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嘛。對不對?我這麼有這種因緣,在這裏認識這幾個,長得雖然不怎麼漂亮但是很仁慈,聽說仁慈最美。雖然美不會欣賞,用定義去欣賞嘛。這個你就慢慢在培養你的善根,培養你的真正的因緣,這叫覺悟、覺醒。
你會珍惜,當這個珍惜一起的時候,你的那個不可思議,隨著你那個珍惜的這種貼切性越近,那不可思議的神力它就越能發揮。當你那種感受的貼切性很遠的時候,不要緊,遠種菩提因嘛。師父說,要疼惜,要感恩,怎麼疼惜也不知道,不然至少心裏沒感覺,嘴巴說一說,對不對?那這個時候你的相應就很遠了,不相應嘛,但至少你照著那模式在做,你已經結緣了。
知道嗎?這個就是修行訓練,從你能夠感覺到近的地方開始。遠的地方不要緊,你就訓練從形式上,那叫儀式,你也要有。現在大家來參加各種活動,都變成宗教儀式,佛教的法會,那就是遠種菩提因,廣結善緣。你能夠切入,感受到,那個因緣就近了,那善根福德很容易培養起來。覺醒、覺悟、覺性,你從這裏來,那不可思議的神力,就可以發揮作用。
假如你今天有真正的實修,我在跟各位講的真實法的這個部分,你有真的在曆練,這種境界一到你馬上會轉,這個時候就不叫神力,神力是通稱,這個時候叫叁昧力。叁昧力可以改變你的業力,知道嗎?你現在什麼業力現前,你爲什麼受不了?因爲你沒有什麼辦法改它。爲什麼沒有辦法改它?因爲你那個覺性不夠。當你覺性很夠,很熟練,那已經産生叁昧力了。叁昧力可以改造業力,你要慢慢地、慢慢地去進行。我們到處跟各位講,也希望你能夠好好的去實踐它。正法行的功課要做,那是技術面;工程面的部分你要從日常生活中曆事練心,每一件事每一件事慢慢去體驗,帶著覺性。覺性是什麼?每個人在你的生活中,你要自己去曆練。就像這麼簡單的佛像擺這裏,你切入對佛像的這種體驗、珍惜來講,每一個人也不會一樣。每個人的角度、心境、心態都不會一樣,但不要緊,你要去培養,怎麼珍惜。這是不同的,但是你開始動了,你的生命就開始改變。
這個是我們跟各位談第一段的一個輪廓,從果地講是佛的神力,從因地講是你覺醒的不思議力量,都可以。從因地就講行法,從果地是講境界。這個部分我相信,每個人來做都可以徹底了解。
這一段講的是講地,“其地堅固”,我是從曼荼羅的立場講。那麼前一次講的部分,我們書籍也結集出來了,我是講說“地”就是心地,心地堅固,那是從禅的立場來講的。現在這個講的,是從密法的立場來講的,它也講心的作用,但是不像禅這樣直接的挑明,一切唯心造,所以它就直接從心地法門講,其地堅固是心地堅固。
心地堅固是什麼?就是信心堅固,這個信心裏頭它包括很多,包括志願。志,我們現在都叫願,古代是叫欲,欲沒有,你的信不能建立,欲是講志願,要有這個志,古代是叫欲,古代有幾個字我們現代人不會用。古代這個欲是志願的志,我的志願的那個志。忍這個字,忍,忍現在都當忍耐,你罵我,我就忍下來,這個忍是智慧的意思。智慧,容忍是一種智慧,包容是一種智慧,它是一種運用的智慧。但是我們現在都不會用這些字了,所以古代把智慧是翻成忍,所以又叫忍智。我們不懂,你都不知道弄到哪裏去了。這個都是自己要慢慢從經文中,讀讀讀,一直讀,慢慢地含湧,慢慢地去提煉它。從心地來講是這樣解釋,那麼從曼荼羅來講修行的部分,我們這一次跟各位講得很清楚了。再來他就分開。
第二段他又講:“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爲身,琉璃爲幹;衆雜妙寶,以爲枝條;寶葉扶疏,垂蔭如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我們這個地方先看菩提樹的這個部分。菩提樹,我們有個同修雕了一個佛像。我們先給各位看看這個地方所講的菩提樹,那麼跟你所想象的菩提樹有什麼不同。
這張雕像是佛在菩提樹下開悟的那一刹那,就是昨天跟各位講的,他是個化身佛。那化身佛手上有沒有拿那些東西呢?開悟的時候啊,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頭上是不是放光呀?這個已經不重要了。因爲這是後來藝術家他的創意,他好像有看到,不然他怎麼畫出來?我想,當時他跟悉達多太子對坐的時候,肯定一定說:“怎麼不點一盞燈?不然怎麼沒看到你的臉?”因爲那個時候,剛剛是太陽要出來之前最黑暗的時候,因爲他夜睹明星,朗然大悟,就在這個時候他什麼也沒看到,更何況他根本不在場。
