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經首 第十叁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談到音聲的訓練。音聲對我們靈魂的這種激蕩,我相信大家都有過經驗,不管你會不會唱歌,有些音樂你就會很感動,那就是對你靈性的一種啓發。這個還比較傾向于物理跟心理之間的關系。真正對我們的靈性啓迪的部分呐,那是個法身的回蕩,它能夠帶領你走出這有限的世界,而進入到無限的領域裏,那才是音聲訓練的一個特色。
而這個音聲訓練的部分,事實上它不是佛教的特色,它是印度教本身的東西。那麼當年這些文化來到中國的時候,不只是佛教的出家人、印度的商人、印度教的這些大德們,乃至所謂的文學家、藝術家、聲樂家等等,都來到了中國,在長安,這個地方文明鼎盛。在唐朝的這個時候,中國的漢音開始産生很大的變化,不但是語音、文字,各方面都起了變化,尤其音聲,中國人開始給系統化。在這個時候,漢朝由五音到唐朝轉變爲十二音,不是現在的七音,這是相當廣泛的。後來我們滿足到十叁音,就是華嚴字母就十叁音。那這個東西現在都失傳了。失傳是文化上失傳,在生命的領域裏這個不會失傳,透過我們的體驗、修行訓練,它還會再恢複過來,因爲那是我們生命的本能。那麼古代能夠興盛,現代照樣也可以興盛,只是看各位你有心。我不懂音樂的人我都相信,你們對音樂有專長的人怎麼會做不到呢?那是因爲你用心的關系。
我們很多擁有音樂天才的人,他是音樂天才,可是他生命是蠢材。那一天聽到一個老菩薩說,人家照相他也拿個照相機,那個人拿起來不會照,他說“我是傻瓜,我是傻瓜。”你是傻瓜,你是傻瓜不用講那麼大聲。傻瓜會講我是傻瓜?我的相機是傻瓜相機呀,我是傻瓜相機,不是我是傻瓜。就有些人就有這種情況,講了大家都笑了,他也不知道,一愣一愣的,大家在笑什麼,真是傻瓜。有些人是有天才,天才是他福報,但是他生命沒有發起,沒有發菩提心,那種福報都會浪費掉,這是非常可惜的事。那我們大家有這個因緣,我是希望我們不要疏忽。尤其很多同修們要學密法,你更要有這種訓練。以後我們在密教的訓練裏會多元化,合唱的部分、梵呗的部分是密教修行訓練裏的必修課程。不只是梵呗、音樂,舞蹈也是,歌舞戲鬘,歌詠贊歎,所以這些都在密法裏頭非常重要的部分。這個部分我們跟各位談一下這個行法的部分。
它下面講“譬如虛空,具含衆像,于諸境界無所分別”,他用虛空來形容什麼?這個大乘佛法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特色,它不但詞彙不具相,不定義,連句子都沒主詞。你看看這個句子,“世尊處于此座,譬如虛空具含衆像”,還是“其身充滿一切世間,譬如虛空具含衆像”,是指哪一個?你從主詞上面要先定位啊。主詞沒有定,你怎麼講?你講世尊“譬如虛空具含衆像”,還是講其身“譬如虛空具含衆像”?
這個我要警告各位,佛教徒在讀經常常莫名其妙,念過就算,就跟我們那個什麼一樣,他講什麼你不要管,他講什麼你知道就好。有些人講話,語言標的不准確,你知道他要講什麼,可是他講出來的詞啊,根本跟他要講的根本就不一樣。手指那邊(指向右邊),“向左轉、向左轉”,到底是要照你講的這樣轉還是真的要向左轉呢?你應該要懂得他要指什麼嘛。可是他的語言跟他的標的是很胡塗的。這種人是標准的用生命,沒有辦法用大腦,他的大腦是用不上的,他知道要轉呐,可是他的手指指揮的跟他嘴巴講的是不一樣的。是有這種人,這種人是精彩的人,精彩的人,很多哦,在生活中我相信可以看到,而且這種人比較開朗。他當然常常有挫折,可是他可以處理得很好,因爲他本來就不用大腦,所以東南西北他都亂講一通,可是他的生命裏要去哪裏他很清楚。
經文也一樣啊,你看嘛,你現在是東南西北哪一邊呐,它主詞不標啊,那你也跟著這樣亂念,所以你永遠不知道它在講什麼,永遠不知道!表面上我們好像知道,因爲它沒主詞嘛,所以各人都可以解釋。它這個地方啊,其實講的都是講世尊,世尊的什麼,法身。因爲這地方一直是講法身,法身像虛空一樣,法身又具含衆像。法身怎麼會具含衆像呢,所以我們這個叫“法界人中相”。所以在造佛像的時候,整個法界都要包括進去。這是華嚴經典裏頭對于佛像造型的一個特色,或者叫做“盧舍那人中相”,盧舍那佛身上,盧舍那佛是代表法身,顯相出來整個法界都在裏面。所以我們才講法身其實等于法界,法界中沒有一法離開法身,通通在法身裏頭。那法身既然都包括法界,那法界當然也通通包括法身了,那這不等于法身就是法界嗎?不只等于,就是啦。所以講法界就是講法身嘛。
一說到法身就是法界,你會把它分開,爲什麼要分開呢?在語言邏輯上面是這樣講,講主詞“能”的時候就講法身,講受詞“所”的時候就講法界,知道嗎?你先把這種東西,在華嚴經典裏頭談到法身法界呀,它有能、所之間的關系。它其實是一個,就像一個手一樣,你講手心就講這邊,講手背就講這邊,要不然你就講手嘛,手就表示這兩個都是嘛,你不能夠說這邊是手這邊不是手,對不對?當你講能的時候是這邊(手心),它能抓,當你講所的時候這邊(手背)被抓,對不對?能抓的、被抓的是不是都是同一個?可是它在語言邏輯表達上面它必須有能、所,事實上它是一個,對不對?
