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十六课 应成派不共四大应成因▪P11

  ..续本文上一页持久努力!没有持久努力地去观察,虽然还没有涉及到实修,但实际上这个持久的理论上的观察是很重要的。理论上持久、努力地观察,才能够突破我们前面所说的那种没有定解的状态而引生定解。这就像在黑暗当中一盏明灯生起来的时候,就会明见真实状态,恍然大悟:原来只是花绳,全然没有毒蛇,原本就没有出现过这个毒蛇,只是花绳盘结在一起。

  所以一旦燃起了这盏明灯之后,当下就会把执著蛇的这种恐惧之心真正放下来。同样的,我们用理论——能破的正理去打破所破,不断地观察到量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个人除了假立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亲自看到没有人我的存在、没有法我的存在,所以内心当中明见了这种真实的状态,这是从道理上面明见的。从道理上面明见这种真实的时候,疑惑顿时消除,心里面断然、彻底地决定下来,噢,决定是如此了!今天真的是完全幸福了,是这样的一种决定。但是就像前面所说的这只是从道理上面让我们恍然大悟,这是一种解悟还不是证悟,所以我们要不断地通过这种解悟生起证悟。

  【生起了空性定解之后安住在定解中串习,让它一直持续不消失,这就是中观的修行,此外也没有别的修行。】

  这一点大家就要好好地认识了。修行是什么呢?修中观怎么修呢?就是生起空性之后才修,你要在内心当中对于空性的法理生起定解之后就去串习它,不断持续地把这个法理用到心里面去,让它持续不消失,专注在这种空性的定解的所缘上面,这就是中观的修行。就是一心专注在空性的定解上面,不断地去串习、再串习,这样就能够生起中观的修行。中观就是这样修的。所以要修中观,首先要有定解,只要这样不断地、持续地串习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找到中观修行的感觉了。

  【这时候,心能安住多久,就要如是安住,不让它被其他因缘夺走。】

  这个时候,你能安住这个境界多久,你就要安住它、专注的安住它,不要让其他因缘——不管是行持善法或是什么念头,都不要让这个因缘把它夺走。不要依靠一个念头把这个所缘偏离了。这样,专注一心的在定解上面持续不断地去串习这种空性。

  【最初安住的时间不长,生起杂念的时候,要及时提起观察,重新引生定解,起了定解,尽量安住不散掉。】

  最初我们有了定解之后,不一定能够长时地安住,你只是安住了一会就不行了,这个时候。又会生起杂念。生起杂念不要太害怕,就是在念头生起来以后,你让它不要相续,及时地觉照,“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这个时候,及时提起正念,进行再一轮的观察,通过观察能够引生定解。引生了定解以后,又要尽量的安住在这个定解上面,不要散乱,不要离开这个所缘,就在这个定解上面,一直相续在安住。

  【像这样,观察和安住交替进行,串习到纯熟时,就可以达到不须观察而任运安住的阶段。】

  通过这种方式,即前面观察,中间安住;安住不了时,又观察,然后又安住——这样交替进行,不断地串习,就会达到一种纯熟的程度。纯熟的程度不断的上升,就可以不需要前面的观察了,就直接安住,这样的一种任运自在的状态,就是纯粹可以安住这个定解,长时可以安住这个定解。这就是最终我们可以形成的一种很圆满的状态。

  【从对治的功能来看,越安住定解,越能减轻执著;越减弱执著,就越减薄贪嗔,由此身心不会造恶业。所以,以相似空性之道,能明显地制伏烦恼,深入下去,有望现证空性,遣除道所断。】

  从对治上的这种功能和作用上面,空性对治的力量是最大的。我们有烦恼的时候,假如有空性的修行,这个力量就是最大的。我们没有减少烦恼,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起用空性的修行。而要起用空性的修行,就像前面说的,要安住定解。所以,越是安住定解,越是能够减薄我们的执著。所有的痛苦都是由执著所产生的,你能够减少执著的话,你的痛苦就能够解除。尤其是执著一减少的时候,当下贪著没有了、嗔恨没有了,这样就会远离贪嗔,不断地减薄了、淡薄了贪嗔以后,与世无争,以显现来与空性交融。这样的话,身心都是在空性当中,而无有贪嗔,这样身心就都会寂静安处,而不会造作恶业。

  所以,我们用这种相似的空性之道(也就是它不是真实空性,只是我们现在凡夫位的一种空性定解,它只是第六意识分别心的一种对境),去对治我们的心的时候,它有一种很明显、很明显的制伏的力量——制伏烦恼的力量。这种制伏烦恼的力量不断、不断地深入下去以后,持久功深,就会引生现证空性。前面是相似的空性,后面有望现证空性,这个空性就是真实空性。一旦证悟真实空性,就入到圣者的位次当中去,不断地遣除修道的所断,把道所破一个一个地攻破。所以,就是前面用定解引生了我们的这个定解以后,去专注它、去串习以后,这一个凡夫位的修行,虽然还没有现证空性、还没有成圣者,但已经能够制伏我们很多的烦恼了。在我们的烦恼不断地减薄、相似空性的修道不断地深入的时候,最后会现证空性的。

