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十六課 應成派不共四大應成因▪P10

  ..續本文上一頁樣,它只能一邊一邊地緣取,無法頓時都緣取。所以隨順第六意識的時候,就只能是逐次、依次地遮破諸邊。

  二派的差異是自續派每次破後有承認,應成派破後無承認,綜合起來,自續派成立有承認的相似勝義,應成派成立無承認的真實勝義。

  我們前面講到二派區別的根本點就是相似勝義和真實勝義,相似勝義是有承認的,真實勝義是無承認的。自續派和應成派的差異點,就是運用理論之後有承認、還是無承認。自續派每次破後有承認,所以它抉擇的是相似勝義;應成派是破後無承認,所以,它抉擇的是真實勝義。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這一段內容雖然講了這麼多,實際上比較關鍵的地方,都是一些比較容易理解的點,所以,我們也不用太多地進行分析。

  下面我們看結束語】。結束語當中給我們交代了這部《中觀總義》比較關鍵的地方。通過這個結束語,我們就會抓住前面這些內容所需要學習的要點,所以,這個結束語是很關鍵的。可以說,是我們學習《中觀總義》的一個學修指南。這個學修指南讓我們看到,如何把這一部《中觀總義》落實到我們的聞、思、修裏面去。所以,這個結束語,看似是最後已經要結束了,不需要再學了,但實際上,這也是最終給我們歸納一個竅訣,給我們的聞、思、修很重要的一些交待。所以,我們應當以殷重心把它學完。學完之後,再去回觀前面的內容,一步一步的關鍵點,你都應當知道了,了了然然的。

  以上認定所破是第一個關鍵;

  學習中觀的關鍵之處在哪裏呢?假如有人問你學習中觀的時候,最關鍵的是什麼呢?我們就給他講這當中有幾個關鍵之處。

  第一個關鍵,就是要“認定所破”。前面,在認定所破的時候用了相當的篇幅去介紹,這些所破是什麼,是人我?是法我?是顯現?最後確定在顯現。對于第一步“認定所破”,我們不要覺得這是很小的事情,這是很大的事情、很重要的事情。這一步關鍵有了,後一步才有基礎,沒有這一步的話,後面就都是空設的、都是虛設的。所以,首先我們要去認定什麼是所破法,我們要打破的是什麼,我們要放下的是什麼,我們要去認識的是什麼。就是要把這個所破法認定清楚,把它確定下來。

  掌握能破——共同四大因、不共四大應成因是第二個關鍵,每一種推理應熟練精通,特別要分清自續因和應成因在運用及結果上的差別;

  第二個關鍵點,就是能破的理論。有共同的四大理論,不共同的四大應成的理論。這些理論——每一個推理,都不是只要學了就可以了,而是要把它熟熟悉悉地、精通無礙地在內心當中能夠把這些理玩得熟熟、透透的,就像你自己的理論一樣,是最熟、最精通的,好像你就是這方面的專家一樣。就是要達到這樣的一種程度。熟悉的東西才能有用,精通的東西才有分量,這樣我們才能夠用得起這樣的理論,這些理才對我們有意義。

  特別是在運用的過程當中,我們要分清楚,自續派的理論和應成派的理論,在運用的方式上面,還有産生的結果上面有什麼差別,所以,前面都會涉及到自續派和應成派。這樣子,讓我們在精通這一切能破的理論的時候,能夠抉擇了義的觀點,能夠抉擇了義的中觀,能夠辨別什麼是了義的,什麼是不了義的,而依止了義,不依止不了義。這就是我們需要有智慧的地方。以上是中間運用能破的過程。

  隨後,運用正理遮破戲論引生空性定解,是第叁個關鍵。

  隨後,我們用能破打破所破,用正確的道理去遮破戲論分別以後,要在內心當中引生空性的定解。這種空性的定解,也就是遠離懷疑、邪的顛倒了知、不了知,最後生起定解。就像《淨水如意寶》當中所說的,能夠在內心當中,清淨地受持這種如同真實狀態、遠離一切戲論的中觀的定解。清淨的內心,要有這種呈現。這是第叁個關鍵。第叁個關鍵要達到什麼呢?引生空性定解。最終要生起定解,必須要對空性生起定解。如果沒有定解的話,你的修行是走不上去的,要修行的話,就是要有第叁步,引生空性的定解。這是第叁個關鍵。

