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到达置心一处。置心一处以后,你的生命观境会启动。所以在生命观境启动之前,你的善恶相对境界都会出现。而在这出现的过程里,包括你的触功德,整个会过去以后,那你置心一处,生命观境一推动,你马上二、三、四果一直超越,会一直超越。
那么这个,当你从置心一处以后,生命观境一推动啊,这里就已经有位置啦。但是你那个生命观境要现前之前,八触十功德,那你一定要能够熬过去,你不熬过去,这边永远没有。这边是你虚幻的假像还不是真实的。所以三恶道境界,三善道境界,在这个地方里我们通通过滤掉。所以因行啊,也就是你的资粮道。
当因行的资粮道圆满以后,这个是真实的,置心一处,生命观境开始推动,就是这个地方。所以看到这样的境界,我们自己就要这样想:我到了吗?即使你真的到了,你还要再想:我是真的到了吗?我没有办法否认这样的境界是对是错,那不要紧,我继续再努力。这是我个人的经验。经常会走了好几步以后才发现,啊!我错了,虽然我假设是对,要不然我都不要前进了。我假设是对,继续再前进,然后又有一个境界,我又假设是对,然后我再前进。过了几个月想想不对,前面那个错了,前面那个错了,后面这些也应该错了,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整个的调过去。三、五年才发现都有可能。那我是想各位应该不必那么辛苦,因为我没人问呐,你们至少还有一个可以提供你咨询的。所以这个地方你一定要自己下功夫,这个我没有办法帮你。
当你进行以后,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才看你进到哪里了,这个是师父的功能。师父现在在讲经对你们的功能都不大,是你自己实践以后啊,哎,这个对不对啊?我已经检验过几次了,不知道对不对?你已经有检验过几次了以后,我们再来谈。你不要昨天有个经验啊,今天一直爬……爬到这儿,说“师父你看,我现在怎么样”?我叫你再讲一次,讲两次,两次都不一样。我说你再讲一次,第三次又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你的经验是很抽象的,所以当你在描述你的经验的时候,你会偏差,就像做梦的情况一样,你梦中的境界要提出来讲,你会越讲越长,你会越讲越多,为什么?因为你一开始陈述的时候梦境你会一直现前,但是你记起来的很少。
修行的境界也一样,你只有一次的就不用问,两次,三次经常有这种情况,但是对不对?你也一直在检验而没有答案的时候,那我们就可以谈。是在这个地方,修行,善知识功用是在这里。当你还没有开始进行之前,那个善知识是没有用的。为什么没用?高兴是善知识,不高兴扔到旁边去,对不对?
一定要行,善知识是在你的行法中跟你相应。而这个行法呢你是真行,不是要博取师父的赞美,那没有用,没有用。很多同修这样讲:师父,我不对你就跟我讲。师父一讲他不对,他就气的都不讲,再也不来了。行者也会说谎话,这个就是谎话。“师父,你看我哪里不对啊,你要老实告诉我,我才能改进。”当你跟他讲“你这个行法不对呀”,“哼,你都没修,尽会说我不对而已”,这个是很麻烦的地方。所以当你不是真正这个行者的料子,或者你不具备行者本色的时候,你怎么修都对?你不用问,绝对对。因为你不是行者,所以你怎么修都对。知道吗?你能感受到吗?当你来问,师父说:“不要紧不要紧,这样很好。”告诉你,回去都要拜一百零八拜。为什么他不告诉我?因为你是错在哪里?只是那个错不要紧,你要会堕落的错,我们就会拉你,知道吗?所以,平常说你对你很高兴,等到你真的堕落的关键点到了,叫你不对,要你撤回的时候,你就翻脸了。这个是修行者最大的问题。真的要考试过去,通过,说我及格了,六十分要及格,这一关要能过去,过不去不算。好,这个是我们把这个地方简单和各位谈了一下,下面还有很多。
这个经首里谈这些佛境界,我们不能只把这个文字跟你解释一下就好,那没有意义,重点是佛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境界,你要弄清楚。第二个,我要怎么到达这个境界?这当中他是怎么修的?这里面通篇,这一千多个字当中,通通都是宝、宝、宝,宝王、宝王。佛在因地修行,克服多少困难才到达这个目标?
我们跟各位讲过,“摩尼”这个叫自在;也跟各位定义过,自在是指显现出来在用的自在叫自在,就翻成自在了。他假如不翻叫摩尼,这个时候他是讲可以用但是还没用,带有宝藏的意思,那个宝还没显露出来,但是可以用;那佛陀在修行过程中都通过了,都通过了,所以随时可以用。但是告诉各位,为什么佛在这样一篇文章里头,那个自在也用、摩尼也用,而且摩尼比自在多。你们都没统计过啦,你去统计看看,自在为什么用的少,而摩尼用的多?因为这世间的众生不会用佛,不会用,你知道吗?
佛是什么?佛是觉悟、是觉醒、是觉知。觉是什么?你也讲不出来。我就跟你讲,你这样做对吗?我这样做对吗?开悟者也吃饭,我没有开悟也吃饭,那开悟者吃饭跟我吃饭有什么不同?处处要去觉啊,你都不觉。你不觉,佛的那个宝就用不出来嘛!所以都是摩尼嘛!你觉到你拿出来用就是自在呀!佛里头的宝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你不要以为你用到佛的宝藏
《华严经经首 第二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