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經首 第六集

  

華嚴經經首 第六集

  

海雲繼夢和上

  

前面提到“其地堅固”,這個沒有問題,接著呢,菩提樹的“高顯殊特”也沒有問題。因爲佛成佛的時候啊,就是坐在菩提樹下,大概就是菩提樹跟土地有關系。可是在這個時候呢,冒出一個“宮殿樓閣”來,到底他成佛的時候是在宮殿樓閣呢,還是在菩提樹下?假如這個宮殿樓閣是在菩提樹下的話,那要怎麼蓋起來?有沒有?所以這裏很明確的你可以了解到,在化身佛的世界裏是不可能的,這講的就是法身的世界,法身的境界。在化身佛裏,他在菩提樹下就是菩提樹下,在宮殿樓閣就在宮殿樓閣嘛,對不對?所以你不要傻傻的,誦經一直誦過去,又不是搭火車,它過了就算了。

  

你要警覺到這是講法身的世界,法身的境界。他既不在菩提樹下,也不是在宮殿樓閣,對不對?這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同時可以存在,這個就是只有法身才有。那麼這個也是我們告訴各位普賢菩薩的語言模式——既在菩提樹下又在宮殿樓閣裏;假如是文殊菩薩的語言模式——既不在菩提樹下也不在宮殿樓閣裏,有沒有?這就是我們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就是你在誦經的時候,這沒有人跟你作解釋的,你自己誦經帶著疑情讀誦的時候,你自然你就知道了。你說,師父,你怎麼知道?你問我,我問誰,對不對。我怎麼會知道我怎麼知道?但是你帶著疑情自然它就會出現,因爲你也會走到那個地步。你只要帶著疑情,就像剛才講的完全投入去誦經,你就自然會到這個境界,沒有爲什麼!

  

你要是執著著師父說一天要誦幾遍,師父說要誦幾卷,然後你就像火車的輪子一直往前跑,那就沒用啦,它不會起作用的!但是你帶著疑情,疑情不是要你去解經文,不解經文。你就想辦法讀誦經典,一字一句,一段一段,不打妄想,清清楚楚,那個你就知道了。知道嗎?我們是麻煩的,念了一堆,就好像複印機一樣,印了一堆結果都空白的,空白沒用啊。你很清楚這個行法上的用功方式,那個模式你自己要去搜尋。所以跟各位講說你要架構一套解脫的模式,透過誦經、透過念佛、透過修法、透過參禅都不要緊,即使拜佛也可以,你自己要去想辦法。

  

要不然,我知道很多同修啊,因爲我說拜佛有效,他也拼命拜。有一天跟我講說:“我拜比你多一倍呢,那怎麼都沒有感覺”?你喝茶就跟灌水龍頭一樣,你在比量的,不是比質,質感,就我這一拜下去,對嗎?是這樣拜嗎?你那個疑情要帶著,它會隨著你往前進,你會一直鑽進去,到哪一天,啊!原來是這樣。那一掀開的時候,就像蓋子打開了,桶底脫落了。但是你不帶著這個疑情下去,無效。前輩子發願發太多,沒有做到,這輩子還給他,只是還債。所以很多出家衆你到道場去看看,要去賭館、要去賭館。我還覺得奇怪,明明在道場內怎麼會有賭館。原來不是去賭博,他是要繳經,欠佛的,要繳給人家,所以叫繳經。這個有一些亂七八糟的福報,亂七八糟的福報知道嗎——下輩子當狗,從寵物店裏被主人買回去,從此以後那只狗四腳不著地,爲什麼不著地啊?因爲主人會背著它、抱著它、喂給它,所以它永遠不必走路。你要修了那種福報也可以啊。你別笑,很多人在道場裏頭爲了消業障,十方供養,拼命繳經,你將來就得這個福報。因爲你從來不愁吃、不愁穿,你又做了很多功課還給人家,因爲你從來不欠,所以你就修得這種福報。這個就很遺憾,一定帶著覺性,學佛是學著覺悟。你帶著覺性、帶著疑情,這一點很重要。好,我們透過這個事件,這個經文的部分提醒你,不要再忘了。

  

衆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爲莊校”

  

這裏面都提到衆色摩尼,就是啓發衆生的這個自在寶,有很多,不是一個啊。我們老是想說,我只要修一個就好,下手處修一個,在理論上。可是在事修上,理事同時進行,事修你要進行的時候,當然也是找一個下手,而你不能夠說我只做這個其它我不管,不能這樣。你要做這一個,要完全投入,然後要擴大、窮盡,這樣子“衆色摩尼”才有可能出現,“種種寶華”才有可能出現。

  

你說我就只做一個,我就只負責煮飯,煮飯就煮飯,米給我買回來,洗米不是我的事,我只負責煮飯。弄到最後你哪有負責煮飯,你只負責按開關嘛,對不對。因爲買米不是你的事,洗米也不是你的事,對不對,炒菜也不是你的事,生火也不是你的事,你只負責煮飯,那只有開關而已嘛。那不是這樣,你要完全投入就要去窮盡。你要煮飯,你要看飯要怎麼煮才好吃?幾分在來米,幾分蓬來米,沒有蓬來米,在來米多一點,糯米加一點總可以吧,對不對。你怎麼去調配你自己要去看,泡水泡多久好,有沒有?不泡水的話,水要怎麼加好。這個就是修法,你要去窮盡嘛。