  顯教中觀宗引生空性定解的途徑,唯一是以理觀察,也就是,運用共同和不共同的正理,多方面觀察,遮遣人我,法我的諸邊,持續的觀察,引生堅定的無我定解。

  這一段,也是一個竅訣的教言!這個教言當中,讓我們怎麼來學習中觀。中觀宗是顯教的宗派,它讓我們引生空性的定解,它的途徑是什麼呢?唯一就是以理觀察,用這些中觀的正理去觀察。這些正理,就是共同的四大因和不共的應成因。觀察是在哪裏觀察呢?就是要在所破上面觀察,所破是人我和法我的這些邊執戲論。所以,就是要用這些能破的正理,在所破法上面去觀察,觀察之後,要不斷不斷的持續地運用。要像滴水穿石一樣,不間斷地、持續不斷地去觀察,這樣持續地觀察,才能引起堅定的無我定解——無有人我、無有法我的這些定解,必須要持續性的觀察。如果觀察一下就說:噢,我已經知道了。這是沒有多大力量的。必須是一次觀察以後再一次的觀察,再一次的觀察就會産生再一次的力量,不斷地觀察就會不斷地産生力量,最後持續性、長期性地去觀察,就能夠起到堅固的無我的這種定解的力量。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在這期間要經過從不定到獲得決定的過程。

  定解,就是決定的知解、決定的了解。這種決定的了解是有過程的,在此期間,剛開始它是不確定的,通過持續性的觀察會越來越確定,最後會達到確信無疑。即使十方叁世諸佛在你的虛空面前對你說:“不是這樣的!”你也會從內心當中知道“這絕對不是諸佛想要說的真話”,因爲從正理上觀察的結果不是如此的。所以你從內心當中依止了理,能夠把所破全部打破以後,建立了空性的這種確定無疑的定解。這就是一個聞思者最幸福的人生了,能夠生起空性的定解是我們聞思者最幸福、最圓滿的學修,特別的殊勝。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智慧品釋》當中,以比喻這樣描述:

  這期間要經曆從不定到獲得決定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呢?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般若品易解句義釋----淨水如意寶》當中通過比喻給我們具體地來描述,我們在學這一段內容的時候也會涉及到,到時候我們會更細致的來分析。下面我們就大概地看一下,全知是怎麼來描述這個過程的呢?全知說:

  最初觀察的時候,就像黑暗當中以手摸蛇一樣,盡管沒有觸到蛇,內心仍然去不了怕蛇心態,同樣,最初觀察無我時,推求“頭不是我、手不是我……”,遍身觀察都得不到我,但是觀察還沒有到達究竟,對無我並沒有引起定解。

  也就是說,最初一步觀察的時候,我們就像在黑暗當中摸索一樣,黑暗當中我們以爲一條繩子是蛇,這是不是蛇呢

  我們在黑暗當中去觀察的時候,由于手去摸“蛇”的時候雖然並沒有碰到“蛇”,但內心就是去不了這種怕蛇的心態,這就是因爲你沒有看到真相,沒有確認這個真相。你雖然沒有摸到蛇,但是你還是怕蛇,雖然你沒有碰到蛇,沒有什麼根據能夠成立有這條蛇,但是對蛇的恐怖還是會有的,因爲你沒有真正的明見真實的定解。

  同樣的,我們用能破的理論去打破所破的人我和法我的時候,我們去觀察無我,“頭是不是我呢?啊,不可能是我。手是不是我呢?不可能是我。是我的話絕對有什麼過失……”這樣的話,你在內心當中周遍地去觀察自己的身體,每一個地方都不是我,但是由于你的觀察還沒有到達究竟,還沒有在內心裏面引起定解,所以的話你並沒有說:啊,絕對沒有我。就像前面你的手雖然沒有碰到蛇,但內心當中還是沒有生起絕對沒有蛇的這種坦然的狀態,雖然你通過遍身觀察沒有碰到這個我,但是,你還是沒有完全確信,或者內心當中接受這種絕對沒有我的定解,還沒有生起這樣的一種狀態。

  這種狀態是不是就沒有辦法呢?我們很多時候修行不成功就是停留在這一步——我們不走了,我們就停留在這一步,所以修行、聞思沒有起到一種震撼的力量,沒有起到一種特別不可思議的摧毀實執的這些修行。爲什麼呢?就是沒有後面的堅持,我們觀察一下就可以了。但是,還是有我的執著,人我的執著、法我的執著,忐忐忑忑活在人我和法我的當中,根本沒有把人我和法我的這種無我自性真正在內心當中生起,並堅固不移地坦然接受。沒有生起這種定解,這種確信無疑就還沒有從靈魂深處當中突發出來。所以就需要像我們前面所說的,持續觀察很重要,不要在這個地方停止不前,要繼續不斷地觀察,不斷地觀察就會見到好消息,見到什麼好消息呢?

  經過持久地努力,可以突破這種狀態而生起定解,就像黑暗中燃起明燈,恍然見到只有花繩,原無毒蛇,這時候執蛇的心才真正放下來了,同樣,觀察到量時,知道這個“人我”除了假立之外什麼也沒有,這時候疑惑頓消,心裏斷然決定,這是獲得了定解。

  這個好消息是這樣的,會産生一種突破,這個突破,它需要的條件就是前面交代的經過持續、持久的努力。在用能破去打破所破的時候,必須要不斷持久地去觀察,反複反複不停地觀察。有些道友說:“我學中觀以後爲什麼還放不下執著呢?還沒有一點感覺呢

  ”這就是因爲沒有…

《中觀總義 第十六課 應成派不共四大應成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