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經首 第十二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你在講什麼?”“不要理它,那是我家的鹦哥在叫。”鹦鹉在叫,一看,“你怎麼不講話?”你發的心,“你怎麼不講話”那一只的心,那個不叫發菩提心。你要真的發起,從生活中你才能夠發起,你假如還有那種感覺,還有人跟你講話、什麼情境,那都快了,快神經了。不要去想那些,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弄清楚。佛成佛不是大神經病者,佛成佛是大成就者——于一切法成最正覺”。這是最明顯的部分。

  

我們尤其想精進的同修,你要經常帶一個疑情,想精進修行,尤其已經在修行的人,你要知道你學佛是幹什麼的,你爲什麼要學佛,是要斷煩惱,你假如煩惱不能斷,你功夫絕對不要有。有煩惱的人在修行上有功夫,告訴你一定成魔、成精!有煩惱的人你在修行上面不要修功夫,知道嗎,不要修功夫,你要先增加資糧道,調整你那個有被扭曲的那種心性、人格性,這個才是重點!假如你不是,那問題就很大。不是不教你,大家想學,我們當然願意教你,但是你沒弄好,它反而是個陷阱。

  

這是昨天所提到的第一個“于一切法成最正覺”。你不要想,它是什麼天上的法、雲端的法,不是,生活中的。“最正覺”是最圓滿,你能夠處置得當。這一點它有一個簡單的下手處,我提供給各位作參考,你不要以爲那個是神經,你才有點神經。這個方法最簡單,凡事往好處想!落葉掉了,好美,爲什麼呢?你要往好處想啊,落葉掉了就是它在積蓄能量,明年春天會開很漂亮的花,你往好處想。一看落葉,“哎呀!一葉知秋啊!要死了,爲什麼老往這樣想?騷人墨客沒事肚子揉兩圈,也“哎呀”,無病呻吟,“哎”一下,不是,凡事往好處想:太陽出來了,哇!陽光燦爛!下雨了,哇!好清涼!你人生一定好!太陽出來了,你看暖化、暖化!一下起雨來,你看,你看,又積水了又怎樣……不要老是往黑暗面想,要往積極面想、光明面想,你的性格就會改變,你的人生、你的命運就會改變!

  

你凡事往好處想你的命運只會提升,不會下降你假如往好處想,又有責任的話,那這個人不得了,他福報大、善根大;你假如沒責任又往好處想,那人家說你修福報,雖然有時候不負責任的人也可以這樣講,但你不是逃避,逃避的話是不一樣的,那有逃避的因果,你不是逃避,那往好處想,絕對是好的。但是你逃避往好處想比逃避往壞處想是要好,對不對?逃避往好處想還有福報,雖然要槍斃了,他會裝一個金子的子彈打你,不會弄一個亂七八糟的子彈,因爲你有福報。雖然逃避是不好的因果,但是你往好處想,你常常會減刑,知道嗎?不要逃避,當然這個是要求,可是你凡事往好處想,對你絕對是好處的。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下手處,慢慢的可以訓練你呀,對事情善用其心,這我們都從最佳下手處告訴你,我也希望各位真的從這個地方一步一步的往前進。

  

第二句他講“智入叁世悉皆平等”“智入叁世”就是以智慧入叁世,叁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悉皆平等”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時間都能現前。

  

因爲我們現在的大腦是用記憶的,所以你的時間變成單行道,單行道就是只能從過去到現行你會記得起來,現在向未來你就不知道,因此你有恐懼。盡管你現在想投資,這樣千分析萬分析,明天一定會跌停板,我就要去進場了,結果明天一開盤,哇!怎麼漲停板,糟糕!怎麼辦,昨天說要進場,現在進不進場?你慌亂,你各方面都會産生這種情況,因爲你對明天的預期是用猜測的,當猜測的狀況跟事實的狀況有點出入的時候,你就出問題了。

  

你的大腦是用記憶的,你要記得,用記憶的只能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佛陀這樣成就的境界是過去、現在、未來同時擺著,他不會去改變這個過程,但是他對這個過程很清楚,他知道衆生的流程是這樣子,他要衆生醒過來的意思就有點像攤在桌面上的畫,那個畫的圖案能夠立起來,知道嗎?當你的人生是從過去走向現在,現在走向未來的時候,這樣子的情況我們叫凡夫,各位聽懂嗎?我看好像很不懂的樣子。凡夫在這些修行的聖人的眼光中,他所看的人像什麼你知道嗎?像畫面上,那圖畫上面的人一樣,他是平面的,跟影子一樣的,影子人,他是個影子,他沒有辦法立起來,因爲他只是單維,他時空是這樣走的,他沒有辦法從這邊走過來,你知道嗎?沒有辦法從未來走向現在,從現在走向過去。可是在佛的眼光裏,所有的聖人他是立體的,是多維空間的,知道嗎?他從過去到未來,他都很清楚,所以他才能真平等。

