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他管的。這個珠王是統萬寶,一切寶是歸他管的,叫珠王,就摩尼寶珠的意思。
“十方諸佛”,佛是衆聖之聖,萬王之王。所有的聖人當中他爲最殊勝的聖人,所以說佛爲珠王,你要弄清楚哦。所有一切東西的王,王是頭嘛,這個頭啊,所有每一項啊,都有一個頭,所有的頭抓出來的頭頭,那個頭就是佛,所以他是衆寶之王、衆聖之王。這是指這個意思,那麼它的形容詞是用這裏來形容。
“一切菩薩,髻中妙寶”,一切菩薩跟十方諸佛是相對的。所有的菩薩都好像我們頭頂上的這一個——你們女生不是喜歡這裏綁著嗎?這個髻,髻中妙寶。它是形容說頭是最寶貴的,上面放的寶,菩薩是指這個意思。這個都是用以形容諸佛菩薩爲聖中之聖、王中之王、寶中之寶,是指這個意思。那麼用這兩個聖中聖、寶中寶來形容“悉放光明”,這些衆聖之聖放光明“而來瑩燭”,互相啊,這“瑩燭”就是照耀,互相照耀,和前面的意思一樣。不但這佛是摩尼光雲互相照耀,十方諸佛也是摩尼光雲互相照耀,一切菩薩也是一樣摩尼光雲互相照耀,是指這個意思。這第一句摩尼光雲互相照耀是指一個佛,十方諸佛是指所有的佛。那麼十方諸佛跟一個佛都是指我們講一千燭光,一切菩薩那就小一點,只要能發光以上的通通算。所以我們講佛是空中日月,菩薩是空中星宿。空中所有的星星都是菩薩,空中的日月那就是諸佛,是用這個來形容的。換句話說他們的摩尼光雲都一直的閃爍著,互相照耀。你看一個摩尼寶珠有這麼殊勝,你怎麼畫呢,你怎麼形容呢,這是法身世界才有的,化身世界沒辦法。
我們跟各位講極樂世界圖裏頭,那宮殿樓閣跟師子座,你自己仔細去看看,那畫就畫在那裏面,你現在沒有辦法說拿放大鏡看,你只有入定進到裏面去。這個定還不是九次第定,他一定要經過超越叁昧,到達師子奮迅叁昧以後。基本上這個經文裏面所講的是師子頻申叁昧——叁昧的大叁昧一再一再地顯現,你才有可能,佛的境界是在這地方。我們跟各位談這個部分是告訴各位,佛境界的殊勝,他不是靜態的,他是動態的,而這個動態裏,是指他在因地修行一直過來到這裏成就的狀況。
那我們也告訴各位,諸佛的淨土——佛的淨土是完美、真實、無缺憾的,他是真實的,又是止于至善的;菩薩的淨土是真實的,還沒到達止于至善。那這菩薩淨土有沒有比佛淨土來得殊勝呢,有沒有?他有一個殊勝,就是方便,用世間的話來講叫好用。知道嗎,好用,筷子好用就好,你不要用純金的,用鑽石做筷子那麻煩了,萬一鑽石吞下去……對不對?有些東西是好用就好,有些東西是要完美的。 佛的境界、佛的淨土是完美的,你假如真的要那個樣子,你到那裏你就知道。可是你現在初發心的人不知道怎麼樣的話,那你就用圓融道一個,盡形壽下去,絕對往生!你放心,菩薩半路就把你撈起來,你不會有問題,這是最好用的淨土。你說:“哎呀,我這輩子業障深重,我怎麼敢到阿彌陀佛的淨土去呢?”那你放心,觀世音菩薩半路就把你接走了,因爲他慈航普度啊。他的淨土很方便,因爲很好用,所以衆生要踏上菩薩的淨土,他不是你要不要去的問題,是你只要有在修法他就接你了,這叫好用。佛的淨土是你要到某一個程度,因爲他是完美的,你還有很多習氣你都很難去。菩薩那邊沒關系,你習氣你來吧,因爲他好用啊。你要留意到,這就是佛淨土跟菩薩淨土的差別。
神的淨土不可靠,因爲他也是虛妄的。我們這個世界是神所創造的世界,你就知道,人心隔肚皮啊,,事情沒碰到你都不知道,看起來本來是好像不錯的人,怎麼遇到事情以後變成這個樣子。爲什麼?因爲隔著肚皮你不知道他心裏想什麼,因爲這裏面有很多的欲望、很多的妄想。這是神所創造的世界,是娑婆世界,它是虛幻的,它是不真實的,所以叫作五濁惡世。菩薩淨土啊,他是一個性德成就,其它還沒。那這個性德只要你相應,他就通通接了。你還有缺點不要緊,慢慢來,他在那邊會幫你雕琢,所以你要留意到,這個叫作“互相照耀”。