  

師父要講經了,來吃飯的人應該多一點。那只要你來吃,我就借這個緣度你到成佛。你要發願嘛,好,我要度你到成佛,你就不要吃,你這一餐吃下去,叫你天天都來吃。你要發這種願,要做很好吃給人家吃嘛。不是呀,做給人家吃,人家嫌這個不好吃。修行人不要那樣嘴饞!那不要來吃就沒事了嘛,對不對。不是,你要適應衆生,我要想辦法給他們大家都吃的上瘾,不回道場來吃你會遺憾終身。你要發這種願,告訴你,你一定成就的。你就不是啊,人家一嫌你,哎呦!爲什麼這樣子呢,修行人那麼……五味足以亂舌。好了,給你這些道理一背啊,誰敢學佛啊?發廣大願從哪裏發?你說,你做那麼好吃給人家吃會下地獄。好了,那不要緊,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那多雄壯啊,對不對。做好吃給人家吃會下地獄啊,那不要,要的自己吃,自己煮。不是,你要懂得這叫完全投入,因爲你要去窮盡它,所以衆色摩尼,度衆生的都出來了。

  

這個是修行人成就了,那個叫什麼名字,我記不起來叫什麼名字,他在挑菜,師父問他說:你在幹什麼?我在修行。怎麼修?那個心常跑進去,我就把它拉出來,我就這樣修。跑到哪裏?跑到草叢去啊。挑菜嘛,在挑菜啊,當然要挑菜你總要看清楚吧,你不要把要吃的丟掉,把不吃的都留下來,那心就會被那個塵境拉走,對不對?所以他要挑,要挑就要分別,分別你的真心就不見了,不見了我馬上收回來,所以當他在分別這是雜草的時候心就跑掉了,可是當他雜草丟掉心又馬上抓回來,他是在草叢裏這樣子,有沒有?所以師父問你怎麼修,心跑進去了我又把它抓回來了。你沒有用心,懵修啦。你真的用心,挑菜都在修行啊。你沒用心啊:每天都叫我煮菜,我一定又犯什麼過,不知道又誰去跟和尚說,他再叫我來煮飯。你看你怎麼成就嘛,你怎麼成就?修行人是這種心態?會成就?怪!不可思議!所以修行者不在那裏,修行者就在看心,完全投入就好了,只有兩種方法:一種爲衆生去設想;一種不是爲衆生,我就在看這個心念,進出的狀況。真修行所以開大悟,大徹大悟,他要透過事相才有可能。好,所以這裏講到我們就不再講了,這個都講了很多了。

  

衆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爲莊校”。這個宮殿是摩尼所集成,從物理現象看,寶華來莊嚴,這個事相看沒錯。可是從心地來看這個宮殿樓閣是因爲你的架構,你的工程——修行生命改造的工程在推動的時候,因爲你會修了種種摩尼,會修到種種寶華。這個地方基本上我們不跟你講說,譬如四攝法、四無量心叫做衆色摩尼,不這樣跟你講。那個種種寶華他也不跟你講六波羅蜜,六度萬行爲種種寶華。或者六度是衆色摩尼,那萬行叫種種寶華。他不這樣定義,不這樣區別。那這些寶要怎麼樣子去搭配,那不是大腦的事。大腦只要告訴你去做這些就好了,這個叫六度萬行,那你就去做。法身慧命裏面,要怎麼樣子架構起來,你不用管,那大腦控製不到,那是不可思議的。可是你這些東西不做就沒辦法。

  

剛才跟給位講說,不是剛才,昨天談到的這個四攝法、五分法身、六波羅蜜、七菩提分、八正道,你要把它濃縮下來,這些統稱爲叁法印也可以。再把它濃縮下來那只有順逆境,就兩個部分嘛;或者是真俗二谛也可以,再濃縮下來爲一真法界也一樣,那沒關系。但是從一二叁四五六七八整個一條系列來看的話,它通通都是寶。這些寶因爲你的定位不同,定位不同哦,譬如說我定在四攝法的布施,或者定位在六度的布施不一樣,同樣是布施,但不一樣啊。我定位在愛語或者定位在這個忍辱都不要緊。但是你這個定位,是下手處的點而已,一定位下去以後,因爲你完全投入要窮盡了,它會擴散出去。那麼定位的那個地方是根,是幹,那枝葉花果呢,爲其它東西來處理,有沒有?所以爲什麼這個地方,他不跟你定位說什麼東西是摩尼,什麼東西是寶華,什麼東西是莊嚴具,爲什麼不定位?因爲這個是不能定義的。因爲每一個人的下手處不一樣,下手處的地方他開始成長的時候,那是根,金剛爲身的那一點,你一定那個下手處絕對不變,那就金剛爲身,身上來的幹,你看琉璃爲幹,對不對?然後開始枝葉花果出來了。那都是衆色摩尼、種種寶華,有沒有?所以你是什麼菩提種子不要緊,不比較。

  

《華嚴經經首 第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