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鍍銀,然後或者鍍什麼,再上彩,那可以,現代的科技是可以。可是古代沒有鋼,然後用生鐵來做的話也不好處理。所以古代在鑄造業上面他有困難,現代可以,可是現代還沒有人做。我們要去做是我們倒黴,你又要開模子又要弄什麼,然後不一定成功,弄失敗還要再做啊,可是我們叫人家做,弄失敗也要出錢。所以這裏面有很多問題,工藝、技術等等,我們還是基本上用木頭來刻,會比較好。這是一個,摩尼做這個臺,這個蓮花,千葉蓮花,應該千朵蓮花,簡單來講,是“蓮花爲網”,編織的網,這樣來做。
那麼“清淨妙寶,以爲其輪”,這個輪,我們在做解釋的時候,沒辦法解釋,就以這個輪來做蓮藕,就是裏面的部分,蓮花後面的部分,大家可以有空的時候,你自己看看。
“衆色雜花,而作璎珞”,這個花上面,我們現在這個部分是用畫的,這畫的是很漂亮。這個藝術家是很用心去畫了,不能夠再說他畫不好了。可是呢,要把這“衆色雜花”把它做爲這個普融無盡師子座上的璎珞來莊嚴它,那我看也不好做。畫,畫是好畫,要做成實品出來,那不好做,不好做。不過,我想在這樣的科技時代裏,往後的世代,在兩叁百年後,我相信這法義展開以後,我們的子孫會有福報的,他會把這個師子座做得很好。這個“衆色雜花,而作璎珞”,在這個花上,座上,這普融無盡師子座上,他會有很多很美的,很偉大的裝飾,這個璎珞是做裝飾的意思。
“堂榭樓閣,階砌戶牖,凡諸物像,備體莊嚴。”在這個寶座上,還有堂榭樓閣,不但是堂榭樓閣,階砌戶牖都有。這裏面還有窗戶哦,那你就知道,這個寶座有多大。現在我跟各位講你體會不到,我舉個例子你看看。我們現在你看不到古代有沒有很多大佛,有沒有?臺灣應該很清楚,你去看彰化大佛,你到裏面去,那大佛也沒有寶座,沒有辦法,他只有坐在蓮花上。坐在那朵蓮花上,那個大佛好像縮在那個地方,他應該座要很大,那個大佛才會大嘛。那麼佛身的比例,跟這個座的比例,座的比例應該是佛身的兩倍高。假如佛身是五公尺的話,那個座就要十公尺高,那你就知道他這個堂榭樓閣,階砌戶牖是怎麼做起來的,對不對?
你說要做一尊大佛有多大,假如大佛是二十米高的話,二十米高,那他的座就要四十米高。但是,告訴各位,我們現代人都是佛大座小,而且都喜歡做站的。站的佛假如是一百米高的話,他的座就要兩百米高,你不照比例來。所以這個時代不可能有佛來,也很難會有成就者。因爲成就者他坐著成就,臺灣話說“屈”,屈,屈就在那個地方。一個成就者應該能夠把法宣揚出來,可是現代的成就者,他就屈就在某一個環境,某一個條件之下。你去留意到,這個成就者,佛法告訴我們,這個成就者,他是要突顯出來的,突顯出來他的座就要高起來,他才會突顯,座不高起來怎麼突顯。
所以我們這個時代是很麻煩的,拿藥給師父吃,師父一定要吃,師父不能吃好東西,“修行人吃那麼好做什麼?”給你藥你就一定要吃。所以送藥給師父吃的特別多,不能送好吃的給師父吃。這個觀念,真的是很奇怪的一種現象。
你想想看,一個修行有成就的人,要把生命的寶藏分享給衆生,對不對,可是現在呢,是不容許的。所以你有成就的話,最好是火化以後,舍利子交給衆生就好。那我請問你,他如何教導衆生?這個對一個修行者來講,是一種委屈。當然他不會跟你計較。
