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经首 第十三集

  

华严经经首 第十三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谈到音声的训练。音声对我们灵魂的这种激荡,我相信大家都有过经验,不管你会不会唱歌,有些音乐你就会很感动,那就是对你灵性的一种启发。这个还比较倾向于物理跟心理之间的关系。真正对我们的灵性启迪的部分呐,那是个法身的回荡,它能够带领你走出这有限的世界,而进入到无限的领域里,那才是音声训练的一个特色。

  

而这个音声训练的部分,事实上它不是佛教的特色,它是印度教本身的东西。那么当年这些文化来到中国的时候,不只是佛教的出家人、印度的商人、印度教的这些大德们,乃至所谓的文学家、艺术家、声乐家等等,都来到了中国,在长安,这个地方文明鼎盛。在唐朝的这个时候,中国的汉音开始产生很大的变化,不但是语音、文字,各方面都起了变化,尤其音声,中国人开始给系统化。在这个时候,汉朝由五音到唐朝转变为十二音,不是现在的七音,这是相当广泛的。后来我们满足到十三音,就是华严字母就十三音。那这个东西现在都失传了。失传是文化上失传,在生命的领域里这个不会失传,透过我们的体验、修行训练,它还会再恢复过来,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的本能。那么古代能够兴盛,现代照样也可以兴盛,只是看各位你有心。我不懂音乐的人我都相信,你们对音乐有专长的人怎么会做不到呢?那是因为你用心的关系。

  

我们很多拥有音乐天才的人,他是音乐天才,可是他生命是蠢材。那一天听到一个老菩萨说,人家照相他也拿个照相机,那个人拿起来不会照,他说“我是傻瓜,我是傻瓜。”你是傻瓜,你是傻瓜不用讲那么大声。傻瓜会讲我是傻瓜?我的相机是傻瓜相机呀,我是傻瓜相机,不是我是傻瓜。就有些人就有这种情况,讲了大家都笑了,他也不知道,一愣一愣的,大家在笑什么,真是傻瓜。有些人是有天才,天才是他福报,但是他生命没有发起,没有发菩提心,那种福报都会浪费掉,这是非常可惜的事。那我们大家有这个因缘,我是希望我们不要疏忽。尤其很多同修们要学密法,你更要有这种训练。以后我们在密教的训练里会多元化,合唱的部分、梵呗的部分是密教修行训练里的必修课程。不只是梵呗、音乐,舞蹈也是,歌舞戏鬘,歌咏赞叹,所以这些都在密法里头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个部分我们跟各位谈一下这个行法的部分。

  

它下面讲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他用虚空来形容什么?这个大乘佛法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特色,它不但词汇不具相,不定义,连句子都没主词。你看看这个句子,世尊处于此座,譬如虚空具含众像,还是其身充满一切世间,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是指哪一个?你从主词上面要先定位啊。主词没有定,你怎么讲?你讲世尊譬如虚空具含众像,还是讲其身譬如虚空具含众像

  

这个我要警告各位,佛教徒在读经常常莫名其妙,念过就算,就跟我们那个什么一样,他讲什么你不要管,他讲什么你知道就好。有些人讲话,语言标的不准确,你知道他要讲什么,可是他讲出来的词啊,根本跟他要讲的根本就不一样。手指那边(指向右边),“向左转、向左转”,到底是要照你讲的这样转还是真的要向左转呢?你应该要懂得他要指什么嘛。可是他的语言跟他的标的是很胡涂的。这种人是标准的用生命,没有办法用大脑,他的大脑是用不上的,他知道要转呐,可是他的手指指挥的跟他嘴巴讲的是不一样的。是有这种人,这种人是精彩的人,精彩的人,很多哦,在生活中我相信可以看到,而且这种人比较开朗。他当然常常有挫折,可是他可以处理得很好,因为他本来就不用大脑,所以东南西北他都乱讲一通,可是他的生命里要去哪里他很清楚。

  

经文也一样啊,你看嘛,你现在是东南西北哪一边呐,它主词不标啊,那你也跟着这样乱念,所以你永远不知道它在讲什么,永远不知道!表面上我们好像知道,因为它没主词嘛,所以各人都可以解释。它这个地方啊,其实讲的都是讲世尊,世尊的什么,法身。因为这地方一直是讲法身,法身像虚空一样,法身又具含众像。法身怎么会具含众像呢,所以我们这个叫“法界人中相”。所以在造佛像的时候,整个法界都要包括进去。这是华严经典里头对于佛像造型的一个特色,或者叫做“卢舍那人中相”,卢舍那佛身上,卢舍那佛是代表法身,显相出来整个法界都在里面。所以我们才讲法身其实等于法界,法界中没有一法离开法身,通通在法身里头。那法身既然都包括法界,那法界当然也通通包括法身了,那这不等于法身就是法界吗?不只等于,就是啦。所以讲法界就是讲法身嘛。

