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經首 第九集

  

華嚴經經首 第九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今天要看的是經文第四頁,第四行。我們先看一段經文:

  

寶樹枝果,周回間列,摩尼光雲,互相照耀。十方諸佛,化現珠王,一切菩薩,髻中妙寶,悉放光明,而來瑩燭。”我們今天先看這一段,這個都是講佛境界中他的寶師子座。昨天我們跟各位介紹過了,在華嚴的寶師子座,那就是叫做普融無盡法界妙師子座,簡稱普融法界師子座。所以這個名稱你不用太在意怎麼念好,怎麼念都好。問題是這樣的一個師子座你感受多少,這個才是重要!那麼佛坐這個師子座,我們肉眼見不到。大概我們這樣跟各位用一個譬喻:劣應身的佛座叫做草地座,他鋪草席嘛,甚至于他成佛的時候,那個耶舍啊,一個商人呐,拖著一牛車的稻草啊,從那菩提樹下經過,看這個人修的好像很不錯,蠻斯文的,又很端莊,蠻有道氣的,跟他講,打個招呼。那個時候,這個比丘剛從定中出來,就跟這一位耶舍講,悉達多太子,他開口就說:“我是佛,我已經成佛!”這種人好大口氣,對不對?他可以講,你不能講。

  

今天又有個同修來:“師父,你約我來,幹什麼?”我吃飽太閑,我約你來幹什麼?“你昨天不是跟我約嗎?”你看到鬼啊,你不要以爲你很厲害,你有什麼相應,你相應到我約你,可是我沒有相應到我約你啊,這個很麻煩,這個都是自以爲有成就。不對!沒有那回事,你真成就的人,他很清楚。像你這個老是對焦對不正,這個很麻煩。我們知道你很認真,也很願意投入修行這個行列,但這不表示你就會成就哦,你要留意啊。很多人在道場供養、護持,等等,你要留意到,是真心不是欲望。 我跟師父相應,誰跟你相應啊?你相應師父,聖爻一塊而已;你還要師父跟你相應,聖爻要兩塊才能發出聲響,不然怎麼會聖爻?只一塊你就想要擲出聖爻,沒有那回事。所以往往用你自己個人的欲望、好惡、想當然耳、一廂情願的,這種觀念都不對。你一定踏踏實實的,我們一直講說,你再想回來,你這樣修對嗎?我要怎麼證明我的對?你一直做這個工作,你自然就會進步了。你不要一直以爲我已經到哪裏了,到哪裏是你以爲的,你想象的,不是真的。所以真修行的地方,要從這個腳跟底下下功夫。所以古來大德都告訴我們,照顧腳下,沒有叫你照顧頭殼。你不要光是在大腦裏頭打轉,沒有用,照顧腳下。所以他才能夠成就,他能講,他在菩提樹下的那個成就,那是有前面的因緣呐,這我們也都常跟各位講過了。

  

所以耶舍啊,這個人是福報真大,佛成佛,他第一個來供養的。他也不知道成佛是什麼,他第一次聽到我是佛、我已成佛。他也不知道我得四果,他在想這四果大概水果那麼大吧,還是蘋果還是西瓜。好吧,你說你修行。他的習慣,印度民族的習慣,對于修行者他會供養。因爲他剛好一牛車的稻草,他就抱一堆稻草,就鋪在那地上給他坐。可見那時候,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他成佛的那個時候,屁股座下的稻草大概沒幾根,他才再鋪上他的草座墊。

  

你要留意到,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從五位行法來看,五教:小乘教是用肉眼看,所以草座上,劣應身佛、劣應身圖,也就跟我們完全一樣,這叫劣應身佛。那麼勝應身佛的勝應身圖,那就比較殊勝了,那要用天眼看,天眼才看得到。那麼大乘始教他就要用慧眼看。你看一個一個就往上走了,大乘終教也是用慧眼看。那麼大乘頓教這個地方,他用的就是用法眼看,他看到法性圖、法性佛,你要看到這個部分。圓教,華嚴圓教是用佛眼看,那你才能夠看到這麼殊勝的普融無盡法界妙師子座,你才能看得到。換句話說,你沒有佛眼,根本看不到。我們從小、始、終、頓、圓來看,你就看到他有這種情況,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一步一步上來的這種狀況。那麼這裏既然是講佛眼所看的這種妙師子座,普融無盡法界,重重無盡、重重無盡的那種情況,我們應該從這裏去感受到,所以他講到“凡諸物相,備體莊嚴”。都不是我們這個世間你所了解的這種狀況,你所看到的這種狀況,因爲他不是肉眼,他是要用佛眼看。

  

那麼這個地方用了這個詞啊,“寶樹枝果,周回間列”,他又回到寶樹來,因爲他不是講菩提樹,他是講師子座。師子座上還有寶樹、枝果,這個寶樹是用來形容的,也就是你用這些法,行法來建樹的這個寶座。這些跟各位談。生命改造的工程完全都是修法。修法很多,那個多啊,不是你修很多法門。我又念觀世音菩薩,然後再念《普門品》,這個叫觀世音菩薩法門。然後我念《大悲咒》,這下子完了,誦哪部經?它也是觀世音菩薩法門,可是你硬不說觀世音菩薩法門,你叫大悲法門。然後你又修十一面觀音咒,然後又完了,要誦哪一部觀音經?然後你又說它是十一面觀音法。十一面觀音法還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這些通通算起來,其實只有一個法門。只要你持咒、誦經,念佛、誦經,通通是同一個法門。包括《地藏經》、地藏菩薩聖號,還是同一個法門。因爲用心法是一樣的,你知道嗎,用心法是一樣的。《彌陀經》、阿彌陀佛聖號,還是同一個法門,沒有離開。《藥師經》、藥師咒,然後藥師佛聖號,告訴你,同一個法門,還是一個法門,因爲那個用心方法一樣。你會發現,用心方法不一樣的是什麼?

