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畢迦羅樹也好,或者叫龍華樹也好,都無所謂,不是指這種物理世界的這種樹。
菩提就是覺悟,覺悟的本身需要一大堆工程。我們前面講“寶樹行列”的時候跟你講過,樹是一種建設、建樹。對不對?你以爲覺悟用想的嗎?沒有那麼簡單。爲了覺悟這件事情,你有好多事要去做。你不要以爲我說,參“菩提”這兩個字我花了六年的時間你就以爲我都打坐這樣:菩提,何謂菩提?什麼叫菩提?菩提者何也?然也菩提。那叫神經。你要去做很多事,經曆很多事,然後去印證:菩提就是這樣嗎?它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它是個什麼狀況?你能拿捏得到,然後又沒有辦法抓住,它無形無相,但是又具體有迹可循,你要慢慢地去體會。
菩提是覺悟呀,爲了這個覺悟,你要下好大的一個工程下去,你工程下得越大越徹底,你的菩提樹就越高顯殊特。你就坐在那邊翻兩個身,師父說菩提要參,等一下他又要問了,問了不會,他又要罵了。所以呢,菩提,菩提,菩提就是覺悟,菩提就是佛陀,隨便掰一個理由,師父一贊美說“很好,書讀得很多。“你就很高興了。不是,它不是只有想象,也不是了解或知道,它是一項工程。這個工程對自己是一種建設,對大衆也是一種建設,你能夠徹底貫穿這個菩提樹,樹這個建設,它一定是高顯殊特。
而我告訴你,不只佛,所有菩薩菩提樹都高顯殊特。知道嗎?你的菩提樹有多大你知道嗎?凍頂烏龍茶那麼大,有沒有?有,你都向下看的菩提樹,不是向上看的菩提樹,差別就這裏呀。這個工程都要自己下,這個才是修行。你要記得,菩提樹你不要輕易的簡稱說像那一棵樹那樣。那當然是菩提樹呀,名字你起的,人家叫畢多羅樹,你叫菩提樹,結果中國人說的菩提樹是什麼樹啊?你知道嗎?銀杏樹。你現在看那個尾巴尖尖的菩提樹,對不對?那是自己取的,誰說那是菩提樹呀?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因爲都著相。臺灣銀杏樹少,就那個樹叫菩提樹。你到大陸去看,人家菩提樹是銀杏樹,差別在這裏。
所以我們不從相上去,你一定要從真實上說。人生的覺悟,你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摸索出來,不但對自己有所幫助,對廣大的群衆,所有的衆生也都有所幫助,這個時候的菩提樹才叫“高顯殊特”。不但這個樣子,這菩提樹是你的身,身就是本體,所以學佛絕對是從菩提上面來的,所以才跟各位講“不能忘失菩提心”。你一忘失菩提心,你那個樹馬上變成孬柴。孬柴,知道嗎?中空的已經爛掉了,那不是啊,要非常堅固,所以叫“金剛爲身”,這本體很堅固。
你一定是透過這樣子,穿透而得成就的。所以菩提本身不離開——不會離開你,但是當你不是用建設的方法,沒有透過一套解脫的模式來完成你人生的覺醒,你沒有這個本體。所以這個本身就是一項工程,這個你一定要掌握好,不然你會流爲枝末,跑到別的地方去。我常常講說,你到底在學什麼?你來學佛到底在學什麼?關鍵就在這裏呀。我要快樂,我要高興,你在外面像落水狗是嗎?跑到道場來就要快樂要高興,不是,你要知道,我們追求菩提,本體的部分先架構好。這個是第一個部分,講體,這個就是“金剛爲身”。