那我們大腦就麻煩了,既然是一,爲什麼講二?既然是講二,爲什麼是一?這個叫大腦的業力,它的存在本來就是一嘛,可是它的作用是無方嘛,對不對?它可以做能,也可以做所啊,所以因爲能、所的關系,所以它講法身、法界嘛,其實就是那個,對不對?你不要再問那個是哪個,那就麻煩了。那個就是那個,你說它是哪個,那你就自己去摸好了。它關鍵是在這個地方,這個經典講到最高層次的時候,實在是不可說了,所以我們說普賢跟文殊其實是一,普賢、文殊是一的時候就是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說一個能一個所,那就是文殊、普賢,因爲文殊是能,普賢是所,知道嗎,關鍵就在這裏!
所以這裏講“譬如虛空”,是什麼“譬如虛空”,就是前面他所講的這些。那前面所講的這些啊,這個主詞太複雜了,所以我們就講世尊的法身。這個法身“譬如虛空,具含衆像”,法身含衆像,衆像是法界,有沒有?所以“法身等于法界,法身就是法界”這句話其實不是我發明的,這句話是我講的沒錯,語出此處,就在這裏啊。“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身就法身,就是世尊的法身如虛空,具含衆像,衆像就是法界,法界包含一切森羅萬象,就叫做衆像,對不對?所以法身就是法界,經文在這裏講得很清楚,只是我用新的語言跟你表達一下,好像是我發明的,不是,人家這裏記載得很清楚,這不是我發明的。我只是因爲講一講,這樣順下來比較溜一點,所以全法身爲一法界,全法界爲一法身,只是這樣子而已。這個經文在這裏就講出來了,不是我講的,是他講的。這是先把這個頭,大前提跟你列出來。
這裏面,“于諸境界無所分別”,這裏面我要告訴各位一個狀況:我們家裏,你看家裏就好,家裏是你的法界,對不對?東西剛剛好,最好,太多就不好。各位有沒有看過廣告,那冰箱廣告,每一臺冰箱都好漂亮,看到都很想買,可是你回家看你的冰箱,跟垃圾桶差不多,爲什麼,因爲你東西太多,什麼東西都塞進去,一打開,鼻子都捏著,爲什麼,東西太多了。東西剛好,養成一個習慣,冰箱裏面的東西夠就好。生活也是一樣,當你東西太多的時候,它就會爛,會髒,對不對?因爲你沒得保養。它在這個地方它有一種狀況。
佛對于一切存在,就是法身對于一切存在,他是平等的,前面講悉皆平等。所以這個東西是寶,沒有錯,這個東西是寶,它是金子的,上面有灰塵以後呢,佛說這些灰塵也是寶,因爲這個金子做的這些,這個九龍,金子做的,是寶沒錯,在這九龍上面的灰塵,對佛來講也是寶。爲什麼?因爲寶是個存在,灰塵也是存在;當這兩者在一起的時候,佛以平等心他都欣賞;他欣賞的第叁個存在,當它這兩個混在一起的時候,嗯!也很有味道。
我們現在麻煩的就是:不對稱,這麼漂亮的東西,怎麼灰塵在這裏,沒有人整理又打掃。你的分別心起了,你要一寶除一寶,對不對?我要這金子的九龍,我不要灰塵。你假如認爲說,龍有多種,有金子的金龍,也有灰塵的灰龍,那又平等平等了。可是你看灰塵不是龍,對不對?其實你想想看,這個金箔貼在龍上面叫金龍,你騙我,灰塵貼在木頭龍上面不是灰龍嗎?你會欣賞一邊你不會欣賞另一邊,所以你只能于半法成正覺,不能于一切法成最正覺,就在這裏呀。有半法還不錯,你大概連半…
《華嚴經經首 第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