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在讲什么?”“不要理它,那是我家的鹦哥在叫。”鹦鹉在叫,一看,“你怎么不讲话?”你发的心,“你怎么不讲话”那一只的心,那个不叫发菩提心。你要真的发起,从生活中你才能够发起,你假如还有那种感觉,还有人跟你讲话、什么情境,那都快了,快神经了。不要去想那些,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弄清楚。佛成佛不是大神经病者,佛成佛是大成就者——“于一切法成最正觉”。这是最明显的部分。
我们尤其想精进的同修,你要经常带一个疑情,想精进修行,尤其已经在修行的人,你要知道你学佛是干什么的,你为什么要学佛,是要断烦恼,你假如烦恼不能断,你功夫绝对不要有。有烦恼的人在修行上有功夫,告诉你一定成魔、成精!有烦恼的人你在修行上面不要修功夫,知道吗,不要修功夫,你要先增加资粮道,调整你那个有被扭曲的那种心性、人格性,这个才是重点!假如你不是,那问题就很大。不是不教你,大家想学,我们当然愿意教你,但是你没弄好,它反而是个陷阱。
这是昨天所提到的第一个“于一切法成最正觉”。你不要想,它是什么天上的法、云端的法,不是,生活中的。“最正觉”是最圆满,你能够处置得当。这一点它有一个简单的下手处,我提供给各位作参考,你不要以为那个是神经,你才有点神经。这个方法最简单,凡事往好处想!落叶掉了,好美,为什么呢?你要往好处想啊,落叶掉了就是它在积蓄能量,明年春天会开很漂亮的花,你往好处想。一看落叶,“哎呀!一叶知秋啊!要死了,为什么老往这样想?骚人墨客没事肚子揉两圈,也“哎呀”,无病呻吟,“哎”一下,不是,凡事往好处想:太阳出来了,哇!阳光灿烂!下雨了,哇!好清凉!你人生一定好!太阳出来了,你看暖化、暖化!一下起雨来,你看,你看,又积水了又怎样……不要老是往黑暗面想,要往积极面想、光明面想,你的性格就会改变,你的人生、你的命运就会改变!
你凡事往好处想你的命运只会提升,不会下降。你假如往好处想,又有责任的话,那这个人不得了,他福报大、善根大;你假如没责任又往好处想,那人家说你修福报,虽然有时候不负责任的人也可以这样讲,但你不是逃避,逃避的话是不一样的,那有逃避的因果,你不是逃避,那往好处想,绝对是好的。但是你逃避往好处想比逃避往坏处想是要好,对不对?逃避往好处想还有福报,虽然要枪毙了,他会装一个金子的子弹打你,不会弄一个乱七八糟的子弹,因为你有福报。虽然逃避是不好的因果,但是你往好处想,你常常会减刑,知道吗?不要逃避,当然这个是要求,可是你凡事往好处想,对你绝对是好处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下手处,慢慢的可以训练你呀,对事情善用其心,这我们都从最佳下手处告诉你,我也希望各位真的从这个地方一步一步的往前进。
第二句他讲“智入三世悉皆平等”,“智入三世”就是以智慧入三世,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悉皆平等”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时间都能现前。
因为我们现在的大脑是用记忆的,所以你的时间变成单行道,单行道就是只能从过去到现行你会记得起来,现在向未来你就不知道,因此你有恐惧。尽管你现在想投资,这样千分析万分析,明天一定会跌停板,我就要去进场了,结果明天一开盘,哇!怎么涨停板,糟糕!怎么办,昨天说要进场,现在进不进场?你慌乱,你各方面都会产生这种情况,因为你对明天的预期是用猜测的,当猜测的状况跟事实的状况有点出入的时候,你就出问题了。
你的大脑是用记忆的,你要记得,用记忆的只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佛陀这样成就的境界是过去、现在、未来同时摆着,他不会去改变这个过程,但是他对这个过程很清楚,他知道众生的流程是这样子,他要众生醒过来的意思就有点像摊在桌面上的画,那个画的图案能够立起来,知道吗?当你的人生是从过去走向现在,现在走向未来的时候,这样子的情况我们叫凡夫,各位听懂吗?我看好像很不懂的样子。凡夫在这些修行的圣人的眼光中,他所看的人像什么你知道吗?像画面上,那图画上面的人一样,他是平面的,跟影子一样的,影子人,他是个影子,他没有办法立起来,因为他只是单维,他时空是这样走的,他没有办法从这边走过来,你知道吗?没有办法从未来走向现在,从现在走向过去。可是在佛的眼光里,所有的圣人他是立体的,是多维空间的,知道吗?他从过去到未来,他都很清楚,所以他才能真平等。
