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十六課 應成派不共四大應成因▪P5

  ..續本文上一頁性;而自續派最初只是在抉擇單空,在最終的時候才承許單空也不了義,要遠離四邊戲論、把四邊戲論都打破,而給我們建立一個階梯,接引到大空性上面去。所以,自續派在最終也沒有一個破、沒有一個立、沒有任何可承認的,它和應成派是一致無別的。這一點從自續派論師的論著裏面,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所以,這是站在從究竟上面來說的。

  那麼,譬如,清辨論師在《掌珍論》第叁品自釋中說:“暫時承許單空爲相似勝義,究竟則無任何承認,並且安立無分別自證的見解爲遠離一切承認。”

  我們前面說,自續派的論師都是用這種有承認的方式,去抉擇相似勝義,這是一個宗派的一種特色的抉擇,也就是說他偏重在這上面,經常會看到他有承認。但是,最終他會拔高,會打破這個有承認的,也就是從究竟而言,也要無有任何承認。清辨論師在《掌珍論》自釋第叁品裏,就講到過了這一點,而且說,安立無分別智慧的無分別自證的見解,必須隨順于入定根本慧定而遠離一切承認,所以最終也不能夠有一法的承認。

  又在《歸攝中觀精華論》中說:“于假相勝義,真實勝義中,後者非意境,無任何分別。”

  清辨論師在介紹這兩種勝義——假相勝義和真實勝義的時候,講到,“後者”的真實勝義,他並非是心的境界。這個地方,就和《入行論·般若品》當中講的一模一樣,最終的話,所有心的境界都是世俗,要想真正地介紹真實勝義,就要遠離一切分別,把一切心遠離。就像《圓覺經》當中所說的,“虛妄浮心,多生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只要是有這個心,這個心就會去生種種的分別、攀緣執著,不能夠成就這種圓滿真實的覺性。圓照清淨覺相的佛的境界,就沒辦法通過這種虛妄分別心來成就。所以,有分別,就是入到虛妄分別裏面去、入到虛妄境界裏面去,就不是真實勝義。這是清辨論師的論典當中講到的。

  又于《般若燈論》等中,引般若經論說:“勝義谛遠離一切言思之境,寂滅一切戲論,乃爲諸法之勝義本性。”

  這裏引申《般若經》來說:勝義谛,是遠離一切語言的,所以“言語道斷”;遠離一切思維,所以“心行處滅”——也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境界。他要寂滅一切戲論,爲什麼呢?因爲,假如你有一法可得,就會“一落言诠,即無實義”,就會入到這種言語或心行的這種境界當中去。所以,就像禅師說的,“說似一物即不中”,必須要寂滅一切戲論,這才是諸法勝義的本性。“無心此體無心道,體道無心道亦休”。對于所有的這些分別戲論,都要遠離,遠離了心的境界,才能夠讓我們看到勝義實相。噢!原來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沒辦法用語言去描述它,沒辦法用心去思維它,這才是真正的勝義。

  又于《中觀寶燈論》中說:“究竟的修法超離一切尋思,不住任何邊,分別心在任何法的本性中亦不生,應安住在何者亦不成立的本性中。”

  這裏講得非常殊勝。講到究竟的修法的時候,就說必須要超離一切尋思分別,不要安住在任何的邊執戲論裏面,分別心在任何法的本性當中,都沒辦法出生啊!因爲任何法的本性,都沒有建立是有還是無?是亦有亦無?還是非有非無?都沒有建立這一切,沒有一個一法的正面承認。所以,分別心就沒有能力起現了。你只要給分別心一個攀緣執著的對境,它就能夠生出來,就能夠顯現。但是,假如不給分別心一個攀緣的東西,它就沒辦法出生。所以,我們要把分別心寂滅,就必須把它的所緣對境寂滅。這樣,你就是要安住在“什麼都不成立——說似一物即不中”的這樣的一個本性當中去。

  所以,要打破任何的承認,假如還有一個承認,分別心就會像抓住救命繩一樣死死不放。你說這東西“有”,他就說這東西是“實有”;你說這東西是“無”,他就覺得這東西是“斷無”。反正你只要說一個側面,他就又去偏袒地去執著它。一執著的話,就放不下了。所以,要放下分別,必須放下這些分別心的對境。而這些對境,只要你一承認,分別心又開始去抓它、去執著它了。所以,要在一切時不起妄念,一切時了了安住在這種無分別智慧當中的話,就要打破一切尋思分別的對境,把所有的承認都放下。

  智藏論師在《中觀二谛論自釋》中說:“遮遣一切生、住、滅,抉擇爲無生、無住、無滅,其後指示:究竟的勝義空性中,並無任何可作破立之法,乃爲“真實明無遮”。”

  這一點,其實我們前面已經涉及到過。作爲自續派的智藏論師,他在《中觀二谛論自釋》當中也講到了兩種觀點:首先,遮除生、住、滅。然後,把生遮除以後,抉擇爲無生;把住遮除以後,抉擇爲無住;把滅遮除以後,抉擇爲無滅。這裏面有破、有立、有遮、有抉擇。

