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持久努力!沒有持久努力地去觀察,雖然還沒有涉及到實修,但實際上這個持久的理論上的觀察是很重要的。理論上持久、努力地觀察,才能夠突破我們前面所說的那種沒有定解的狀態而引生定解。這就像在黑暗當中一盞明燈生起來的時候,就會明見真實狀態,恍然大悟:原來只是花繩,全然沒有毒蛇,原本就沒有出現過這個毒蛇,只是花繩盤結在一起。
所以一旦燃起了這盞明燈之後,當下就會把執著蛇的這種恐懼之心真正放下來。同樣的,我們用理論——能破的正理去打破所破,不斷地觀察到量的時候,就會知道這個人除了假立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時候親自看到沒有人我的存在、沒有法我的存在,所以內心當中明見了這種真實的狀態,這是從道理上面明見的。從道理上面明見這種真實的時候,疑惑頓時消除,心裏面斷然、徹底地決定下來,噢,決定是如此了!今天真的是完全幸福了,是這樣的一種決定。但是就像前面所說的這只是從道理上面讓我們恍然大悟,這是一種解悟還不是證悟,所以我們要不斷地通過這種解悟生起證悟。
【生起了空性定解之後安住在定解中串習,讓它一直持續不消失,這就是中觀的修行,此外也沒有別的修行。】
這一點大家就要好好地認識了。修行是什麼呢?修中觀怎麼修呢?就是生起空性之後才修,你要在內心當中對于空性的法理生起定解之後就去串習它,不斷持續地把這個法理用到心裏面去,讓它持續不消失,專注在這種空性的定解的所緣上面,這就是中觀的修行。就是一心專注在空性的定解上面,不斷地去串習、再串習,這樣就能夠生起中觀的修行。中觀就是這樣修的。所以要修中觀,首先要有定解,只要這樣不斷地、持續地串習的話,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找到中觀修行的感覺了。
【這時候,心能安住多久,就要如是安住,不讓它被其他因緣奪走。】
這個時候,你能安住這個境界多久,你就要安住它、專注的安住它,不要讓其他因緣——不管是行持善法或是什麼念頭,都不要讓這個因緣把它奪走。不要依靠一個念頭把這個所緣偏離了。這樣,專注一心的在定解上面持續不斷地去串習這種空性。
【最初安住的時間不長,生起雜念的時候,要及時提起觀察,重新引生定解,起了定解,盡量安住不散掉。】
最初我們有了定解之後,不一定能夠長時地安住,你只是安住了一會就不行了,這個時候。又會生起雜念。生起雜念不要太害怕,就是在念頭生起來以後,你讓它不要相續,及時地覺照,“不怕念起,就怕覺遲”。這個時候,及時提起正念,進行再一輪的觀察,通過觀察能夠引生定解。引生了定解以後,又要盡量的安住在這個定解上面,不要散亂,不要離開這個所緣,就在這個定解上面,一直相續在安住。
【像這樣,觀察和安住交替進行,串習到純熟時,就可以達到不須觀察而任運安住的階段。】
通過這種方式,即前面觀察,中間安住;安住不了時,又觀察,然後又安住——這樣交替進行,不斷地串習,就會達到一種純熟的程度。純熟的程度不斷的上升,就可以不需要前面的觀察了,就直接安住,這樣的一種任運自在的狀態,就是純粹可以安住這個定解,長時可以安住這個定解。這就是最終我們可以形成的一種很圓滿的狀態。
【從對治的功能來看,越安住定解,越能減輕執著;越減弱執著,就越減薄貪嗔,由此身心不會造惡業。所以,以相似空性之道,能明顯地製伏煩惱,深入下去,有望現證空性,遣除道所斷。】
從對治上的這種功能和作用上面,空性對治的力量是最大的。我們有煩惱的時候,假如有空性的修行,這個力量就是最大的。我們沒有減少煩惱,就是因爲我們沒有起用空性的修行。而要起用空性的修行,就像前面說的,要安住定解。所以,越是安住定解,越是能夠減薄我們的執著。所有的痛苦都是由執著所産生的,你能夠減少執著的話,你的痛苦就能夠解除。尤其是執著一減少的時候,當下貪著沒有了、嗔恨沒有了,這樣就會遠離貪嗔,不斷地減薄了、淡薄了貪嗔以後,與世無爭,以顯現來與空性交融。這樣的話,身心都是在空性當中,而無有貪嗔,這樣身心就都會寂靜安處,而不會造作惡業。
