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可以應付他,可是他自己受不了。因爲剛才不是這樣講嗎,現在你怎麼這樣講?剛才是寒症,你現在是燥症,對不對?對寒症的人叫他要補,對你這種熱症的人叫你要泄。你又說爲什麼他要補,不是說要補嗎,怎麼又叫我吃這個泄?這沒辦法因爲他轉不過來。你可以很清楚,他沒有辦法。這個叫做“其衆如雲俱時出現”,你要去面對他。那麼在這個地方你看,你要講種種法,無有盡極。
有的人,下午有個同修來,我說:“講經之前再來講,講你的事,講完我們聽經。”結果講完他說:“師父,再見,我要回去。”我說:“那我還需要叫你這個時候來?”對不對?你有事要問不要緊,講經前來問,你不要早上跑來,下午再來。結果他不是,他早上跑來,結果下午又跑來,早上跑來,我以爲是電話,結果他人來了,叫他下午再來,他真的下午再來,原來他回去再來。再來,我以爲你的問題講完了,就可以留下來聽經,結果他說“再見”,我一楞,怎麼會變這樣?這個就是什麼,就是你在講的他根本聽不到。
所以你要留意到,衆生的習氣是什麼狀況,你要去適應衆生,你這個法在轉的時候,要教化衆生要引導他的時候,你真的要注意到人性的問題,還有他的生存環境的問題。不只人性,因爲他的生存環境怎樣,你不知道,這樣子等于害了他。幹脆早上來談一談就好,爲什麼要讓他回去然後再來呢?因爲我以爲他是打電話來,要來就下午再來,不必這麼早來嘛,對不對?問題就在這裏,所以跟各位講,度衆生不是你講的買賣,我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就銀貨兩訖。因爲衆生他不是這樣的情況,所以說這是一個永無止盡的義務工作,你要一直做。不是說你做好了,你絕對沒有辦法做好,真的做的很圓滿那是衆生的福報,不是你的智慧。真的跟各位講,我覺得是衆生的業要盡了,那很簡單。
“師父,你看他要怎麼辦?”我說:“他怎麼了?”“你看嘛。”我就看,我說:“他怎麼了?”“不是,你看他怎麼了?”我就說:“好了,沒事了。”我也不知道怎麼講,到底他怎麼了你也不講,當然我說“好了,沒事,回家,早點睡覺。”事情就出來了,“師父有神通啊,那神經病的坐在他面前給他看一看,師父就說好了。”因爲他回家就好了。我怎麼知道他神經病,我問你說他怎麼了?你說,沒有,你看嘛。我也不知道什麼,他也不講,我不知道講什麼,我說,好啦,回家,對不對?我只是講“好啦,回家”,他聽成說我說他的病好了,就把我到處宣傳,帶一堆神經病來給我看。
衆生的事不是不可理喻,不知道要怎麼理喻,你怎麼去處理呢?所以有很多事是他的福報,不是你厲害,你要把它挂在身上說我很厲害,可以,以後寫傳記的時候把我記上一筆,神經病給我瞪兩下就好了,那個會夭壽。不是這樣,那是他的福報,他因緣盡了,剛剛好那個時候跟我碰上一頭,這樣而已。所以不要以爲自己有什麼智慧,有什麼能力,我們都是透過這種狀況在曆練。
有些人喜歡講這個,我們跟各位講,你要看你真有辦法嗎?第二個來你能嗎?第二個來你不能,你最好是閉嘴,嘴巴縫起來,不能,你就不要承認。你不要以爲說這個福報怎麼樣,絕對不來。這個是跟各位講,在教化衆生的時候要下化衆生,不管說教化也好下化也好,或者你來接引衆生,開導衆生,我們都要盡其全力。那麼有那種巧合,衆生有這個福報那當然你也沾光,對不對,拜忏,絕對拜忏,這個叫浪得虛名。假如弄不好,有挫折、有不愉快等等,拜忏,怎麼講都拜忏。你不要說我又沒有錯,沒有錯加一拜。不是有錯沒錯,不是對不對的問題,這個就是修行的原則。
今天我們講這個問題,你假如對這個部分不能徹底了解而接受的話,你沒有發菩提心,絕對是沒有發菩提心。你要有發菩提心,你應該去弄清楚,怎麼樣子使事情圓滿,修行到底是要怎麼做的?你還在那邊論對不對,“我有沒有錯,我根本沒錯”,這個基本上你還沒有發菩提心,你還是世間的計較,在計較對不對。你要從修行的標的來講,只要不圓融、不能圓滿,那就拜忏,對有什麼用?是不是這樣,你想想看,要不然你一定到業障現前,那個時候就叫做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你要是能夠一開始,從現在開始就開始拜忏的話,歸零功課,你就是天靈靈地靈靈了。你放心,不會不靈,因爲你不忏那就沒辦法。
