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西來跟我們做表達的時候,表示它對地球非常的關懷,它對于樹木、森林,大自然的資源,情有獨鍾。那麼它沒有辦法表達大自然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所以它就用這好的一面一再地去強調它,讓你對樹有一種珍惜跟愛護的心。
在古代那個時候樹木是很普遍的,而且多到很討厭,你知道嗎,因爲在森林裏常常有毒蛇猛獸,要愛它又討厭,不要它也不行。在這種狀況中,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是不夠清楚的,但是佛陀在這裏很清楚的表達出來,森林是很可愛的,而且是絕對純潔的可愛,所以在他的森林裏沒有蛇,也沒有智慧果。你去留意看看,這種淨土是絕對完美的。你慢慢地、慢慢地去體會,經文這樣讀,你不知道在讀什麼。你有沒有這樣設想過,我也這樣想:用別的東西來形容可以嗎,對不對。譬如說用一只馬來形容,可以嗎?根、幹、枝、葉、花、果就馬的身體嘛。根大概是馬的頭,幹是馬的身體,枝葉大概四肢,那花在哪裏?你也可以去構思。構思不行失敗就重新再來,一個一個來做,但是你只要用大腦去構思的都是假相。因爲你很膚淺,只是眼前的解釋可以,沒有長遠的東西。
我再跟各位談第二個“疑情”。現在賢劫,釋迦佛是第四佛,過去莊嚴劫有千佛。那過去莊嚴劫跟現在賢劫之間的界限在哪裏,怎麼劃分的?各位,阿彌陀佛,你想想看,這沒有辦法求證啊,是不是這樣?但是你應該帶著疑情吧。因爲這當中要經過多少的冰河期,人類的文明興盛期跟破敗期?不知道,學佛怎麼學到那邊去?你對于我們生存的這個環境到底有沒有關愛?你是不是熱愛生命?你是不是熱愛真理的人呢?你怎麼什麼都不知道?沒有叫你知道啊,但是你總要關懷吧。生命的存在就是一股熱忱啊,熱愛真理,熱愛世間。我叫你熱愛沒有叫你執著,你不要那麼冷漠嘛,就是酷,cool,然後再來一個酷的,什麼東西嘛,不是啦,生命在這世間不是這樣。所以我們從他的經文裏頭你可以感受到那一股熱力四射的感覺,這個才叫經文嘛,佛陀教我們的嘛。佛陀真的教我們冷冰冰的,大家都穿海青,烏漆吧黑的,燈又關掉,然後繞起佛來黑影幢幢,這樣就可以開悟啊?這個叫祝你早日往生,不是啦。
那天,我去看文志法師的時候,他弟子跟我講:“師父有交代我走了那個念佛要念那個輕松愉快的,這是辦喜事,不是辦喪事,往生淨土是喜事,不要給我唱那個哭調子。”這就是熱愛生命嗎。我們每次到那個地方,人家所謂助念團,你看,衰微衰微,往生是個喜樂的事,你的往生變成災難,要不然怎麼這樣哭泣著呢。那種哀傷的調子是在什麼時候?是在忏悔的時候用的。我遇到挫折我就很堅強了,還有這麼強大的挫折在,我在忏悔。那個時候用它來引發你生命深層的一種感性,讓你每一拜下去都要一條毛巾濕透,一百零八拜下來剛好捏起來是一臉盆的眼淚,那可以,讓你痛快的哭它一場,把那業障盡除。然後,背向佛面向衆生的時候又是一個喜氣洋洋、打不敗的行者,這才對啊。
所以那個觀念基本上完全弄錯了,尤其告訴你在中國佛教的系統裏這個問題最嚴重。爲什麼會那麼嚴重?是因爲這兩百年來,年年戰爭,割地賠款,處處打敗仗,哭喪著臉到處逃難,等一下南京大屠殺,等一下哪裏大屠殺,面對的是要死光光的立場,當然那樣哭是對的。你也沒有辦法看經典,光是逃難哭都來不及了,還要背著《華嚴經》跑,跑到哪裏去?我看你是背著饅頭跑比較真的,背《華嚴經》跑,誰救得了你?所以它會形成那種氣氛,但那不是真正的佛教,那叫死亡時候的關懷宗教,不是佛教。所以真正的佛教是煥發你生命燦爛的這個部分,你從這個經典裏你哪裏看到什麼哀傷的臉的那種狀況,沒有。我們把這種情景先弄清楚,不然你學佛基本上根本就弄錯了。
我們再看,“複以摩尼而爲其果,含輝發焰,與華間列”,這個“含輝發焰”就是這果實有一種芬芳,含著那種芬芳發出來的那種燦爛叫“發焰”。這個時候果與花是相互的,你有沒有看過果樹,回家種一棵番石榴(香蕉樹)仔細看看,花開了以後是結果。這個時候小果實花蒂還有,這個叫做“與華間列”的第一項。第二項是有些花結成果了,有些花才開出來,這個結成果的花已經謝了,那麼新開的花才剛出來,這個時候花跟果是間列的。這個間列的意思還有第叁層意思,就是花果同時,因果同時,花是因,果是果,那麼因果是同時存在。通常你看一朵花是先花後果,可是你看一棵樹是花果同時。當然你會看前面是花先開,整個花季過後剩下都是果沒有花,那是有那種情況,可是在生命的過程裏來講,因果同時。站在真理的立場來看,當你的因種下去的時候果就存在了,只是你的肉眼看不出來。