我们现在不是平等,现在是假想,你想要救这个人,那你就要救他,因为不救就不慈悲,那个人来打他,你说“你好狠,嗔心好重”,因为你只看到眼前这一幕,你不知道整个法界真实存在的状况是什么,你只能用大脑去判断,那你就想救他,你怎么救,你只用大脑去救。佛菩萨在看不是,这个人为什么打那个人,他那只是摆在眼前,现在而已,他看到过去那个人,本来是在这里看是甲打乙,可是他看到过去,过去是乙打甲,你打人家一拳,现在还一拳,以后两个人又手牵着手往前走,对不对?甲打乙的时候你去救,把乙救出来,你看走向未来的时候两个就会一直打下去,因为你没看到过去,也没看到未来,你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就是你用大脑的话,你的生命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不够清楚,只能看一面,另一面你看不到。佛在看呢?过去、现在、未来他都很清楚,所以他看起来才是真平等。我们看到的平等是情绪化平等。
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长的好美,你怎么看,鼻子要几公分,眼睛要几公分,这个脸颊要几公分,然后体重要几公斤,你是这样看的,你看的是外相。佛在看人美不美,看他有没有慈悲心,他第一个先看到你的心,你的心完美不完美。我们看的只能看长相,那你看的当然常常会被骗,这是一个关键!他是以智慧为前提,你先留意到这一点,第一句话就讲智慧了——“成最正觉”,那我们这个你看的是隐;那么第二句话“智入三世”,智慧是显,他隐显之间就已经把你展现出来了。智慧的存在与妙用,“成最正觉”说明智慧的存在,“智入三世”说明智慧的妙用,这是这两句话所给我们的一个认知。
我们通常看这种经典你会看不惯,从文字来解一解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到底要怎么修?你不会修,因为你不懂得宏观佛法的语言模式,你不懂,宏观佛法的语言模式里它是包容着一切,包括行法,包括过程,包括生活,包括最高的成就,在宏观中它全部都具足。就像昨天跟各位讲的,这个宏观那就跟总体经济一样,它这一方面的东西全部具足,微观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行法也有,都有,当然我们没有办法一个一个法门都跟各位讲。像这样的一个法门,这两句话法门要讲的话就无量多了,从因地到果地要修的太多了,因为他这里只讲果觉的状况。
第三句,“其身充满一切世间”,身,我们看到的是身体,这个身就是本体,不是讲身体,是讲本体的部分,这个本体充满一切世间,我们分两个部分来跟各位看。
我记得好像是王阳明讲的,讲到说“若人有眼大如天,便见山高月更阔。”前两句我忘了,我好像只记得这两句。我们看这地球,地球上我们看到山很高,月亮很小,对不对,王阳明是参禅的哦,他哪天开悟了,他说假如有人说山那么高月亮那么小,那假如有人眼睛大的像天那么大,那你就会发现,山虽然很高,月亮会更大,这是王阳明讲的,我要没记错应该没记错。那我们现在看这个世间,我举个例子你看,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他怎么应?用你两个眼睛看,那当然了,观世音菩萨地球那一面他怎么看得到?那通通要装无线电了,那将来画观世音菩萨,不是十一个头,这边Motorola这边Nokia这边还要……对不对,那很快他就崩溃了,无线电波会使他发疯。那你假如这样想,地球是在他掌中,观世音菩萨那么大,对不对,你把这种状况稍微改变一下,地球上发生什么事他是不是都会知道,对不对?你哪里有求,他是不是马上就看到,这个就是一个问题了,因为我们对自己是采取主观意识,你一直以为地球那么大,这里到美国飞机要搭多久,那个要怎么去救他,好了,这是你大脑的想象。
佛菩萨的能力,为什么我们说诸佛菩萨的净土是真实的,不可思议的,因为他是百千万劫修行来的,他不是一时性起找个人聊天,没有人我就用粘土捏一个,陪我泡茶聊天就好了,不是,他不是这样子。他是因为他在修行,他的德行而成就,所以对于他所关怀的世界,尽在掌中,所以这个世界里头所有的众生怎样,他一定可以协助到。这个是诸佛菩萨性德,他伟大的地方,所以他的身能够包法界。他的身,“其身充满一切世间”是指这个部分,他穷尽了,跟所有的众生完全贴在一起,所以你一起心动念,佛菩萨马上跟你相应,是在这里。问题是我们自己关闭自己,你只要你的电池有一点能量就够了,他就跟你通电了,你不是啊,电池都拿掉了,你自己当然要苦死你自己。你说我怎么…
《华严经经首 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