在佛法中,這裏面還有一個理論,就是佛佛平等,佛與衆生也平等,對不對?佛跟菩薩平等不平等?應該平等吧,對不對?是平等啊,平等沒有錯,本體平等,事相不平等。事相就是不平等,你說平等平等,是人性平等,人體不平等。有的人八十公斤,有的人四十五公斤,就差了一倍,對不對?四十公斤的人兩個人重量才等于一個人重量。同樣都那樣吃,爲什麼兩個不平等?事相上就是不平等,沒有爲什麼。本體上是平等,人性的尊嚴是平等,這個沒有錯。可是他先出生他就是爸爸,我後出生我就是兒子,我是從他生出來的,當然我就叫兒子。你不能說:“哎,爸爸我們兩個平等平等,明天換你叫我爸爸好了。”可以嗎?這有爲法沒辦法,它就是這個樣子。這個也不是不平等,它就是這個樣子。圓的是圓的,方的是方的,你說我們兩個應該平等平等吧,不平等啊。所以你要留意到,事相上有這種狀況,這個是佛菩薩當中示現給我們看的,他不是說上帝跟天使的關系,不是。那個是有真正嚴格的次第、階次問題。佛菩薩沒有階次問題,他只是示現的相、狀不同,形狀不同,這樣而已。形狀不同不表示他們有次第,你要留意,他是不同,但不是說他有次第,知道嗎?所以諸佛菩薩在示現的時候,他會不讓你看到他原來的樣子。
有個故事,臺灣人這邊很流行,當然嘉慶皇帝跟李勇,他們不是微服出巡遊江南嗎?遊江南,當然嘉慶君跟李勇在江南也認識了很多朋友。認識朋友了,好了,那麼大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嘉慶君就跟李勇倒酒了,別人不知道嘛,對不對?他倒,別人都沒事,倒到李勇,李勇就……又不能講,怎麼辦?你是皇帝,我是保镖,那怎麼辦?所以他就……兩個手指頭趕快跪拜,跪拜,跪拜。皇帝給你倒酒你要趕快跪下去,可是我又不能跪啊,跪下去人家就知道了。人家一定問,你爲什麼跪他,你又不能講他是皇帝,這時候怎麼辦,他就手……謝謝……。然後晚上就跟皇上說:對不起啊,你突然間給我倒酒,我不知道,所以我用手跟你對不起、對不起,謝謝!謝謝!所以現在人家跟你倒茶,你說謝謝、謝謝,有沒有?這就是方便,對不對?一個示現,一個方便。
那有些東西他是不講,因爲他不能講,他要隱他的身,隱他的形象,因爲衆生會造業,所以佛來不跟你說佛,布袋和尚最清楚了。他不是大菩薩嗎,他就示現一個憨憨的、老是被欺負的、一個胖肚子的、一個像野和尚一樣。爲什麼?他在教化衆生,他只有到他要走的時候才跟這周遭的幾個人講:“彌勒真彌勒”,真彌勒只有這一個;“我時時示世人”,示現給世人看;“世人就不識”,世間人就不認識我,講完他回家了。人家說原來他是彌勒佛,他走了,不然他在世的時候多少人欺負他,對不對?你不能給他們造業,因爲他不知道不算。知道了,那就麻煩了。
所以我們跟你講,不跟你講說開悟沒開悟,給你講開悟就麻煩了。佛菩薩要真開悟啊,可是你知道衆生說:怎麼證明你開悟?你真開悟我當然服你,我跟你跪五百拜都沒問題,問題是怎麼證明你真開悟?你沒開悟我五百拜就白拜,對不對?我不能白拜,你給我看看。這下子就造業了,因爲你有疑嘛,你對這個已開悟的人有疑,所以所有已成就的人,絕對不會告訴人家說他開悟了,他成就了,不會的。爲什麼要跟你講呢?真開悟不講也開悟嘛,對不對?我講出來只是給你造業啊。你會說,你給我看看嘛,看看你怎麼開悟。要怎麼樣,我給你看,這是透明的,是嗎?開悟是這樣嗎?不然怎麼給你看呢?可是衆生就有這種好奇,因好奇而造業,諸佛菩薩認爲是害了衆生,傷害衆生,所以他不示現。因此叁十二相教化衆生,就在這個地方自在出入,互相照耀。
