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西来跟我们做表达的时候,表示它对地球非常的关怀,它对于树木、森林,大自然的资源,情有独钟。那么它没有办法表达大自然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所以它就用这好的一面一再地去强调它,让你对树有一种珍惜跟爱护的心。
在古代那个时候树木是很普遍的,而且多到很讨厌,你知道吗,因为在森林里常常有毒蛇猛兽,要爱它又讨厌,不要它也不行。在这种状况中,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不够清楚的,但是佛陀在这里很清楚的表达出来,森林是很可爱的,而且是绝对纯洁的可爱,所以在他的森林里没有蛇,也没有智慧果。你去留意看看,这种净土是绝对完美的。你慢慢地、慢慢地去体会,经文这样读,你不知道在读什么。你有没有这样设想过,我也这样想:用别的东西来形容可以吗,对不对。譬如说用一只马来形容,可以吗?根、干、枝、叶、花、果就马的身体嘛。根大概是马的头,干是马的身体,枝叶大概四肢,那花在哪里?你也可以去构思。构思不行失败就重新再来,一个一个来做,但是你只要用大脑去构思的都是假相。因为你很肤浅,只是眼前的解释可以,没有长远的东西。
我再跟各位谈第二个“疑情”。现在贤劫,释迦佛是第四佛,过去庄严劫有千佛。那过去庄严劫跟现在贤劫之间的界限在哪里,怎么划分的?各位,阿弥陀佛,你想想看,这没有办法求证啊,是不是这样?但是你应该带着疑情吧。因为这当中要经过多少的冰河期,人类的文明兴盛期跟破败期?不知道,学佛怎么学到那边去?你对于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到底有没有关爱?你是不是热爱生命?你是不是热爱真理的人呢?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叫你知道啊,但是你总要关怀吧。生命的存在就是一股热忱啊,热爱真理,热爱世间。我叫你热爱没有叫你执着,你不要那么冷漠嘛,就是酷,cool,然后再来一个酷的,什么东西嘛,不是啦,生命在这世间不是这样。所以我们从他的经文里头你可以感受到那一股热力四射的感觉,这个才叫经文嘛,佛陀教我们的嘛。佛陀真的教我们冷冰冰的,大家都穿海青,乌漆吧黑的,灯又关掉,然后绕起佛来黑影幢幢,这样就可以开悟啊?这个叫祝你早日往生,不是啦。
那天,我去看文志法师的时候,他弟子跟我讲:“师父有交代我走了那个念佛要念那个轻松愉快的,这是办喜事,不是办丧事,往生净土是喜事,不要给我唱那个哭调子。”这就是热爱生命吗。我们每次到那个地方,人家所谓助念团,你看,衰微衰微,往生是个喜乐的事,你的往生变成灾难,要不然怎么这样哭泣着呢。那种哀伤的调子是在什么时候?是在忏悔的时候用的。我遇到挫折我就很坚强了,还有这么强大的挫折在,我在忏悔。那个时候用它来引发你生命深层的一种感性,让你每一拜下去都要一条毛巾湿透,一百零八拜下来刚好捏起来是一脸盆的眼泪,那可以,让你痛快的哭它一场,把那业障尽除。然后,背向佛面向众生的时候又是一个喜气洋洋、打不败的行者,这才对啊。
所以那个观念基本上完全弄错了,尤其告诉你在中国佛教的系统里这个问题最严重。为什么会那么严重?是因为这两百年来,年年战争,割地赔款,处处打败仗,哭丧着脸到处逃难,等一下南京大屠杀,等一下哪里大屠杀,面对的是要死光光的立场,当然那样哭是对的。你也没有办法看经典,光是逃难哭都来不及了,还要背着《华严经》跑,跑到哪里去?我看你是背着馒头跑比较真的,背《华严经》跑,谁救得了你?所以它会形成那种气氛,但那不是真正的佛教,那叫死亡时候的关怀宗教,不是佛教。所以真正的佛教是焕发你生命灿烂的这个部分,你从这个经典里你哪里看到什么哀伤的脸的那种状况,没有。我们把这种情景先弄清楚,不然你学佛基本上根本就弄错了。
我们再看,“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辉发焰,与华间列”,这个“含辉发焰”就是这果实有一种芬芳,含着那种芬芳发出来的那种灿烂叫“发焰”。这个时候果与花是相互的,你有没有看过果树,回家种一棵番石榴(香蕉树)仔细看看,花开了以后是结果。这个时候小果实花蒂还有,这个叫做“与华间列”的第一项。第二项是有些花结成果了,有些花才开出来,这个结成果的花已经谢了,那么新开的花才刚出来,这个时候花跟果是间列的。这个间列的意思还有第三层意思,就是花果同时,因果同时,花是因,果是果,那么因果是同时存在。通常你看一朵花是先花后果,可是你看一棵树是花果同时。当然你会看前面是花先开,整个花季过后剩下都是果没有花,那是有那种情况,可是在生命的过程里来讲,因果同时。站在真理的立场来看,当你的因种下去的时候果就存在了,只是你的肉眼看不出来。