我跟各位講文志法師,我沒講你也沒聽過這個人,然後他燒出四千多顆舍利子來。我相信很多人說,“你告訴我在哪裏,我也想去看一下。”四千多顆舍利,我要能燒出四顆就不得了了,對不對?他有四千多顆怎麼不去景仰呢?可是,他假如生前二十年,能夠跟我們弘法的話,那不是不得了嗎?他爲什麼要屈就在那個角落裏頭呢,對不對?都是身後才名揚世界那有用嗎?跟那些藝術家一樣,死後畫才會出名,還沒死畫都不出名,爲什麼呢?這個時代就是這個可悲。
所以古代這些東西他是有原因的,爲什麼座人家要做那麼高?要把佛托高嘛。現在我們是要把佛躲在那個地方,修行人就算有成就,你也沒辦法。所以我們大家都在找善知識,你找的一定是假善知識,爲什麼?因爲他不能突顯出來,突顯出來的,是假的,沽名釣譽。真的有修行就要守在那裏,等到燒出來,啊!他舍利子那麼多,早知道也早點來!早知道就太晚了,來不及了。這個就是,你看這個座你就知道,現在大陸做了很多大佛,都不如法,都是身那麼長,然後下面只有一朵蓮花而已。這個就是關鍵。
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去體會,剛好有經文在這裏,我是籍著經文,講給你聽做參考,他不是“高廣妙好”而已,“堂榭樓閣,階砌戶牖,凡諸物像,備體莊嚴。”你就知道這個座是什麼樣的座了,所以它叫普融法界師子座,應該全名叫普融無盡法界師子座。這個書讀太多,有時候都會忘光,所以我在講的時候,詞句不太准,萬一你有看到,你自己自動調整,我們這是全自動的。從這裏你就看到,佛覺悟的殊勝成就是多麼不可思議。
那麼,在這個世間,人家對我們的誤會、不了解,對修行者來講,他不介意,你要留意到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人家對這個修行人的贊美如何,他也不介意。你要留意到,修行人對這些是不介意的,這些都是世間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他不介意。可是問題是衆生的福報,關鍵是在這裏。你真想修行的話,那你就要好好的親近善知識。
你要從真實相上看,你不要到時候好像押寶一樣,“啊!我押對了,我師父燒出舍利了!”然後,“我沒辦法,我押錯寶了,輸了,我師父沒有舍利。”是從舍利看成就,還是從教法看成就,那你自己要能夠拿捏得好。不要到時候,像吃角子老虎一樣,全贏、全輸,這個不對。這個不是輸贏的關系,你自己好好的去修。這個地方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所以你要如何好好修。
我跟各位講,善知識,中國這一句是用得很好,他不講人。你記得,善知識,你跟這個人,人只是一個形象代表,你要從他身上學到善知識,聽懂嗎?人,這個人是假相,從這個人的身上學到善知識,那麼尊稱這個人爲善知識,這樣才有意義。你不要看這個人,你看這個人怎麼樣?“啊,他今天又去補牙齒了。”你要看到他的法,你得到這些法的善知識,你才尊稱他爲善知識。他不是知識,他是人怎麼會是知識啊,對不對?所以你要留意看清楚,用善知識來形容一個人,是指你從這個人身上獲得了善知識,是不是這樣?要不然他是人他不是知識啊。因爲這個人有知識,他傳遞給我,我有用,所以叫善知識嘛。那也因爲這樣,我來尊稱他爲善知識嘛,是不是這樣?