  

我來煮飯,煮飯用心法。你去注意哦,煮飯呐,你進大寮,要用心用到好,窮盡它。我來掃地,拖地板,這個用心法不一樣了,對不對?你去留意啊。你拖地板用心,要留意到別人的感覺,那個感覺,主要在哪裏啊?眼根的色塵跟腳底踩的觸塵那種感覺對不對?你煮飯呐,是舌根的、胃口的,是不是不一樣的地方?你要去留意到衆生的反應這一部分是不同的,留意到嗎?好,我出坡,我掃落葉,掃落葉是一種法門。所以法門不同是來自于事修上面,來自于事修,法門不同,不是來自于經典跟聖號,知道嗎?因爲事修的不同,你用心的方法不同,那才是法門不同。我期望各位你把這一點弄清楚。

  

所以曆事練心呐,經過事情你才能練心嘛。你留意到,一個人,一個行者,假如他的模式養成以後,你去留意到,他做什麼事,他有一定的模式,這是成就者,他用一法可以對治一切法。他那一法叫什麼?叫正法。正法是理,對不對?以他的理應到事上,無事不合理,這個就是指成就者。你一個修行人有沒有成就,這是個很簡單的印證方法:我的理通了沒?通了,你每件事都能應用,這是一個關鍵處。那麼我每一件事運用,都能夠回到我的理來,那成就不成就已經不重要了,你已經超越過了。這個時候,當你很自在的時候,就是後面講的“摩尼光雲”那個“光雲”。因爲“摩尼”是自在,自在起作用它像雲一樣,隨緣而示現叫做雲。什麼叫雲?你遠遠的看有,你走近了就不見了,有沒有感覺?遠遠看是一朵雲,你走上去看看,你只感覺到霧了,不是雲。雲呐,就是示現,隨緣示現叫做雲。光是作用,“摩尼光雲”就是自在的作用是隨緣示現的,他不執著的。有沒有?四個字,那你看看吧,我們是怎麼在運作的?所以當你真正到達那種程度,你就有可能很自在地隨緣示現而饒益衆生,這個就是他的作用。

  

我們現在修行不是啦,第一個小器。爲什麼小器?不想做事。大家都想,要發心呐就進大殿。大殿幹嘛?最好當殿主。殿主最好幹嘛?拿槌子。拿槌子幹嘛?可以打人呐。那個大磬槌不是令牌啊,你不要以爲我拿著磬槌就表示我威風。不是說到大殿才叫修行,你要去做事,曆事練心,經過事情,你要知道怎麼用心。當你這個用心能夠擴大,窮盡你所做的那件事,基本上你的修行,行法已經成就了,基本上就得根本智啊。當你這個一窮盡再窮盡的時候,你拿來應用那個理,你會在裏面感受到那個理。無事不成理嘛,事一定有理的。你透過那個事一再的穿越,你會符合理,那個時候什麼理來,你的事都能印證。你不要在意說,我書要讀多少,佛經讀多少,那個叫佛裏佛氣啊。

  

廣欽老和尚,他有沒有讀啊?但是他怎麼通啊?他就煮飯嘛,當水頭,水頭就負責挑水,現在不要你挑水,水龍頭一轉就有了,你根本不用挑。他古代沒有啊,從老遠的地方,河邊挑回來,有的還要挑上山去。他在挑水的時候,不像我們,苦啊,尤其是知識分子挑水,一肚子牢騷:“大學士挑水,和尚吃水,怎消得了?”一面挑一面詛咒:他們就是會撒嬌,所以不要挑水;我就是不會撒嬌,所以通通叫我挑水。你會有這些東西出來。真修行沒有這些。我要怎麼挑水?他就怎麼挑水,怎麼挑好。有一次被調,調當火頭,從水頭當火頭,火頭就是負責大竈,竈口,煮飯的時候要把木柴送進去。火頭,他負責撿柴劈柴。有一天,他就在那地方,木頭送進去的時候,“啪!”一聲,他開悟了。要我們在劈柴啊,一面劈一面叁字經,一面劈就一面罵,你會開悟才奇怪。人家就劈柴就劈柴,專心劈,然後送上竈坑,就在那個時候,他開悟了,這叫入念佛叁昧。他就只有念佛,他透過事情練心而成就。

  

你透過事情不練心,沒有用,你是世間人,這是世間人。透過事情練心,你不會練不要緊,我相信廣欽老和尚不會用心,但是他會置心一處,我就一直念佛嘛,劈柴也念佛,把木頭放在那叫什麼,砧,對不對…

《華嚴經經首 第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