“金剛爲身”下面它有一個叫根,根他沒講,這個身就連根在一起了。從相上來看,他是根、幹、枝、葉、花、果六個,所以他講身的時候,就連根一起講了。這個經文裏頭沒有講根在哪裏,他只講身而已,這個身就連根在一起,所以我們附帶的跟你談。我們在做壇城布置的時候,也是根、幹、枝、葉、花、果。根用什麼代表呢?找不到樹根只好用人參。人參是不是根?應該是比較莊嚴,對不對?馬根也可以也是根,對不對?與其用馬根就好像用人參比較好。其實不一定,你用天麻也是一種根,用地瓜也是根,對不對?都可以。那只是表法而已,你不要去看哪個高級哪個低級。不過,世間還是覺得用人參比較好,那只是認爲,是不是一定要人參,不一定,你小地瓜來放著也可以,不過七天結束都長螞蟻就麻煩了。所以你還是要有點區別。
根是表示身的意思,就根本,身的本體也就是根本。這語言裏頭它本身就是有一個重複的地方,表法的意義上有重疊,有種種不同。換句話說,你的根是金剛爲根,金剛爲身。你的根已經很堅固了,不會因爲泡在水裏所以就爛掉了。所以你看看佛菩薩發願,甯在地獄受諸苦。有沒有?爲什麼在地獄受苦他願意?而不在正法不聞佛,甯可在地獄受諸苦來聽聞佛號,也不在正法中享受種種快樂而聽不到佛。他在地獄這個金剛不壞。我們不是,我們要學佛,就問:有沒有冷氣?有沒有電視?還有沒有電飯鍋?這個是享受的。這個根是腐敗的不是金剛爲根,要弄清楚。所以他講身,因爲他用譬喻,用菩提樹來做譬喻,所以我們要把這個部分跟各位附帶的說明。
“琉璃爲幹”,這幹就樹幹。中間那個樹幹是琉璃做的,真的用琉璃做?那個可以請楊慧珊做,王俠軍也做得不錯。那不是真理,那是物質界。所以我們是用琉璃來形容什麼?多彩、變化,也就是說這個幹是可以起著種種作用的,所以叫“琉璃爲幹”。它不但強壯,而且是多用途,琉璃爲幹是指這個意思。
第叁個“衆雜妙寶以爲枝條”。就樹枝,樹枝不會只有一根。樹幹只有一個,樹枝很多,樹枝衆雜妙寶。所謂衆雜妙寶用物相來講,除了玻璃以外,琉璃就是玻璃以外,珍珠、瑪瑙、金銀、砗磲等等。這裏告訴我們,從理論上你要弄清楚:金剛爲身是堅固的信心,信心爲主,這個是絕對不變的。前面是金剛爲地,這裏金剛爲身,都是講信心的。那麼琉璃以後“衆雜妙寶”,他講的就是我們講的四攝法、五分法身、六度、七菩提分、八正道等等,就是指這個部分,這個叫做“衆雜妙寶”。
從實際修行的立場來看,這個琉璃是什麼呢?就是你第一個定位的生命因素,叫“琉璃爲幹”。也就是我們在事修上面,你所定位的那一個。我要爲衆生服務,比如我爲最貧窮的衆生服務,或者是我爲最苦難的衆生服務,或者我爲最痛苦的衆生服務,或者是我爲病苦的衆生服務。我們北京那邊的同修他發起,他們叫做太陽村。太陽村知道嗎?我們大概不知道,因爲很多家庭發生,比如說先生把太太殺死了,先生要抓去關,對不對?乃至要槍斃。可是他兒子呢?這大家都沒有想過。社會上有很多這些不幸的事故,那麼那個孩子就有問題了,他們就發心爲這些孩子,協助這些孩子。因爲這些孩子有的驚嚇以後,都已經自閉了,有的憂郁了,那麼要協助他們走出來。這個就很辛苦的工作了,就有人會發心專門做這個服務,這個叫定位。
定位以後,那個就是你的琉璃了,知道嗎?所以這個琉璃,可以因爲你的定位不同而有不同,沒有說一定是哪一種,琉璃多變嘛,所以那幹就是指這一個,定位去做。會不會遇到挫折、不愉快的事呢?一定會有,這個叫業相,你就歸零功課,做了,這個就對了。那麼你這個地方一直成長到六十七分的時候,你的淨土就會出現,而且你的其它的生命因素會跟著發展出來,但那不是重點。它會跟著發展出來,那就是“衆雜妙寶以爲枝條”,有沒有?很清楚了。這其實前面都講過了,現在就一個一個告訴你怎麼做。
好,發展出來以後,這些枝條,樹枝有粗的、有細的,大大小小等等,上面都有葉子,對不對?“寶葉扶疏,垂蔭如雲”,這個葉子還是寶葉,不是像你隨便長一葉就好了,它還是衆寶。這個枝就像這個一樣,樹枝還有葉子啊,這葉子也是四攝、五分法身、六度、七菩提分、八正道,一直是這些交錯在一起,表現出來的,已經是琳琅滿目了。
