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經首 第四集

  

華嚴經經首 第四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剛才講到寶華、寶花,寶華兩個字改成寶花可不可以?花跟華同意義,可以嗎?想想看。我要你想就是說不可以,可以的話就不用問了。爲什麼不行呢?我們會叫花花公子,你會不會叫華華公子?不可能吧,對不對?爲什麼呢?因爲花這個字,固然講起來很簡單,在文字學上來講它只是簡化而已。“花”這個字跟音比較像,是草字頭加個“化”,所以叫“花”。但是這個“華”就不一樣,它不是“變化”的“化”,它是一棵樹,樹上面的東西,所以它本身這個字的意義它有莊重感,用“華”。用“花”就沒有那種莊重感,它有一種比較輕浮的感覺,你會說“花俏”,你會說“華俏”嗎?可見“花”跟“華”還是有差別的,對不對?花心蘿蔔,你這個人很“花心”,你會不會說這個人很“華心 ”,有沒有,有差別吧。

  

用字、用詞要很准。現代人講求的是物質主義,都要可驗證,對于心靈層面的東西都忽略了,在心靈上,用詞、用字不夠精准,包括你!沒有下一句,不要看我,我不會算進去。爲什麼呢,因爲心靈層面你不了解,所以就隨便帶過去。我們轉識成智,舍識用根,你那個識性發達。你說人家識性發達,那麼請問你老兄,你是根性發達嗎?對不對?爲什麼呢,這裏面出了什麼問題呢,就是用詞不准確,你識性發達跟根性發達差不多,因爲識是什麼你也不知道,根是什麼你也不知道,所以就不算。我們在跟各位談這些字詞的時候,你要特別留意,它用的標的是不同的。

  

我們用的詞應該是很精准的,當然你也不必准到像訓诂學一樣。滿清整個朝代裏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訓诂學發達,每一個讀書人都變成老古董,都在那邊考證、考據,所以等到人家洋槍、洋炮打進來的時候,他還要再考證一下。就是這種情況,不必那麼凝,凝而不化,被黏住了,但是你要懂得用詞要准。用詞越准的人,他的精密度越大,而且他的警覺性越高。你要留意,只要你在論道的時候,滿口胡言亂語,佛理佛氣的,那都是廢話,因爲用詞不准,這一點你要弄清楚。

  

寶華雜色”跟各位補充完畢了。寶華是花沒有錯,但是這個花它就是不一樣。《華嚴經》有人簡稱《花嚴經》,這個也無不可,因爲這個地方可通用,它有些地方是不通用的,“花”跟“華”有些地方是不通用的,有沒有感覺到?有些地方是可通用,不是通通不能替代,所以叫美華,有沒有人叫美華?你不要把他叫美花,美華的意思是有美花,它是可通用,但是你把它叫美花,就有一點花俏的感覺。美華它典雅,但是兩個字可通用,可是你一通用可能味道就不一樣。

  

這個都是我們修行人,你在分析,分析……你入禅定在幹什麼,這個地方味道不一樣啊,所以跟你講你也不相信。告訴你說:守住風門,置心一處,然後鼻息要清清楚楚,全身身心放輕松,這個叫做參禅金叁角。你也會背,你就叁點沒有一點做到,你有用嗎?當你在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去講“我都沒有境界”,不是沒境界,好多境界,因爲你沒有置心一處,才會一直覺得沒有境界。你這下去以後,那個法塵,經文的法塵出現的時候,那個微細差別,你都能夠産生微細智。因爲你不置心一處,所以生命觀境現前你什麼也沒看到;因爲你沒有置心一處,生命觀境怎麼看得到呢?有沒有?你留意看看,你不要以爲談那些技術面,師父講技術面的時候都不講這些,講這些都沒講技術面。你要把這工程面的東西套到技術面裏頭去,要不然爲什麼說打坐的人還要誦經。

  

現在你們禅修的人連聽經都不來了,你想想看,你禅修會有成就嗎?不可能的。因爲你禅修的生命觀境要推動,這些生命工程的工程面通通要用啊。有些聽經也不打坐,也不參禅,你怎麼會有成就?聽了老半天,師父說,要聽,懂了不算,要做,做到,怎麼做啊?你在生活中你就做不到,跟你講鐵定做不到,因爲你在生活中要做的東西,一定是在打坐中你去一再地咀嚼,你就慢慢去咬就對了。慢慢地去感受,每一個東西出現你會去感受,每一個人感受的不一樣,就是指這個。譬如我講花這個東西給你感受,是我感受過了講給你聽,你呢,你可能樹上去感受,可能葉子去感受,對不對,哪裏感受每個人不會一樣,那都是你的下手處,你那一頭栽進去的那個地方。

  