所以,我們用這種相似的空性之道(也就是它不是真實空性,只是我們現在凡夫位的一種空性定解,它只是第六意識分別心的一種對境),去對治我們的心的時候,它有一種很明顯、很明顯的製伏的力量——製伏煩惱的力量。這種製伏煩惱的力量不斷、不斷地深入下去以後,持久功深,就會引生現證空性。前面是相似的空性,後面有望現證空性,這個空性就是真實空性。一旦證悟真實空性,就入到聖者的位次當中去,不斷地遣除修道的所斷,把道所破一個一個地攻破。所以,就是前面用定解引生了我們的這個定解以後,去專注它、去串習以後,這一個凡夫位的修行,雖然還沒有現證空性、還沒有成聖者,但已經能夠製伏我們很多的煩惱了。在我們的煩惱不斷地減薄、相似空性的修道不斷地深入的時候,最後會現證空性的。
就像古人說的,我們“學道自然”。每一天,你總是管這個人、那個人的是非,管這個人、那個人錯了,總是用心地觀察別人的是非與過錯,其實是浪費了很多時間。你要把這些時間,全部用來用能破的理論去打破所破,不管別人的是非,只管自己的空性,用勝義理論去打破一個一個的所破。那麼,這樣是無所不辦的。例如,我們高興的時候,用勝義理論去分析;嗔恨的時候,用勝義理論去分析;安靜的時候,也用勝義理論去觀察;在熱鬧的場合,也用勝義理論去觀察……時時處處都是我們觀察的地方、都是我們觀察的時候,這樣不斷地去檢點這一切顯現法,而不是去檢點別人的是是非非,不去搞這些輪回、這些熱鬧的話,那麼我們學起來就很容易了。就這樣,每天去用、每天去用,時間越長,功夫越深。就像射箭一樣,剛開始怎麼都射不中,但是,練習了很長時間以後,你自然就能夠一射就中紅心。這就是我們修行需要去串習的地方。我們不要把時間全部浪費在世間法上面,去搞一些是非、觀察人我等等,就只是用勝義理論去觀察這些顯現。那麼,我們最後就能夠把定解生起來,去安住在這個定解上面,不斷串習這個定解,最後,我們就會現證空性了。這是多美好的一生啊!多美的修行啊!多美的境界啊!
學習了《中觀總義》以後,但願我們能夠用這一段內容來觀照整個修行。在日常當中,其實這部《中觀總義》可以作爲中觀的實修竅訣,我們就要不斷用這些理論,按照這個結束語的交待,去一步一步地完成。其實這個結束語,可以說,就是給我們整個學修的一個指南。這個指南,我們只要去落實了,這一輩子絕對會有好消息的。
下面說“總之,如《定解寶燈論》所說”,其實上面這一段話,都是《定解寶燈論》當中所開示的法理,只不過在這個地方歸納性的給我們介紹這個法理。下面我們看《定解寶燈論》的原文。
【總之,如《定解寶燈論》所說:乃至未生定解前,方便觀察引定解,已生定解于彼中,不離定解而修行。】
就是乃至我們每個學中觀的道友還沒有生起空性定解的時候,都要通過種種的方便方法去觀察,用能破正理來觀察所破之法。將所破的人我和法我,通過能破的共同四大因和不共四大應成因,去不斷觀察、反複觀察、長期觀察、持久觀察。那麼,以這些觀察就能引生定解。一旦定解生起來之後,我們就要在這個定解當中安住,而在這當中安住的時候,不要遠離這個定解的所緣。“置心一處,無事不辦”,把我們的心調製在這個定解的所緣上面,讓我們的修行得以成辦,就是這樣不斷地專注修行。
【定解猶如明亮燈,能滅顛倒分別念,于此應當恒勤修,若離複依觀察引。】
定解就像一盞明燈一樣,一旦照亮起來的時候,就能夠把我們如同迷暗的顛倒的分別念,全部照破無余,把每一個分別念都照得智慧充滿。所以,我們看到定解的功德力量以後,就應當恒常精勤地去修行這個定解,專注在這個定解上面,成辦這個定解。如果一旦遠離了這個定解的時候,就要依靠觀察的方便方法把它又引生出來,引生一次,就燃亮一次生命智慧之燈,這盞明燈,能夠照破我們的一個個的顛倒的分別念。
【故修大乘見解時,最初觀察極重要,
若未以妙觀察引,豈能生起妙定解?
若未生起妙定解,豈能滅盡劣增益?
若未滅盡劣增益,豈能滅除惡業風?
若未滅除惡業風,豈能斷除惡輪回?
若未斷除惡輪回,豈能滅盡惡痛苦?】
所以說,從整個大乘的修道來看,最初的見解是很關鍵的。那麼,這個見解是怎麼形成的呢?就要通過最初的觀察來産生。這個大乘之道,我們從最終來看最初、上上來看下下,上上的重要性都在下下的關鍵上面,上上能夠成辦、後後能成辦,都是由于下下的、前前的關鍵上面能夠完成。那最前面的是什麼呢?最前面的,就是觀察。它太重要了!如果沒有它,其他的一切都沒辦法成辦。爲什麼呢?下面就會有一連串的反應。
第一步,如果沒有通過微妙的、善妙的觀察,如實地去引生定解的話,我們是沒辦法生起殊妙的定解的。這裏的“妙定解”…
《中觀總義 第十六課 應成派不共四大應成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