从华严来看因果是同时存在的,尤其从生命这个立场,不要从树木的花果来看,从真理的生命立场来看因果是同时的。只是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发觉,因在这个世界,果在那个世界,那么这个因种下去要到这个果要等一个缘。看是果到你这个世界来,或者你到果的世界去,那果就会兑现嘛。这因果本身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它可能有一段距离需要等缘来凑合。
但是一个真正修行人,走在真理道上的人来讲因果是同时的。因为你在修行的过程里,你的象限转移是自在的。现在你的象限转移是不自在,想要到佛的那个地方去,乾坤大挪移,移老半天,七十二变,变来变去还是在这里。为什么七十二变怎么变都无效,因为是有为法七十二法,你不要看,那个人(吴承恩)写这部小说很厉害,佛法是相当用功的。七十二变为何万变不离其宗,因为七十二有为法。那你要想变过来真理的世界里,你必须用无为法,可是你现在不会用无为法,你再怎么猴齐天,你都是七十二变有为法,不是无为法,所以要各位发心学无为法就在这里。因果同时你现在听起来是知识,它是真理的事实。只有你证入以后你才能了解,要不然对你来讲它也只是知识而已。所以就有人会这样讲:“对,我听过师父有这样讲过。”典型的例子,是因为师父讲过所以你相信,不,不是这样,它是你证得的实际境界。到这个地方是讲这一段,这个菩提树的成就,就是本体的成就是从六度来。你在这里也看到,大乘特别强调六度万行也是这个原因。这里不是讲三十七道品,它讲六度万行,这是第一个先显现出来给你看。
好,我们再看这个菩提树的作用,下面就讲这个身、体所起的作用。“其树周圆,咸放光明,于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 这个树的周圆都放光明,在光明中又雨摩尼宝,下了很多自在宝,就是饶益众生的自在宝。“摩尼宝内”,这个光明中雨摩尼宝,每一个摩尼宝里都有诸菩萨。你注意看看,这文词里面讲的是什么。“其众如云”,摩尼宝内有很多菩萨,这菩萨众像云那么多,同时通通出现。那摩尼宝有多大呢?苹果那么大还是榴莲那么大?要是这样掉一颗下来还得了,赶快逃。是吗?不是。前面跟各位讲过,这个都叫胜境,胜地啊,这种境界无法丈量,你先记得这个前提。为什么无法丈量?这就不是你所能想象的,这前面我都讲过,这里就不再讲,只是这样的一种状况。
那么现在要告诉各位的是,这菩提树周围都放光明,光明是饶益众生,那意思就是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所成就的这个菩提树,从因地修行一直到成佛,它全部起作用。这个就是告诉各位:功不唐捐,你平常所修的功德到你成佛的时候全部现前。平常你所修的平常你也在用,你平常用的只是利息而已。但是你要知道,你生生世世用你所修的功德所生的利息你知道有多少吗?你大概不知道。本金一百块,生生世世,每一生、每一世、每一次要用的那些利息大概是这本金一百块的100n倍。这样知道吗?N次倍啊,100的100次方这样算,后面要加多少0我就不知道了。我告诉各位,你所修的功德在生生世世当中都用不完,因为这个生命因素一被你开启以后它会一直用。我跟各位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身健矫捷,双手很好用的人,这个手给你多少功德你知道吗?你想要了解最好是把这只手折断。你就知道这只手平常给你的功德有多少。但是你假如体会到这一点的话,你就会珍惜你的健康,你对于那残疾的朋友们你就会寄予无限的同情;但是你不知道,所以你不能珍惜你自己的这个宝藏开发,同时你也没有办法体会那些没有的人的痛苦在哪里,这就是你的慈悲发不起来的地方,你的智慧善根发不起来的地方。你能够珍惜到一个健康的身体实在多了不起。
那天我听到一个非常伤心的事,我们有个老比丘尼生病了,她在呻吟,痛苦。我们的宝贝,我们家的宝贝说,不能呻吟,呻吟是犯戒的。不然你要叫她去跳楼吗?病苦的人不能呻吟,不然你要怎么样
这个就是应对进退嘛,你笨也不要笨到那种程度,真的是笨蛋加好几级。你就跟她讲说:痛苦啊,对不对,你感受到痛苦了没?就在痛的时候你就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有功德,呻吟没功德,鼓励她在痛的时候念佛,功德无量!你就那边假正经,你持戒特别好,你也没老过也没病过也没苦过,看人家一在苦在哀嚎你就在那边讲这个叫犯戒。好了,犯戒就犯戒,等阎罗王再抓你去算账好了。这悲心不够,没有办法发挥一个行者应有的那种……这个叫做生命中缺乏那种热情,不能热爱生命,…
《华严经经首 第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