這個東西你在定境中,就是置心一處以後産生的,你會捕捉到——當你捕捉都是耳根的話,那你將來是了不起的音樂家;你捕捉的是眼根的話,你將來對顔色就很厲害;當你捕捉的是法塵的話,當然你在教義上就很厲害了。那這個都跟你個性,先天性的條件有關。你說:“師父,你看我捕捉哪一塵好,哪一根好?”這個叫欠揍。因爲你去進行它自然就會出現,因爲你不進行,所以就想用偷吃步:“師父,你告訴我就好了”。你再來就打妄想進去,你不會置心一處進去。置心一處以後,你工程面一推動,你是什麼東西,什麼料子,它自然出現,你都不用問,它自然就出來了。你說:“師父你跟我看一看。”我說:“看什麼?”“我下輩子是當藝術家還是當音樂家?”爲什麼要問這個,因爲你沒有在修行,你在修行你自己就知道,你朝哪邊走下輩子一定怎樣嘛,你不修進去啊,所以正法行很重要的原因就在這裏,這是基礎功夫啊。不要老在那邊爭吵,光是浪費生命,那邊計較這個對那個對,我跟你講,對不對沒用,你就去修法,其它的圓融就好,那都無所謂。好吧,從這個字來提供給你做參考。

  

剛才講的根、幹、枝、葉、花五個,再來“複以摩尼而爲其果”,六個,根、幹、枝、葉、花、果。身就是根的意思這個都講過了。這個地方因爲他用“複以摩尼而爲其果”,我們的這些寶貝就把它分段分開來了,分成兩段了,你不要被騙嘛,太膚淺了。摩尼前面講過,它是含藏的自在,不是顯露的自在。這果從自受用來講叫自在,就解脫了,當然自在。但是它既然用摩尼的意思就是指對衆生,強調的是在對衆生,因爲衆生的自在果還沒展現,所以叫做含藏;在佛來講,這自在果他已經顯露出來了。

  

這個是我們講根、幹、枝、葉、花、果,其實它構成了整個的菩提樹。而根、幹、枝、葉、花、果,它最典型的就是六度,就六個,有沒有?它代表六度有幾層意義:第一個是周遍,第二個它有漸進的情況,第叁個它告訴我們:六度可以圓滿一切。那我們各位慢慢地去思考,六度當中你做了哪一度?它衆寶當中以六度爲綱領,衆寶啊,應該來講六度爲經,七菩提分爲緯,經緯度架構起了整個修法的一切。你沒有六度,沒有七菩提分,你就沒有八正道;六度跟七菩提分濃縮下來就是五分法身;在應用的方便上,可以再濃縮成四攝法;在修法上可以再濃縮成四念處,乃至于它所標示的就是叁法印。一個一個你看下來,那從行法的本質上來看,你無非順境逆境兩方向,它究竟就是一真法界。所以從一到十這裏面叫做一條龍,很完整地可以表達出來。我們難的就在于有種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好惡在做抉擇。

  

這個地方它既然是以菩提樹來講,那我們就要告訴各位,華嚴的這個法門裏頭它特別強調,經文沒有講,但是它有這種傾向,傾向于對大自然的關懷,對地球的呵護和關愛。這一點我要跟各位談的並不是因爲最近在講溫室效應,地球暖化,或者臭氧層破洞,或者北極熊溺死了,或者是南極、北極冰川大量消失,才跟各位談。因爲這裏頭各位不知道有沒有這種經驗,我有過這樣的經驗。因爲我們讀過地球科學,各位大概沒概念,我講這個你覺得好像離佛法好遠,你知道我們經過幾次冰河期嗎?地球自從誕生以來,大概每十萬年就有一個冰河期。你有沒有想過,人類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到現在這樣的文明階段裏,人類有經過幾個文明鼎盛時期沒有?那麼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那麼這些考古,人類學家或地球學家他們在劃分這些人類文明史的時候,他有沒有弄錯,你疑情要帶著啊。

  

假如每十萬年爲一個周期,那應該有很多文明出現過,對不對?後來因爲冰河期所以它又衰敗了,是不是這樣?那麼這樣的話,舊石器時代到現在一共經過幾個冰河期?有多少興盛的文明經過?對不對?你有沒有感覺到現在你在學東西很快。假如在不久的將來,再經過一個冰河期的話,所有的人類全部死光光,文明都不起作用,經過十萬年,你什麼不爛的東西也都爛掉了,那個時候人類重新要再來,他從啓蒙階段開始,明智開始要運作,大自然的這些工具來運作的時候,你有什麼本事跟能力呢?那麼人類的進化,那個一條線的曆史可靠嗎?你留意看看,十萬年就是一個輪回,冰河期,那幾百萬年下來經過幾個冰河期?你大概都不知道,那麼這一些東西在講的這些科學理論,可靠嗎?問題就在這裏了。

  

那我請問你,佛陀對冰河期的狀況他知道嗎?告訴你,他都知道。但是在那個時代跟人家講有冰河期,誰會接受?所以他當然不講。他講了,人家說,你瘋了,什麼叫冰河期?就像他那個時候要講有飛機,誰會相信?對不對,這是不可能的。就像現在跟你講有幽浮,你也不會相信,因爲幽浮來到人間要停到哪裏?停在屋頂上?要不然停在哪裏?因爲這是不可靠的嘛,這樣問題就在這裏了。這種經本它以這種大自然的東…

《華嚴經經首 第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