好,這個是第二段講菩提樹的時候,跟各位提到的部分。記得啊,菩提是覺悟,因爲覺悟你要進行一連串工程。爲了覺悟而進行的這一連串工程,它所成就的,就是你法身慧命的菩提樹。這樣懂嗎?菩提樹,法身慧命的菩提樹。那麼你在這個世間的菩提樹是哪一棵,有沒有關?有關,但是你不用在意,你可能是龍眼樹下。龍眼樹下,知道嗎?你沒有在那邊坐過,龍眼因爲是甜的,所以坐在菩提樹下,有那個蟲,小小的,毛很長的,渾身滾滾的,那蟲是黃的,毛是白的,蟲的身體直徑大概0.1公分,1公分那麼長,大概0.1公分,它的毛大概2公分長,有沒有看過?你就到那邊去打坐,保證開悟!你在打坐的時候……那時候你絕對置心一處!還有一種樹叫蓮霧樹,在打坐的時候,咚!好在是蓮霧不是榴蓮。
你發什麼心,你就坐在什麼樹下,但是你要知道,修行人他自己會選擇,修行人不坐在果樹下修行,你放心,修行人絕不坐果樹下。那有些人喜歡選常青樹,就是不落葉的樹。大部分的修行人都要選落葉樹,落葉有細葉有大葉,那看你的嗜好。但是我還是勸你不要坐在果樹下,坐在一般的樹下那就是你的個性。所以有的人在畢多羅樹下,有的人在龍華樹下,那是不一樣的。那個是跟你因地修行的時候有關,所以你將來你再來修行,真要用功的時候,也會有那種好的樹下,好的樹給你坐。好樹坐不一定你會開悟,你放心,最後那一生的樹才叫菩提樹。但是你在因地修菩薩行的時候,你法身的菩提樹就可以開始成長了,這個法身的菩提樹比你那個最後生菩提樹下開悟的菩提樹來得重要。因爲那個總共化身成佛只有一次而已,但是你生生世世菩提樹都要修。這是不一樣的,法身、化身的部分區別出來。
第叁段是講宮殿。第一段是講地,不管你是講心地還是曼荼羅的地,都不要緊;第二段是講菩提樹,菩提樹事實上也顯現給各位的一種曼荼羅,這裏要講的宮殿事實上它也是一種曼荼羅。
我們來看,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廣博嚴麗,充遍十方”,這個都是動態的。這個動態的表達跟我們在表達的不太一樣,你看他“廣博嚴麗,充遍十方”是怎麼形容呢?這個是指宮殿樓閣,他的建築很突出又精美。像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建築物,很多人很喜歡去照相,有沒有?我們臺北最有名的建築物就是101,你到處可以看到有人在照相,那個叫做“廣博嚴麗,充遍十方”嘛。我們家有沒有人去照?除了你以外,大概沒有人要照。爲什麼?因爲你不廣博嚴麗嘛,你是叁明治夾層夾在裏面的,怎麼照?但是人家佛的這種宮殿,叫自性宮殿,它就廣博嚴麗。這個自性宮殿從佛來講,他的修行到最後兌現出來的當然是很殊勝的。而這個部分,你與生以來,你的生命成就的時候,它就已經在那裏了。只是你這個自性宮殿,這自性被無明蓋住,你自己找不到。它不是不存在,它是存在的,但是你找不到。
我常跟各位講,修行人,曆史上這麼長的時間,第一流的人爲什麼那麼執著于修行,就是有這種自性的寶宮殿。這種宮殿樓閣是非常殊勝的,那麼這些第一流的人,也就是上上根器的人,他有瞥過、瞄過,他知道有這個東西,現在想要去確實能夠掌握到,所以他才會完全投入。
今天我們懵修,師父叫我要坐,所以我回去就懵坐;師父叫我要拜,我回去就懵拜。懵字牌的沒有用,你只是懵拜而已。你要拜佛要完全投入,你要誦經要完全投入,你要念佛也要完全投入。只有這四個字——修行的要領“完全投入”。怎麼完全投入?現在我們很多人也完全投入,就像遊泳的時候,你跳起來跳到水裏去,對不對?你也完全投入,你跳起來不跳水裏,跳到遊泳池旁邊那裏幹嘛?因爲你怕水,所以“砰!”你就知道結果是什麼。爲什麼你不跳到水裏呢?爲什麼要跳岸上去呢?爲什麼?你爲什麼會跳錯呢?就是因爲你不帶疑情。你是把這個色身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在那個儀式上面,你從來不問。譬如誦經,我這樣誦對嗎?然後我要怎麼樣誦才能産生效果?這一點你從來不想。