我們在這裏你要留意到,修行人跟你世間人不一樣。世間人是用大腦推理的,就像我們很多同修,我說:“你發心嘛,來幫道場把組織製度給弄起來。”他說:“對啊,不過我要看清楚你們是怎麼弄的。”就是沒製度才要你來,給你看清楚再下手,那給你弄清楚了以後,就不用你來了。就是因爲現在還沒製度,那你能,你就來幫個忙,你就“好,我參與!”去幫忙才把它架構起來。這裏面有一個重點就是,你要了解這個屬性——我們修行人,一群修行人的屬性。
跟你講,有很多地方很好架構,不是修行的地方,沒有法的地方最好架構。人一進來就編個號碼,把你當作一個號碼、一個東西這樣去擺一個位置,你很樂意被人家這樣擺位置。人家一直教你某一句話,你就一直背那句話,有沒有?這樣你知道嗎?不要點頭啦,你不知道。有沒有去看人家訓練狗?“乖——乖——”,它蹲下去餅幹給它吃。再來“乖——乖——”,它又蹲下去,餅幹再給它吃。你一直給它吃幾次,你再跟它講“乖、乖”,它也就跪下去了,等著吃餅幹了。因爲你是一再地在這一種人家把你當動物一樣的訓練,你接受那個訓練,那你永遠就“乖、乖”,跪下去,餅幹吃一個。你不叫“乖、乖”我就不坐下去,你一直要叫“乖、乖”就坐下去了。把你當動物一樣的訓練,這個是最容易的。所以任何的組織單位要想成長壯大不要把人當人,要把人當狗這樣訓練,那一群狗就會很壯大。
可是修行的地方不一樣,他是把人當人。但是這些人又很麻煩,這些人修行還沒成就。所以當你把他當人的時候,他以爲他是鬼,然後自作主張,不聽命令,耀武揚威,這個就出來了,人的惡劣習氣就出來了,這裏也一樣。因爲有這樣的情況,因爲我是修行人,都在爭對不對。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只要爭對不對,就不對;你一定要圓融,按照這個組織的製度,人家怎麼來,你就怎麼接受命令去做。可是我們發現,修行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人家告訴你怎麼去做,你就有一堆意見,表示你對,這個都不是,都沒有辦法。
因爲你要知道組織有一個體製,尊重你,那你應該在曆事的時候練心。可是我們發現,修行人是最不守規矩的,不按照組織體製來,就這樣子。隨便看到人,每一個人,也不管他職務高低大小,通通把人家當工友一樣、當婢女一樣,叫著就做,這個是麻煩的事。所以要是認爲你是個修行人的話,那你就更應該要謙虛,做任何事情,要跟人家交代一個什麼事,一定要注意到體製的問題。這是一個很重要……這是根本戒律。
佛陀說以戒爲師是什麼,你按照製度來,走入製度的區塊裏,你要修行就很快;但是當你不走入製度的這個區塊,基本上你是犯戒的。所以按照製度的標准來運作,就是遵守戒律;不按照製度的標准來運作,你就是犯戒。戒律不是說過午不食,一定吃飯要怎麼樣啊,吃什麼吃什麼,不是,你要照著製度來,不按照製度沒有辦法運作。
這個就是我們所講的:你要怎麼修行,你自己要看你的心。但是這個還算是粗的,到微細的時候你就難看了。這是一個基本,我們在談到佛菩薩狀況,大家應有的幾個基本認識。好,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講。
《華嚴經經首 第九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