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经首 第三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嘛。对不对?我这么有这种因缘,在这里认识这几个,长得虽然不怎么漂亮但是很仁慈,听说仁慈最美。虽然美不会欣赏,用定义去欣赏嘛。这个你就慢慢在培养你的善根,培养你的真正的因缘,这叫觉悟、觉醒。

  

你会珍惜,当这个珍惜一起的时候,你的那个不可思议,随着你那个珍惜的这种贴切性越近,那不可思议的神力它就越能发挥。当你那种感受的贴切性很远的时候,不要紧,远种菩提因嘛。师父说,要疼惜,要感恩,怎么疼惜也不知道,不然至少心里没感觉,嘴巴说一说,对不对?那这个时候你的相应就很远了,不相应嘛,但至少你照着那模式在做,你已经结缘了。

  

知道吗?这个就是修行训练,从你能够感觉到近的地方开始。远的地方不要紧,你就训练从形式上,那叫仪式,你也要有。现在大家来参加各种活动,都变成宗教仪式,佛教的法会,那就是远种菩提因,广结善缘。你能够切入,感受到,那个因缘就近了,那善根福德很容易培养起来。觉醒、觉悟、觉性,你从这里来,那不可思议的神力,就可以发挥作用。

  

假如你今天有真正的实修,我在跟各位讲的真实法的这个部分,你有真的在历练,这种境界一到你马上会转,这个时候就不叫神力,神力是通称,这个时候叫三昧力。三昧力可以改变你的业力,知道吗?你现在什么业力现前,你为什么受不了?因为你没有什么办法改它。为什么没有办法改它?因为你那个觉性不够。当你觉性很够,很熟练,那已经产生三昧力了。三昧力可以改造业力,你要慢慢地、慢慢地去进行。我们到处跟各位讲,也希望你能够好好的去实践它。正法行的功课要做,那是技术面;工程面的部分你要从日常生活中历事练心,每一件事每一件事慢慢去体验,带着觉性。觉性是什么?每个人在你的生活中,你要自己去历练。就像这么简单的佛像摆这里,你切入对佛像的这种体验、珍惜来讲,每一个人也不会一样。每个人的角度、心境、心态都不会一样,但不要紧,你要去培养,怎么珍惜。这是不同的,但是你开始动了,你的生命就开始改变。

  

这个是我们跟各位谈第一段的一个轮廓,从果地讲是佛的神力,从因地讲是你觉醒的不思议力量,都可以。从因地就讲行法,从果地是讲境界。这个部分我相信,每个人来做都可以彻底了解。

  

这一段讲的是讲地,其地坚固,我是从曼荼罗的立场讲。那么前一次讲的部分,我们书籍也结集出来了,我是讲说“地”就是心地,心地坚固,那是从禅的立场来讲的。现在这个讲的,是从密法的立场来讲的,它也讲心的作用,但是不像禅这样直接的挑明,一切唯心造,所以它就直接从心地法门讲,其地坚固是心地坚固。

  

心地坚固是什么?就是信心坚固,这个信心里头它包括很多,包括志愿。志,我们现在都叫愿,古代是叫欲,欲没有,你的信不能建立,欲是讲志愿,要有这个志,古代是叫欲,古代有几个字我们现代人不会用。古代这个欲是志愿的志,我的志愿的那个志。忍这个字,忍,忍现在都当忍耐,你骂我,我就忍下来,这个忍是智慧的意思。智慧,容忍是一种智慧,包容是一种智慧,它是一种运用的智慧。但是我们现在都不会用这些字了,所以古代把智慧是翻成忍,所以又叫忍智。我们不懂,你都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这个都是自己要慢慢从经文中,读读读,一直读,慢慢地含涌,慢慢地去提炼它。从心地来讲是这样解释,那么从曼荼罗来讲修行的部分,我们这一次跟各位讲得很清楚了。再来他就分开。

  

第二段他又讲:“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我们这个地方先看菩提树的这个部分。菩提树,我们有个同修雕了一个佛像。我们先给各位看看这个地方所讲的菩提树,那么跟你所想象的菩提树有什么不同。

  

这张雕像是佛在菩提树下开悟的那一刹那,就是昨天跟各位讲的,他是个化身佛。那化身佛手上有没有拿那些东西呢?开悟的时候啊,菩提树下成道的时候,头上是不是放光呀?这个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是后来艺术家他的创意,他好像有看到,不然他怎么画出来?我想,当时他跟悉达多太子对坐的时候,肯定一定说:“怎么不点一盏灯?不然怎么没看到你的脸?”因为那个时候,刚刚是太阳要出来之前最黑暗的时候,因为他夜睹明星,朗然大悟,就在这个时候他什么也没看到,更何况他根本不在场。

  