你就盲目的,師父說誦經一天誦五遍,誦了五遍完,好累,我師父真夭壽,叫我一天誦五遍。你叫累死了,不會成就。你在念經誦經的時候,你要想“我這樣誦怎麼樣?”所以我跟你們講,你有沒有發現叁句經:如是我聞,一片空白,信受奉行,結束了,趕快念回向。叁句經無效,你有沒有感覺到我這樣誦無效。爲什麼一誦經我就打妄想?你要先想辦法誦經不打妄想。你自己要克服這個問題,你不要到處亂問,沒有效。同樣,你這樣念佛這樣念有效嗎?怎麼念有效。那方法你自己要去找,找到了是你的。找到那個方法,它其實是一個模式,不打妄想的模式會起來,當你那不打妄想的模式,你堅持一段時間,你一定産生很大的效果,你生命開始改變,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經過那個階段以後,你就已經到另外一個世界了。你的色身、你的心理,都會産生很大的變化,這個才叫修行,才叫完全投入。
今天我們在這裏,行法你怎麼做?當然你都說很精進,師父也說大概不會打妄語。所以很好,因爲大概不會打妄語,所以師父就說很好。那你有沒有打妄語,你是不是真的精進,是不是真的做的很好?這一點就要看你了,這是不一樣的。而我們看你功課做的好不好如何,其實從你的相貌跟行爲上就可以看到了。你都沒有改變,你說你功課做多好,沒有用。那時候,你只是用你個人的好惡心,還是在做世間人的事,不是出世間人的事。這一點你要弄好,所以因爲這一點你弄不好,理修不行,所以只好事修。事就比較清楚了,看你真的能不能完全投入。功課的完全投入,跟事修的完全投入是一樣的。
所以你事情說我做好了,做好了別人還在忙,可見你是沒有投入,你是在應付。我常看到很多人,人家在忙,他坐在那邊納涼、吃點心,一個餅幹撕成四片,慢慢吃。人家還在忙,你事情做好了嗎?你說我的事做好,不是你的事,都是衆生的事,叁寶的事,哪有我的事,對不對?你要完全投入把事情做好,這個就在修行,你認爲我的事做好了,沒事了。假如真的事情都做好了不會沒事,你的功課還沒做,這是關鍵。你一定要把功課做好,功課我們絕對不會說讓你還有空,可以打閑岔,因爲你還沒開悟、還沒成佛、還沒明心見性。你怎麼打閑岔呢,所以用功都來不及了,怎麼有可能摸魚呢,所以這個就是看自己了。
這個地方談到了修行的部分,你一定要做好這個心理准備。假如做好心理准備以後,我是說歡迎你也鼓勵你,有機會趕快出家,假如你還沒做好准備,最好不要來啰嗦。最好你是先做好准備,假如你做完准備以後,那有機緣就趕快出家,因爲也已經做完准備了。要不然你還要什麼,對不對?要留意到,還沒做完准備你就好好在家;做完准備我應該要怎麼樣,會完全投入了,世間事不啰嗦了,不要跟人家搭長搭短的。
你只要記得一個,什麼叫做完准備呢?培養出一種拒絕煩惱的DNA,這個DNA要培養起來。有人要跟你說“喂,你知道嗎?”“不要跟我講,我沒時間,念佛去。”你要知道“喂,你知道嗎?”那個就是是非,他之所以跟你講“喂你知道嗎?”就告訴你,你怎麼沒有煩惱,我現在要煩惱給你。知道嗎?你去注意看,你在留意一下,有沒有跟你講這一點。“喂,現在道場有什麼事,你知道嗎?”你不要告訴我,他就是“你怎麼還沒有煩惱,這個煩惱給你。”你沒有啊,什麼事?我怎麼可以不知道。那叫承接煩惱的DNA,你不煩那才怪,這樣的人要陣亡比較快,但是你只要有拒絕煩惱的DNA的人不受汙染,因爲你不起煩惱,人家要講是非你就拒絕,人家要講是非你就拒絕。當你准備好,當你具備了這個條件,你就可以出家。然後道場內有事我認真做,道場內沒事我認真做功課。對不對?道場內有事我認真做事,道場內沒事我就認真做功課。你只有兩件事嘛,認真做事跟認真做功課嘛。現在不是,都有時間就在打是非、講情緒、耍賴,保證往生油鍋十八層地獄。你要是除了認真做事,就是認真做功課,保證往生極樂世界,而且絕對上品上生。你去注意看,就這兩個,差別就在這裏而已。這裏是我們每一個想要修行的人應有的一個基本前提。好,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繼續再講。
《華嚴經經首 第五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