那麼,藝術家怎麼美化這個部分,我們不認爲有亵渎的情況,或者有增添他美感或神格化的情況,那個都無所謂,就像你要形容他一樣,這個你不用在意,但是要告訴各位的是,化身的狀況是這樣的一種情形。那麼我們在製作的時候,在描述的時候,你會由化身逐漸地轉變,進入到法身的領域裏頭去。你要留意到,這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一個教徒對教主,從人變成神基本上是迷信的。不幸的是,所有的宗教都犯這個毛病,它只要是宗教,都犯有這種毛病,隨著時間越拉遠,他的教主就越不可思議,一直把他神格化。越神格化,他就越成爲那個宗教的叛徒,他就遠離了那個教主當年的教法,他不是教主的信徒,他只是那個宗教的教徒。你要留意到,不管任何宗教都一樣。你要成爲那個宗教的教徒,那就有可能,大概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成爲那個教主的叛徒。而你要知道,當你堅持成爲教主的信徒的時候,你很可能就是那個宗教的叛徒,你要留意清楚,弄清楚這種狀況。
因爲你進入宗教領域,要追求的是宗教的真理,而不是宗教的文化。但是宗教在弘揚的過程裏,常常會墮落,成爲一種文化。當它成爲文化的時候,它的真理就消失了。這段話你要聽清楚,所有的宗教人士不可能跟你講這段話,因爲講這段話等于自打嘴巴。而所有的宗教人士在所謂弘法的時候,無非就是要給他製度化,規範化,因爲這樣子廣大的信衆,他好依循,而且越庸俗越好辦,你留意一下看看。吃素就是個問題,不但要你吃素,而且要告訴你什麼不能吃。本來講蔥、蒜等等五種不能吃,現在一跑出來就很麻煩,韭菜不能吃,韭菜花不能吃,這還不打緊,洋蔥也沒說不能吃,你也不能吃了,因爲有個蔥。真倒黴,它取名,以後叫洋茄子就好了,就可以吃了嘛。爲什麼會這樣?因爲吃是最普遍的,爲了攝受你,要從吃上面來管你,你就成爲那個教徒了。對不對?這就是個問題了。所以你到底是在追求真理呢?還是在追求文化呢?你要弄清楚。那麼這個圖像的改變你就可以看到這種影子在。
今天你是佛陀的信徒,你常隨佛學嗎?你在學佛,記得你在學佛。佛怎麼說你怎麼說,佛怎麼做你怎麼做,佛怎麼想你怎麼想嗎?佛陀身、口、意,你都把他學起來嘛,這叫學佛。我在學佛,佛的身、口、意,我跟著佛的身、口、意走嘛。佛學就不一樣了,佛學是大腦的知識,所以你一掉進去,那就跟佛沒關系了。因爲一變成知識,是研究者自己的大腦在推理,跟佛沒關。佛用的思考,他的意到底是怎麼用的?你不會用,你就用你自己的大腦推理去運作,基本上都不是佛的東西。弄清楚啊。
現在我們要告訴各位的是,他化身佛裏有菩提樹,對不對?他坐在菩提樹下,那這沒有問題。那我要跟各位談,這菩提樹長成什麼樣子。我想很多人到菩提迦耶去,看看那菩提樹,那個菩提樹是第叁代。它爺爺的時代,是佛陀坐在它下面開悟的,它這個已經離它爺爺很久了。這個時候你看的菩提樹,不是佛陀時代的菩提樹。它有多大呢?你現在想象不到。而且那個菩提樹的長相也完全不一樣。現在我們看的這個菩提樹,你看到,它是一棵樹,佛坐在它的前面,大概你看到的是樹,然後樹枝、樹葉覆蔭著他。佛陀當時坐的這棵樹應該,我跟你講用“應該”,你比較有想象空間,它這棵樹應該獨木成林,一棵樹它的氣生根生下來,已經變成有幾十顆了,它成爲一個森林一樣,那個磁場才美。你要坐在那個磁場下,只要你用點功,你都很容易開悟。但是臺灣看不到,臺灣第一個樹不高,第二個都是單棵的。在印度,東南亞尤其緬甸那一帶,這種樹木很多,它那個好幾代的樹,它氣生根生下來,那個根已經變成樹幹了,然後又有氣生根生下來,然後又變成幹。你想看的話,明年四月潑水節我們要再去看,你可以跟,不要一直瞪我,機票自己出,不要瞪我,就好像我替你出機票。
你去看看那個地方,人家打坐是怎麼坐的。那個樹很高,很涼快,那個磁場非常好。就坐在下面只有兩種狀況,一種就是昏昏欲睡,像我這種欠周公那麼多的,一定很好睡;一種就坐下去神清氣爽,很容易開悟,就這兩個狀況。而且你進到那裏面去,根本就不想出來。那個樹就像個冷氣機一樣,那裏面非常涼快,這個叫做“高顯殊特”,你沒看過,那個大概叁層樓以上的高度,你坐在下邊當然涼快,慢慢地去體會。那麼物理世界上有這樣的情況,所以人家在境界裏,他才好跟你講真實的生命領域,就第二世界的領域裏,他的菩提樹長相是什麼樣子,我們沒有這種情況,你不知道,法身慧命的菩提樹是長成什麼樣子,這是我透過這個部分來形容給你了解。
法身裏面所講的菩提樹,它不是我們講的這棵樹。不管它叫…
《華嚴經經首 第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