  就像古人说的,我们“学道自然”。每一天,你总是管这个人、那个人的是非,管这个人、那个人错了,总是用心地观察别人的是非与过错,其实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你要把这些时间,全部用来用能破的理论去打破所破,不管别人的是非,只管自己的空性,用胜义理论去打破一个一个的所破。那么,这样是无所不办的。例如,我们高兴的时候,用胜义理论去分析;嗔恨的时候,用胜义理论去分析;安静的时候,也用胜义理论去观察;在热闹的场合,也用胜义理论去观察……时时处处都是我们观察的地方、都是我们观察的时候,这样不断地去检点这一切显现法,而不是去检点别人的是是非非,不去搞这些轮回、这些热闹的话,那么我们学起来就很容易了。就这样,每天去用、每天去用,时间越长,功夫越深。就像射箭一样,刚开始怎么都射不中,但是,练习了很长时间以后,你自然就能够一射就中红心。这就是我们修行需要去串习的地方。我们不要把时间全部浪费在世间法上面,去搞一些是非、观察人我等等,就只是用胜义理论去观察这些显现。那么,我们最后就能够把定解生起来,去安住在这个定解上面,不断串习这个定解,最后,我们就会现证空性了。这是多美好的一生啊!多美的修行啊!多美的境界啊!

  学习了《中观总义》以后,但愿我们能够用这一段内容来观照整个修行。在日常当中,其实这部《中观总义》可以作为中观的实修窍诀,我们就要不断用这些理论,按照这个结束语的交待,去一步一步地完成。其实这个结束语,可以说,就是给我们整个学修的一个指南。这个指南,我们只要去落实了,这一辈子绝对会有好消息的。

  下面说“总之,如《定解宝灯论》所说”,其实上面这一段话,都是《定解宝灯论》当中所开示的法理,只不过在这个地方归纳性的给我们介绍这个法理。下面我们看《定解宝灯论》的原文。

  【总之,如《定解宝灯论》所说:乃至未生定解前,方便观察引定解,已生定解于彼中,不离定解而修行。】

  就是乃至我们每个学中观的道友还没有生起空性定解的时候,都要通过种种的方便方法去观察,用能破正理来观察所破之法。将所破的人我和法我,通过能破的共同四大因和不共四大应成因,去不断观察、反复观察、长期观察、持久观察。那么,以这些观察就能引生定解。一旦定解生起来之后,我们就要在这个定解当中安住,而在这当中安住的时候,不要远离这个定解的所缘。心一处,无事不办”,把我们的心调制在这个定解的所缘上面,让我们的修行得以成办,就是这样不断地专注修行。

  【定解犹如明亮灯,能灭颠倒分别念,于此应当恒勤修,若离复依观察引。】

  定解就像一盏明灯一样,一旦照亮起来的时候,就能够把我们如同迷暗的颠倒的分别念,全部照破无余,把每一个分别念都照得智慧充满。所以,我们看到定解的功德力量以后,就应当恒常精勤地去修行这个定解,专注在这个定解上面,成办这个定解。如果一旦远离了这个定解的时候,就要依靠观察的方便方法把它又引生出来,引生一次,就燃亮一次生命智慧之灯,这盏明灯,能够照破我们的一个个的颠倒的分别念。

  

【故修大乘见解时,最初观察极重要,

  

若未以妙观察引,岂能生起妙定解?

  

若未生起妙定解,岂能灭尽劣增益?

  

若未灭尽劣增益,岂能灭除恶业风?

  

若未灭除恶业风,岂能断除恶轮回?

  

若未断除恶轮回,岂能灭尽恶痛苦?】

  所以说,从整个大乘的修道来看,最初的见解是很关键的。那么,这个见解是怎么形成的呢?就要通过最初的观察来产生。这个大乘之道,我们从最终来看最初、上上来看下下,上上的重要性都在下下的关键上面,上上能够成办、后后能成办,都是由于下下的、前前的关键上面能够完成。那最前面的是什么呢?最前面的,就是观察。它太重要了!如果没有它,其他的一切都没办法成办。为什么呢?下面就会有一连串的反应。

  第一步,如果没有通过微妙的、善妙的观察,如实地去引生定解的话,我们是没办法生起殊妙的定解的。这里的“妙定解”

《中观总义 第十六课 应成派不共四大应成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