  

我們現在不是平等,現在是假想,你想要救這個人,那你就要救他,因爲不救就不慈悲,那個人來打他,你說“你好狠,嗔心好重”,因爲你只看到眼前這一幕,你不知道整個法界真實存在的狀況是什麼,你只能用大腦去判斷,那你就想救他,你怎麼救,你只用大腦去救。佛菩薩在看不是,這個人爲什麼打那個人,他那只是擺在眼前,現在而已,他看到過去那個人,本來是在這裏看是甲打乙,可是他看到過去,過去是乙打甲,你打人家一拳,現在還一拳,以後兩個人又手牽著手往前走,對不對?甲打乙的時候你去救,把乙救出來,你看走向未來的時候兩個就會一直打下去,因爲你沒看到過去,也沒看到未來,你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個就是你用大腦的話,你的生命是平面的,不是立體的,不夠清楚,只能看一面,另一面你看不到。佛在看呢?過去、現在、未來他都很清楚,所以他看起來才是真平等。我們看到的平等是情緒化平等。

  

譬如我們看到一個人長的好美,你怎麼看,鼻子要幾公分,眼睛要幾公分,這個臉頰要幾公分,然後體重要幾公斤,你是這樣看的,你看的是外相。佛在看人美不美,看他有沒有慈悲心,他第一個先看到你的心,你的心完美不完美。我們看的只能看長相,那你看的當然常常會被騙,這是一個關鍵!他是以智慧爲前提,你先留意到這一點,第一句話就講智慧了——成最正覺”,那我們這個你看的是隱;那麼第二句話“智入叁世”,智慧是顯,他隱顯之間就已經把你展現出來了。智慧的存在與妙用,“成最正覺”說明智慧的存在,“智入叁世”說明智慧的妙用,這是這兩句話所給我們的一個認知。

  

我們通常看這種經典你會看不慣,從文字來解一解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到底要怎麼修?你不會修,因爲你不懂得宏觀佛法的語言模式,你不懂,宏觀佛法的語言模式裏它是包容著一切,包括行法,包括過程,包括生活,包括最高的成就,在宏觀中它全部都具足。就像昨天跟各位講的,這個宏觀那就跟總體經濟一樣,它這一方面的東西全部具足,微觀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行法也有,都有,當然我們沒有辦法一個一個法門都跟各位講。像這樣的一個法門,這兩句話法門要講的話就無量多了,從因地到果地要修的太多了,因爲他這裏只講果覺的狀況。

  

第叁句,“其身充滿一切世間”,身,我們看到的是身體,這個身就是本體,不是講身體,是講本體的部分,這個本體充滿一切世間,我們分兩個部分來跟各位看。

  

我記得好像是王陽明講的,講到說“若人有眼大如天,便見山高月更闊。”前兩句我忘了,我好像只記得這兩句。我們看這地球,地球上我們看到山很高,月亮很小,對不對,王陽明是參禅的哦,他哪天開悟了,他說假如有人說山那麼高月亮那麼小,那假如有人眼睛大的像天那麼大,那你就會發現,山雖然很高,月亮會更大,這是王陽明講的,我要沒記錯應該沒記錯。那我們現在看這個世間,我舉個例子你看,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他怎麼應?用你兩個眼睛看,那當然了,觀世音菩薩地球那一面他怎麼看得到?那通通要裝無線電了,那將來畫觀世音菩薩,不是十一個頭,這邊Motorola這邊Nokia這邊還要……對不對,那很快他就崩潰了,無線電波會使他發瘋。那你假如這樣想,地球是在他掌中,觀世音菩薩那麼大,對不對,你把這種狀況稍微改變一下,地球上發生什麼事他是不是都會知道,對不對?你哪裏有求,他是不是馬上就看到,這個就是一個問題了,因爲我們對自己是采取主觀意識,你一直以爲地球那麼大,這裏到美國飛機要搭多久,那個要怎麼去救他,好了,這是你大腦的想象。

  

佛菩薩的能力,爲什麼我們說諸佛菩薩的淨土是真實的,不可思議的,因爲他是百千萬劫修行來的,他不是一時性起找個人聊天,沒有人我就用粘土捏一個,陪我泡茶聊天就好了,不是,他不是這樣子。他是因爲他在修行,他的德行而成就,所以對于他所關懷的世界,盡在掌中,所以這個世界裏頭所有的衆生怎樣,他一定可以協助到。這個是諸佛菩薩性德,他偉大的地方,所以他的身能夠包法界。他的身,“其身充滿一切世間”是指這個部分,他窮盡了,跟所有的衆生完全貼在一起,所以你一起心動念,佛菩薩馬上跟你相應,是在這裏。問題是我們自己關閉自己,你只要你的電池有一點能量就夠了,他就跟你通電了,你不是啊,電池都拿掉了,你自己當然要苦死你自己。你說我怎麼…

《華嚴經經首 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