從華嚴來看因果是同時存在的,尤其從生命這個立場,不要從樹木的花果來看,從真理的生命立場來看因果是同時的。只是這個時候你可能會發覺,因在這個世界,果在那個世界,那麼這個因種下去要到這個果要等一個緣。看是果到你這個世界來,或者你到果的世界去,那果就會兌現嘛。這因果本身是同時存在的,但是它可能有一段距離需要等緣來湊合。
但是一個真正修行人,走在真理道上的人來講因果是同時的。因爲你在修行的過程裏,你的象限轉移是自在的。現在你的象限轉移是不自在,想要到佛的那個地方去,乾坤大挪移,移老半天,七十二變,變來變去還是在這裏。爲什麼七十二變怎麼變都無效,因爲是有爲法七十二法,你不要看,那個人(吳承恩)寫這部小說很厲害,佛法是相當用功的。七十二變爲何萬變不離其宗,因爲七十二有爲法。那你要想變過來真理的世界裏,你必須用無爲法,可是你現在不會用無爲法,你再怎麼猴齊天,你都是七十二變有爲法,不是無爲法,所以要各位發心學無爲法就在這裏。因果同時你現在聽起來是知識,它是真理的事實。只有你證入以後你才能了解,要不然對你來講它也只是知識而已。所以就有人會這樣講:“對,我聽過師父有這樣講過。”典型的例子,是因爲師父講過所以你相信,不,不是這樣,它是你證得的實際境界。到這個地方是講這一段,這個菩提樹的成就,就是本體的成就是從六度來。你在這裏也看到,大乘特別強調六度萬行也是這個原因。這裏不是講叁十七道品,它講六度萬行,這是第一個先顯現出來給你看。
好,我們再看這個菩提樹的作用,下面就講這個身、體所起的作用。“其樹周圓,鹹放光明,于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內,有諸菩薩,其衆如雲,俱時出現。” 這個樹的周圓都放光明,在光明中又雨摩尼寶,下了很多自在寶,就是饒益衆生的自在寶。“摩尼寶內”,這個光明中雨摩尼寶,每一個摩尼寶裏都有諸菩薩。你注意看看,這文詞裏面講的是什麼。“其衆如雲”,摩尼寶內有很多菩薩,這菩薩衆像雲那麼多,同時通通出現。那摩尼寶有多大呢?蘋果那麼大還是榴蓮那麼大?要是這樣掉一顆下來還得了,趕快逃。是嗎?不是。前面跟各位講過,這個都叫勝境,勝地啊,這種境界無法丈量,你先記得這個前提。爲什麼無法丈量?這就不是你所能想象的,這前面我都講過,這裏就不再講,只是這樣的一種狀況。
那麼現在要告訴各位的是,這菩提樹周圍都放光明,光明是饒益衆生,那意思就是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所成就的這個菩提樹,從因地修行一直到成佛,它全部起作用。這個就是告訴各位:功不唐捐,你平常所修的功德到你成佛的時候全部現前。平常你所修的平常你也在用,你平常用的只是利息而已。但是你要知道,你生生世世用你所修的功德所生的利息你知道有多少嗎?你大概不知道。本金一百塊,生生世世,每一生、每一世、每一次要用的那些利息大概是這本金一百塊的100n倍。這樣知道嗎?N次倍啊,100的100次方這樣算,後面要加多少0我就不知道了。我告訴各位,你所修的功德在生生世世當中都用不完,因爲這個生命因素一被你開啓以後它會一直用。我跟各位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身健矯捷,雙手很好用的人,這個手給你多少功德你知道嗎?你想要了解最好是把這只手折斷。你就知道這只手平常給你的功德有多少。但是你假如體會到這一點的話,你就會珍惜你的健康,你對于那殘疾的朋友們你就會寄予無限的同情;但是你不知道,所以你不能珍惜你自己的這個寶藏開發,同時你也沒有辦法體會那些沒有的人的痛苦在哪裏,這就是你的慈悲發不起來的地方,你的智慧善根發不起來的地方。你能夠珍惜到一個健康的身體實在多了不起。
那天我聽到一個非常傷心的事,我們有個老比丘尼生病了,她在呻吟,痛苦。我們的寶貝,我們家的寶貝說,不能呻吟,呻吟是犯戒的。不然你要叫她去跳樓嗎?病苦的人不能呻吟,不然你要怎麼樣
這個就是應對進退嘛,你笨也不要笨到那種程度,真的是笨蛋加好幾級。你就跟她講說:痛苦啊,對不對,你感受到痛苦了沒?就在痛的時候你就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有功德,呻吟沒功德,鼓勵她在痛的時候念佛,功德無量!你就那邊假正經,你持戒特別好,你也沒老過也沒病過也沒苦過,看人家一在苦在哀嚎你就在那邊講這個叫犯戒。好了,犯戒就犯戒,等閻羅王再抓你去算賬好了。這悲心不夠,沒有辦法發揮一個行者應有的那種……這個叫做生命中缺乏那種熱情,不能熱愛生命,…
《華嚴經經首 第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