  那麼,在他究竟的觀點來說,是不是這樣呢?在自釋的後面,他又指示:“但是,從究竟的勝義空性當中來說,就不是這樣了。並沒有任何所破的法,沒有任何所立的法。”這就像《維摩吉經》當中所說的“不于法縛,不求法脫”,也就是不會于法同時安住而受它的束縛,也不尋求于法相而解脫出來,因爲一切萬法是無縛無脫的。所以,這樣的一種實相當中,就是一種自然的狀態。所以,根本就沒有破、沒有立的。就像一些開示所說:“種種取舍,皆是輪回!”只要你去取、舍,就都是分別、都是輪回。所以,智藏論師就在《中觀二谛論自釋》中說,“乃爲真實明無遮”。也就是說,真正從真實勝義谛來看的話,就是給我們顯明,根本沒有一法可遮的,沒有遮、沒有立。但是,前面講到有遮、有立,那是一種不究竟、不了義的觀點,最後連它也要超越的。

  靜命論師在《中觀莊嚴論》中雲:“真實中彼離,一切戲論聚,……,若依分別念,成俗非真實。”

  靜命論師也是自續派的代表論師,他在《中觀莊嚴論》當中講到,真實中必須遠離一切戲論聚。“聚”,就是聚合,即有很多的戲論,廣開有八萬四千戲論,歸攝而言就是四邊戲論。這些戲論聚都必須要遠離,才能夠顯發真實。假如依靠分別念,就又落入到戲論裏去了,成爲世俗的境界,而非真實的境界。就像《圓覺經》中所說:“用此思維,辨于佛境,猶如空花,複結空果,輾轉妄想,無有是處。”如果你用分別念去思維、辨別佛陀的境界,實際上,這就像用空花想結空果一樣的。虛空花本來就沒有,怎麼會出生虛空的果呢?所以,我們想用妄想,去産生對于佛果的了知,而本身妄想已經錯了,辨別的這個佛果的境界也是錯的,這兩個的境界都是虛妄境界,虛妄的境界就只能是世俗、不是真實,所以不能起分別、起戲論。

  又于該論中雲:“生等無有故,無生等亦無。”

  生等本來就沒有,那麼,你又建立什麼無生呢?從來就沒有生,你就沒辦法建立無生,因爲生和無生是觀待而立的。

  在其《二谛論難題釋》中也有同等意義的論述。

  其弟子蓮花戒論師在《中觀莊嚴頌難題釋》中說:“暫時可以建立一個屬于無邊的單空,其單空在勝義谛本性中並不存在,因勝義谛遠離四邊八戲之故。”

  靜命論師的隨學弟子蓮花戒論師(就是曾經和大乘和尚辯論的論師)講到,我們暫時可以建立屬于無邊的單空。而這個單空還是落入到“邊”上去了,分別念或者戲論聚就是在四邊上,單空落在“無邊”,所以,它還是屬于戲論。要想真實遠離戲論,必須要遠離單空。所以,單空在勝義本性當中並不存在,必須要遠離,因爲,它是四邊戲論當中的無邊。所以,要符合于遠離四邊八戲,就必須遠離這種單空。所以,對于《中觀莊嚴頌》當中廣泛抉擇的單空,最終還是要超越的。

  這樣一來,好像兩派就沒有任何差別了。那我們又辯什麼、吵什麼、鬧什麼呢?應該和諧了!是不是這樣呢?實際上,並非那麼簡單,我們學法的時候,不要以爲這些論師還不如我們聰明,他們還不知道這些差別點、不知道這些關節處,還覺得:“你看曆史上産生這麼多诤論、這麼多的辯論,有什麼意義呢?不就是一句話就解決了,大家其實都一樣。這樣,大家平平安安,做和事佬多好啊?天下無事。”實際上沒那麼簡單。

  全知麥彭仁波切《中觀莊嚴論釋》中說:“這只不過是抉擇勝義的一種方式,總的來說,諸位祖師入定後得的意趣是一致的。”

  這裏講到,雖然自續派和應成派抉擇勝義的方式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二派祖師的意趣都是一致的——入定的意趣是一致的,後得的意趣也是一致的。也就是,完全站在入定上看,都是入定的一致的意趣;完全站在後得的意趣來看,也都是一樣的說法。所以,不管是入定還是出定,只要確定所站的立場,二派論師的密意都是一致的。

  又說:“此二宗派(自續、應成)究竟意趣無二無別、平等一味。如果有人想:這樣一來,應成派就毫無意義了。並不會成爲如此。因爲,應成派依理廣泛全面地建立了遠離一切承認的空性。由此可知,著重講解具有承認的相似勝義是自續派的法相,側重闡述遠…

《中觀總義 第十六課 應成派不共四大應成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