所以你要看到善知識,你不要看到種種是非。我不是說我啊,你跟任何人都一樣啊。是以這樣的一個原則,你才能夠獲得善知識。不是把他占爲己有,或者是因爲你跟他在一起,所以你感到光榮,那個都是占有欲。師父多跟你講兩句話,你就心開怒放,師父跟別人多講兩句話,“都偏心,都跟他講,都不跟我講!”那你是學佛嗎?你在修行嗎?這個不叫修行、不叫學佛,這個叫吃醋,醋桶發酵,這都不對的。你到底是看到什麼,學到什麼?所以文殊師利菩薩跟我們講過很多了,依止善知識要怎麼樣。你是要求善知識,不要弄錯啦!搞清楚這些狀況。
好,你假如能夠這樣的話,那你就容易修學成就,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那麼你因爲從他人身上,獲得這些善知識而感恩,那也是籍相感恩,真正感恩的,是把那個法學好、修好,那是真感恩,那個DNA傳承是指這個地方。那麼你籍著相感恩,供養、護持等等,你都不要在意,那是籍相修行,曆事練心。所以我們一再跟各位講,隨緣、隨分、隨力、隨喜。你不喜,那個緣不成就,因爲你隨喜,所以緣才成就。
緣成就看實力啊,你有多少供養多少,沒有,無所謂。那個喜心要有,疼惜、尊重、感恩的心,這是最重要的。你不要看人家供養,你心裏毛毛的,“好吧,以後啦,以後我賺錢再還給你。”不要,不要有那種心境。人家供養,你很高興就好。有能力,那我們盡力,沒能力,不要緊。
這一點,我們跟各位講清楚,最主要是你要突顯對佛法、對生命啓發的這一份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把這份知識叫善知識。知道嗎?關鍵是在這裏。那你要看得到學得到,那你要把這個知識放在所有知識的最前端,那個叫善知識。所以佛經一定在群書之首,《華嚴經》又在群經之首,它最重要的是這個地方。
所以古代人因爲東西比較少,他們很莊重、很恭敬,經本上面不壓其它的書。我們現在什麼雜志、報紙……“我剛才誦的經哪裏去了?”然後翻箱倒櫃,從垃圾堆裏頭找出來,你東西太多了。這樣的恭敬心你就會消失。你要懂得那個恭敬、尊重,透過人,我獲得,我既然獲得,我要把它推爲第一,有沒有?一切事,這個爲第一。
所以每天早上起來,你先做功課,做完再去料理其它的事。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刷牙、洗臉,這些盥洗完畢以後,就是早課先做完。早課做完,再去上班,賺錢,那沒有關系。回來了,弄完了,要睡覺前,再做晚課。這每天,你最重要的時段,就做最重要的事,那就把善知識這件事當做第一要務。你其它的事,得失利弊,是非毀譽,通通可以放下,這件事情提起來。告訴你,臨命終時,瑞相連連,你會好死的,而且會很殊勝。
你記得,把這件事當第一件事,人生第一件事,你要在每天中實踐出來,早上起床,先做早課。做完早課,開始忙一天的事,不要緊,那個應該忙的。忙完了以後,晚上,晚課。晚課做完了,睡覺。其它世間的這些林林總總,是非毀譽、成敗得失,通通放下,通通不要在意,你會成爲人中師子,一定會有,你記得把它當第一件事就好了。你要是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做,明天我再跟菩薩請假,後天有空我就做兩次,補還你。你用這種心態就不行,不行!你去注意看看這個意義。
這是講到這個師子座高廣妙好的情況,我們要留意,這不是講地理風水,說一定要幾倍幾倍,你盡量把他突顯出來就對了,大約來看是兩倍。就你假如是坐像,坐像是十五公分的話,你的座應該叁十公分;你假如是立像也一樣,也一樣,你慢慢去體會。你透過你的美感去調整那個部分,可以,那個比例不一定,但是美感,也就是要讓它突顯出來。
那個竹南華嚴寺,有沒有感覺到?怎麼看那個佛像怎麼矮一截,對不對,坐在那裏好像塌到窩裏頭去了。我看看不對,剛好我們天宮要放的那叁尊,我一看,不是這個樣子,原來座做得太小,他就只有仰臉覆臉而已。我要求他要把它架高起來,架高起來剛好高度加一倍,差別就在這裏,因爲你沒留意。他在做的時候,看我們是,你做功課的時候,擺在桌上的那個佛像做,因爲那個時候的比例就已經夠大了,可是你現在坐到大殿就不一樣,就顯得不夠。所以這個是我們要留意。
好,這個是相關的部分,提供給各位作參考。因爲這些都跟曼陀羅有關,布局啊,曼荼羅是個有形的東西,它局勢一布,局一布,勢就高低就出來了。有局有勢,這個,我們在密法修法上就比較在意這些,那透過這個部分,剛好把這個知識等等,跟各位做個介紹。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華嚴經經首 第八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