那么,艺术家怎么美化这个部分,我们不认为有亵渎的情况,或者有增添他美感或神格化的情况,那个都无所谓,就像你要形容他一样,这个你不用在意,但是要告诉各位的是,化身的状况是这样的一种情形。那么我们在制作的时候,在描述的时候,你会由化身逐渐地转变,进入到法身的领域里头去。你要留意到,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一个教徒对教主,从人变成神基本上是迷信的。不幸的是,所有的宗教都犯这个毛病,它只要是宗教,都犯有这种毛病,随着时间越拉远,他的教主就越不可思议,一直把他神格化。越神格化,他就越成为那个宗教的叛徒,他就远离了那个教主当年的教法,他不是教主的信徒,他只是那个宗教的教徒。你要留意到,不管任何宗教都一样。你要成为那个宗教的教徒,那就有可能,大概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成为那个教主的叛徒。而你要知道,当你坚持成为教主的信徒的时候,你很可能就是那个宗教的叛徒,你要留意清楚,弄清楚这种状况。

  

因为你进入宗教领域,要追求的是宗教的真理,而不是宗教的文化。但是宗教在弘扬的过程里,常常会堕落,成为一种文化。当它成为文化的时候,它的真理就消失了。这段话你要听清楚,所有的宗教人士不可能跟你讲这段话,因为讲这段话等于自打嘴巴。而所有的宗教人士在所谓弘法的时候,无非就是要给他制度化,规范化,因为这样子广大的信众,他好依循,而且越庸俗越好办,你留意一下看看。吃素就是个问题,不但要你吃素,而且要告诉你什么不能吃。本来讲葱、蒜等等五种不能吃,现在一跑出来就很麻烦,韭菜不能吃,韭菜花不能吃,这还不打紧,洋葱也没说不能吃,你也不能吃了,因为有个葱。真倒霉,它取名,以后叫洋茄子就好了,就可以吃了嘛。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吃是最普遍的,为了摄受你,要从吃上面来管你,你就成为那个教徒了。对不对?这就是个问题了。所以你到底是在追求真理呢?还是在追求文化呢?你要弄清楚。那么这个图像的改变你就可以看到这种影子在。

  

今天你是佛陀的信徒,你常随佛学吗?你在学佛,记得你在学佛。佛怎么说你怎么说,佛怎么做你怎么做,佛怎么想你怎么想吗?佛陀身、口、意,你都把他学起来嘛,这叫学佛。我在学佛,佛的身、口、意,我跟着佛的身、口、意走嘛。佛学就不一样了,佛学是大脑的知识,所以你一掉进去,那就跟佛没关系了。因为一变成知识,是研究者自己的大脑在推理,跟佛没关。佛用的思考,他的意到底是怎么用的?你不会用,你就用你自己的大脑推理去运作,基本上都不是佛的东西。弄清楚啊。

  

现在我们要告诉各位的是,他化身佛里有菩提树,对不对?他坐在菩提树下,那这没有问题。那我要跟各位谈,这菩提树长成什么样子。我想很多人到菩提迦耶去,看看那菩提树,那个菩提树是第三代。它爷爷的时代,是佛陀坐在它下面开悟的,它这个已经离它爷爷很久了。这个时候你看的菩提树,不是佛陀时代的菩提树。它有多大呢?你现在想象不到。而且那个菩提树的长相也完全不一样。现在我们看的这个菩提树,你看到,它是一棵树,佛坐在它的前面,大概你看到的是树,然后树枝、树叶覆荫着他。佛陀当时坐的这棵树应该,我跟你讲用“应该”,你比较有想象空间,它这棵树应该独木成林,一棵树它的气生根生下来,已经变成有几十颗了,它成为一个森林一样,那个磁场才美。你要坐在那个磁场下,只要你用点功,你都很容易开悟。但是台湾看不到,台湾第一个树不高,第二个都是单棵的。在印度,东南亚尤其缅甸那一带,这种树木很多,它那个好几代的树,它气生根生下来,那个根已经变成树干了,然后又有气生根生下来,然后又变成干。你想看的话,明年四月泼水节我们要再去看,你可以跟,不要一直瞪我,机票自己出,不要瞪我,就好像我替你出机票。

  

你去看看那个地方,人家打坐是怎么坐的。那个树很高,很凉快,那个磁场非常好。就坐在下面只有两种状况,一种就是昏昏欲睡,像我这种欠周公那么多的,一定很好睡;一种就坐下去神清气爽,很容易开悟,就这两个状况。而且你进到那里面去,根本就不想出来。那个树就像个冷气机一样,那里面非常凉快,这个叫做“高显殊特”,你没看过,那个大概三层楼以上的高度,你坐在下边当然凉快,慢慢地去体会。那么物理世界上有这样的情况,所以人家在境界里,他才好跟你讲真实的生命领域,就第二世界的领域里,他的菩提树长相是什么样子,我们没有这种情况,你不知道,法身慧命的菩提树是长成什么样子,这是我透过这个部分来形容给你了解。

  

法身里面所讲的菩提树,它不是我们讲的这棵树。不管它叫…

《华严经经首 第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