所以我跟各位講,修行本身是全方位的、整體性的,你不要那麼自私,我只要閉關。什麼閉關?住鳥籠,閉關,關在一個籠子裏面,每天有人拿給你,不是像那主人喂給你吃,鴿子吃一樣嗎?那個叫閉關啊?那個叫做精進可嘉,愚蠢可愍。偶爾你說我來精進叁個月,讓我休息休息。那精進什麼?精進睡覺了,伸懶腰,可以休息。那也是精進,然後再出來,因爲在外面已經被衆生修理得滿頭包了,去躲個叁個月半年,那可以,短期性的可以。你說這輩子就要精進住山,都沒有用,不是說不行,你除非已經破初關,破重關,准備要破牢關,牢關不破我不出山,那可以。你什麼關都沒有,你生死關也過不了,玉門關也不知道在哪裏,老是跑到山海關去。你要閉什麼關?那不行。
所以你要看看經文,華嚴在教你的就是這樣子,個個都一起來。但是你的基本定位就是琉璃爲幹,會跟著你一直成長起來。這是講佛,果地是這樣,你因地也是一樣,人家模範擺在眼前,你照著來嘛。你多少事工,曆事練心,你現在還沒開始,就要人家恭維你,人家巴結你,人家說你好話。這個時候你記得,只有有人說你不得了,你很有成就,你就最好回去,每講一次,你就拜十個忏。你不要以爲我真的修的不錯,那都是魔啊。我們什麼德行,德行在哪裏,就是這個“衆雜妙寶,以爲枝條,寶葉扶疏,垂蔭如雲”,你要沒有的話你根本不可能。這個就是行法,你在修的時候。
好了,葉子,你看根、幹、枝、葉,再來就是花:“寶華雜色,分枝布影”。這個花是因,那從成長的過程裏,生命到這個時候是最燦爛的,你可能會想說,一種樹開一種花,可是生命的樹是開無量的花,各種不同的花,因爲那是寶。因爲布施,因爲持戒,布施的花,持戒的花不同;因爲忍辱,因爲精進花不同;四攝法、四無量心,那不同的寶,不同的花,對不對?你六度萬行那就講不完了。七菩提分,八正道都是不同的花,那你各種寶都修,當然各種不同的花。花的意思跟葉、跟枝幹有什麼不同呢?同樣都是寶,都是這些寶,你要留意到:根幹是定位以後的發展,枝葉就是它産生的效果,花是影響的作用一直産生出來;花之後就結果了,那個果是表示衆生的成就。你有沒有這樣子一直教化下去?所以他層次會不同。
所以我們不是說,我七菩提分修到這裏圓滿了。你鬼呀,你怎麼圓滿?這不可能的事嘛。你菩提分要修圓滿,就你的七菩提分除了自己圓滿,衆生要圓滿,根、幹、枝、葉、花、果都出來。所以現在大家在看的是,我自己修得怎麼樣。你自己修得怎麼樣又怎麼樣,沒用。經典裏面已經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成佛的境界是什麼樣子。生命整體的全方位的發展,而衆生在這個時候,也統統因爲你的精進,而獲得利益,也就是他也開發出他的菩提心,這個才是修行。那個分枝布影有沒有?統統影響出去了,都在個個枝幹上面,發揮各種不同的影響力,有嗎?
我們現在修行,我們現在學佛,你不學佛我們不管,因爲世間人有碗飯吃就好了,日子能過,混下去就好。今天我們是修行人,你就不一樣了。不是我混個日子,搞個道場,弄點收入不負債。這樣叫做心安理得,那這樣你最好在外面賺錢。在佛門中不是這樣,一定從自己在自受用的立場來講,你的生命是整體性的發揮,整體性的成長,整體性的發展才對。而在這整體性當中,你一定要利益到衆生,而衆生是啓發菩提,這才叫利益衆生。所以你要這兩方面同時完整性,整體性的去進行去兼顧。所以我們跟各位提出很明確的情況叫做叁世間圓滿:智正覺世間、器世間、眷屬世間都要圓滿,你不能夠自己只爲自己,這是我們一再提醒各位的。我們先講到這個地方。
《華嚴經經首 第叁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