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到達置心一處。置心一處以後,你的生命觀境會啓動。所以在生命觀境啓動之前,你的善惡相對境界都會出現。而在這出現的過程裏,包括你的觸功德,整個會過去以後,那你置心一處,生命觀境一推動,你馬上二、叁、四果一直超越,會一直超越。
那麼這個,當你從置心一處以後,生命觀境一推動啊,這裏就已經有位置啦。但是你那個生命觀境要現前之前,八觸十功德,那你一定要能夠熬過去,你不熬過去,這邊永遠沒有。這邊是你虛幻的假像還不是真實的。所以叁惡道境界,叁善道境界,在這個地方裏我們通通過濾掉。所以因行啊,也就是你的資糧道。
當因行的資糧道圓滿以後,這個是真實的,置心一處,生命觀境開始推動,就是這個地方。所以看到這樣的境界,我們自己就要這樣想:我到了嗎?即使你真的到了,你還要再想:我是真的到了嗎?我沒有辦法否認這樣的境界是對是錯,那不要緊,我繼續再努力。這是我個人的經驗。經常會走了好幾步以後才發現,啊!我錯了,雖然我假設是對,要不然我都不要前進了。我假設是對,繼續再前進,然後又有一個境界,我又假設是對,然後我再前進。過了幾個月想想不對,前面那個錯了,前面那個錯了,後面這些也應該錯了,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整個的調過去。叁、五年才發現都有可能。那我是想各位應該不必那麼辛苦,因爲我沒人問呐,你們至少還有一個可以提供你咨詢的。所以這個地方你一定要自己下功夫,這個我沒有辦法幫你。
當你進行以後,你有問題提出來,我們才看你進到哪裏了,這個是師父的功能。師父現在在講經對你們的功能都不大,是你自己實踐以後啊,哎,這個對不對啊?我已經檢驗過幾次了,不知道對不對?你已經有檢驗過幾次了以後,我們再來談。你不要昨天有個經驗啊,今天一直爬……爬到這兒,說“師父你看,我現在怎麼樣”?我叫你再講一次,講兩次,兩次都不一樣。我說你再講一次,第叁次又不一樣,爲什麼?因爲你的經驗是很抽象的,所以當你在描述你的經驗的時候,你會偏差,就像做夢的情況一樣,你夢中的境界要提出來講,你會越講越長,你會越講越多,爲什麼?因爲你一開始陳述的時候夢境你會一直現前,但是你記起來的很少。
修行的境界也一樣,你只有一次的就不用問,兩次,叁次經常有這種情況,但是對不對?你也一直在檢驗而沒有答案的時候,那我們就可以談。是在這個地方,修行,善知識功用是在這裏。當你還沒有開始進行之前,那個善知識是沒有用的。爲什麼沒用?高興是善知識,不高興扔到旁邊去,對不對?
一定要行,善知識是在你的行法中跟你相應。而這個行法呢你是真行,不是要博取師父的贊美,那沒有用,沒有用。很多同修這樣講:師父,我不對你就跟我講。師父一講他不對,他就氣的都不講,再也不來了。行者也會說謊話,這個就是謊話。“師父,你看我哪裏不對啊,你要老實告訴我,我才能改進。”當你跟他講“你這個行法不對呀”,“哼,你都沒修,盡會說我不對而已”,這個是很麻煩的地方。所以當你不是真正這個行者的料子,或者你不具備行者本色的時候,你怎麼修都對?你不用問,絕對對。因爲你不是行者,所以你怎麼修都對。知道嗎?你能感受到嗎?當你來問,師父說:“不要緊不要緊,這樣很好。”告訴你,回去都要拜一百零八拜。爲什麼他不告訴我?因爲你是錯在哪裏?只是那個錯不要緊,你要會墮落的錯,我們就會拉你,知道嗎?所以,平常說你對你很高興,等到你真的墮落的關鍵點到了,叫你不對,要你撤回的時候,你就翻臉了。這個是修行者最大的問題。真的要考試過去,通過,說我及格了,六十分要及格,這一關要能過去,過不去不算。好,這個是我們把這個地方簡單和各位談了一下,下面還有很多。
這個經首裏談這些佛境界,我們不能只把這個文字跟你解釋一下就好,那沒有意義,重點是佛的境界是什麼樣的境界,你要弄清楚。第二個,我要怎麼到達這個境界?這當中他是怎麼修的?這裏面通篇,這一千多個字當中,通通都是寶、寶、寶,寶王、寶王。佛在因地修行,克服多少困難才到達這個目標?
我們跟各位講過,“摩尼”這個叫自在;也跟各位定義過,自在是指顯現出來在用的自在叫自在,就翻成自在了。他假如不翻叫摩尼,這個時候他是講可以用但是還沒用,帶有寶藏的意思,那個寶還沒顯露出來,但是可以用;那佛陀在修行過程中都通過了,都通過了,所以隨時可以用。但是告訴各位,爲什麼佛在這樣一篇文章裏頭,那個自在也用、摩尼也用,而且摩尼比自在多。你們都沒統計過啦,你去統計看看,自在爲什麼用的少,而摩尼用的多?因爲這世間的衆生不會用佛,不會用,你知道嗎?
佛是什麼?佛是覺悟、是覺醒、是覺知。覺是什麼?你也講不出來。我就跟你講,你這樣做對嗎?我這樣做對嗎?開悟者也吃飯,我沒有開悟也吃飯,那開悟者吃飯跟我吃飯有什麼不同?處處要去覺啊,你都不覺。你不覺,佛的那個寶就用不出來嘛!所以都是摩尼嘛!你覺到你拿出來用就是自在呀!佛裏頭的寶藏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你不要以爲你用到佛的寶藏
《華嚴經經首 第二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