  

一说到法身就是法界,你会把它分开,为什么要分开呢?在语言逻辑上面是这样讲,讲主词“能”的时候就讲法身,讲受词“所”的时候就讲法界,知道吗?你先把这种东西,在华严经典里头谈到法身法界呀,它有能、所之间的关系。它其实是一个,就像一个手一样,你讲手心就讲这边,讲手背就讲这边,要不然你就讲手嘛,手就表示这两个都是嘛,你不能够说这边是手这边不是手,对不对?当你讲能的时候是这边(手心),它能抓,当你讲所的时候这边(手背)被抓,对不对?能抓的、被抓的是不是都是同一个?可是它在语言逻辑表达上面它必须有能、所,事实上它是一个,对不对?

  

那我们大脑就麻烦了,既然是一,为什么讲二?既然是讲二,为什么是一?这个叫大脑的业力,它的存在本来就是一嘛,可是它的作用是无方嘛,对不对?它可以做能,也可以做所啊,所以因为能、所的关系,所以它讲法身、法界嘛,其实就是那个,对不对?你不要再问那个是哪个,那就麻烦了。那个就是那个,你说它是哪个,那你就自己去摸好了。它关键是在这个地方,这个经典讲到最高层次的时候,实在是不可说了,所以我们说普贤跟文殊其实是一,普贤、文殊是一的时候就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说一个能一个所,那就是文殊、普贤,因为文殊是能,普贤是所,知道吗,关键就在这里!

  

所以这里讲譬如虚空,是什么譬如虚空,就是前面他所讲的这些。那前面所讲的这些啊,这个主词太复杂了,所以我们就讲世尊的法身。这个法身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法身含众像,众像是法界,有没有?所以“法身等于法界,法身就是法界”这句话其实不是我发明的,这句话是我讲的没错,语出此处,就在这里啊。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身就法身,就是世尊的法身如虚空,具含众像,众像就是法界,法界包含一切森罗万象,就叫做众像,对不对?所以法身就是法界,经文在这里讲得很清楚,只是我用新的语言跟你表达一下,好像是我发明的,不是,人家这里记载得很清楚,这不是我发明的。我只是因为讲一讲,这样顺下来比较溜一点,所以全法身为一法界,全法界为一法身,只是这样子而已。这个经文在这里就讲出来了,不是我讲的,是他讲的。这是先把这个头,大前提跟你列出来。

  

这里面,于诸境界无所分别,这里面我要告诉各位一个状况:我们家里,你看家里就好,家里是你的法界,对不对?东西刚刚好,最好,太多就不好。各位有没有看过广告,那冰箱广告,每一台冰箱都好漂亮,看到都很想买,可是你回家看你的冰箱,跟垃圾桶差不多,为什么,因为你东西太多,什么东西都塞进去,一打开,鼻子都捏着,为什么,东西太多了。东西刚好,养成一个习惯,冰箱里面的东西够就好。生活也是一样,当你东西太多的时候,它就会烂,会脏,对不对?因为你没得保养。它在这个地方它有一种状况。

  

佛对于一切存在,就是法身对于一切存在,他是平等的,前面讲悉皆平等。所以这个东西是宝,没有错,这个东西是宝,它是金子的,上面有灰尘以后呢,佛说这些灰尘也是宝,因为这个金子做的这些,这个九龙,金子做的,是宝没错,在这九龙上面的灰尘,对佛来讲也是宝。为什么?因为宝是个存在,灰尘也是存在;当这两者在一起的时候,佛以平等心他都欣赏;他欣赏的第三个存在,当它这两个混在一起的时候,嗯!也很有味道。

  

我们现在麻烦的就是:不对称,这么漂亮的东西,怎么灰尘在这里,没有人整理又打扫。你的分别心起了,你要一宝除一宝,对不对?我要这金子的九龙,我不要灰尘。你假如认为说,龙有多种,有金子的金龙,也有灰尘的灰龙,那又平等平等了。可是你看灰尘不是龙,对不对?其实你想想看,这个金箔贴在龙上面叫金龙,你骗我,灰尘贴在木头龙上面不是灰龙吗?你会欣赏一边你不会欣赏另一边,所以你只能于半法成正觉,不能于一切法成最正觉,就在这里呀。有半法还不错,你大概连半…

《华严经经首 第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