華嚴不共別圓是什麼,從這地方看。要不然這種文句你真的很難,看不懂。第二句講身,一、二句講顯跟隱,第二句、第叁句是講身,這個是講法身,有人講智身,那個不管,他就本體就對了。
第四句講音,“其音普順十方國土”,音普順十方國土,我們念就這樣念過去了,你大概沒想到——我們在這裏講,越後面就越聽不懂,聽不到,是不是這樣?那麼他的音要順到十方國土去,他憑什麼?都用無線電,都用人造衛星轉過去是嗎?不是。所以這個音叫生命的元音,生命,元,一元兩元的元,這個元,元音,他是怎麼樣普順出去的,這個就問題就來了。
我們跟各位講,這種經文是要透過修行的,不然你根本沒有辦法體會。我們跟各位講說,你一定要參加合唱團,原因就在這裏,我們今天合唱團老搞不起來,也沒有人想參加,可見你都不是普賢行者,你一定要參加。我們要你參加合唱團,不是學唱歌,不是,但是一定要透過最基本的簡單的聲樂訓練,那個聲樂訓練你唱的好不好並不重要,但是那個理論跟那個技巧,你要稍微懂一點,因爲再進一步,再進一步你就要學呼麥。呼麥雖然是講喉音,可是我們在講的呼麥跟他們呼麥的定義不一樣,它是要訓練你身體本身發音的技巧跟音箱,你身體是個音箱,你要怎麼訓練那個回音。我們現在是喉嚨的聲音,呼麥是喉音,可是你的喉嚨的聲音是只發出去不會回音,你要留意到,那麼你透過我們所謂的呼麥訓練以後,你自己的發音會産生回音,你的音箱要起作用。這個音箱一起作用的時候,我們就進入到梵呗,梵呗的定義,是天上的音樂,古代講天上的音樂其實就是講我們生命的音樂,那生命的音樂訓練就是你的聲音不只出去,而且會産生回音,那個回音在你生命中回蕩的時候他就盡虛空遍法界,知道嗎?這個叫生命的元音,不是唱的多好聽多好聽,那不是要唱給你聽的,它是要唱給十方國土諸佛菩薩來聽的,這個回音它就不透過任何媒介,它直接跟生命的頻率相呼應,它重點在這地方。
你最好不要來跟我講你會了,沒有了,沒有人會了,你不要以爲你又怎麼樣,又怎麼樣,那叫妄想、幻境,要不是你人格不健全,就是你有頭殼病。我已經講這麼清楚還有人要跑來講,那種人叫有腦袋沒腦筋,他老是想說他自己怎麼樣怎麼樣,不對。那是一定要經過一定的訓練,一步一步來,你現在不可能會的。你不要以爲你天生麗質,不可能。就算你會你也要帶著疑情,人家在教,好好學,人家講合唱團,我就趕快參加,一步一步上來,那你的聲音出來,人家一定很樂意接受。當你還聽到,你的聲音出來有人會討厭,你就要一直拜忏,拜到你的聲音讓那個討厭的人會覺得你的聲音好聽,你才是你有改變。可是今天的人在修行,他不想改變自己,只想改變別人,那叫業障鬼。這是一個關鍵,修行者你要留意!
因爲講到音呐,音要普順,普順就窮盡了,十方國土的佛跟他的弟子菩薩們,全部都可以跟你相應——你只要到淨土裏,佛跟上首菩薩會相應,淨土的那些衆生們也一定會跟你相應。當到這個時候,你在一再的訓練,十方諸佛菩薩會跟你互動,真正的法音流宣,這個聲音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
這個部分我們很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的投入,學習音聲,透過音聲來修學佛法,是很簡單的方法,而且很輕松,因爲一直唱歌就好。不像我們,你要聽經,聽一聽,又常常聽錯,一問,又要被罵;參禅,常常被揍,還有禅棒,還有長的,還有短的,常常要跟師父在那邊跑馬拉松;唱歌不會,你只要去訓練那種音聲的回蕩。你一定要這兩個,一個基本的聲樂訓練,一個是呼麥的發音技巧訓練,透過這種訓練以後,你自己去想辦法,你的聲音是如何回音,自己在身體裏面回音的。
但是你不要聽我講以後就開始回音,那叫妄想,那個叫快要中了。不要妄想,因爲那都要嚴格訓練的,而且要一再矯正,一再矯正。假如你的發音,人家講,你又不喜歡聽,你唱的又不好聽,然後又不以爲不好聽,人家又很討厭聽,那你就快要成精了,一定要注意去調整。這個音聲一定嚴格訓練自己,你不要一直“你看看,我唱的好聽嗎?”人家當然“好聽”,誰敢在你面前說你唱的不好聽,你會扒下去。你唱得好了,人家會和嘛,會和上來。你要從這個地方去看,其音普順,這個是要相當功夫的,相當功夫啊!
一個人,你們可能天生麗質;像我,人家叁年,我大概要叁十年。你要特別要求,因爲這是一個一超直入的法門,一超直入的法門!華嚴講的都是一超直入啦,但是你的一超跌倒,不是一超直入,你一超就跌倒,就摔跤了,你進不去呀,因爲你沒有絕對的謙虛心,絕對的接納心,你跨不過去這個門坎。而這個法門我們跟你講,它這樣訓練下來是很快的,但是你就不能融進群衆的話——你只要很簡單,我們昨天講,你只要能融入群衆的話,你要超越都快;你要不能融入群衆,就不行。你假如有自己的一群人,那小區塊的,那不算,魔王也有一群人,對不對,不算,普遍的,普遍的。你假如說十個小族群當中有八個族群你融得進去,有一、兩個你不太喜歡,那是你的性癖,對不對,你的個性;可是你十個族群當中有九個你不願,只有一小群,那個不算,假如只有一、兩群的不算。你說七、八群,沒有七、八群,六、七群都能夠處的很好,那個做一點調整就可以了,這個是真正修行人在反觀自己的時候你可以看得到。所以這種經文我們一看你就知道說,大乘經典跟小乘經典它明顯差異的地方。好,我們休息一下再繼續跟各位談。
《華嚴經經首 第十二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