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更進一步的了解。首先我們通過破自生的他稱叁相,來了解一下這個理論。下面再闡述一下:
第一相,宗法,是成立的。宗法怎麼成立呢?已有的內外諸法,有些法,就是已有的。所以,因在有法上面是成立的。然後,因在立宗上也存在,也就是說,已有的,就不叫做生,所以叫不生。已有的,也叫做自生。所以,“不自生”是在“已有”上面可以出現的。所以,第一相宗法成立。
第二相,同品周遍。“若是已有之法,則周遍是無生,如同明顯之瓶。”因爲明顯的瓶子已經存在了,已經有了的法,就不會再有一個出生。已經有了,怎麼會有出生呢?所以,不叫做生。存在,就是已經存在了,所以,沒有一個生。這就是同品周遍。
第叁相,異品周遍。“若不是無生,則周遍不是已經有,如同苗芽。”苗芽最初是不存在的,首先是種子存在,後來,才從種子那裏出現最初沒有的苗芽。所以,假如是出生的話,決定是最初沒有的。這樣從反面來說,取反證。
所以,從正、反兩方面來看這個結論,是很有道理的。這就是真實的叁相具足的一個道理。
【2、遮破他生:】
【敵:稻芽和稻種是他性,稻芽從稻種産生。】
這個例子前面已經看過了。那麼,應成派怎麼來破呢?就是把他的兩個矛盾、兩個點彙集起來,哪兩個點呢?應成派說:
【應:“芽、種他性”和“芽從種生”相違。】
“芽、種他性”是一個點,“芽從種生”是另外一個點,這兩個點彙集在一起會出現相違。爲什麼呢?因爲:
【按你宗的觀點,應成:稻芽不是從稻種生,因和果是他性之故。(彙集相違應成因。)】
就是因爲,沒辦法出生。因爲它們兩個是他體的,他體的兩個法是沒有關系的,怎麼會出生呢?兩個法毫無關系,又想建立關系,這不是太過份了嗎?這是不可能的!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法。所以,應成派就用彙集相違之應成因,來給他彙集,二個點一彙集,得出結論:他性,就無法出生。你說他性能生,這是相違的。
【敵:不定!“是他性”不一定不生。也就是,稻芽和稻種雖然是他性,但可以從稻種産生稻芽。】
故宗說,雖然這兩個法是他體的法,但還是能生。“是他性”不一定不能生。有些他性的法能生,有些他性的法不能生。比如,稻種和稻芽雖然是他性的,但還是能從稻種生稻芽。
下面應成派就說,沒有不定的,決定是確定的。
【應:如果稻芽能從他性的稻種産生,應成黑暗能從火焰生,同樣是他性故。(根據相同應成因。)】
以相同的根據——如果他性能出生的話,那麼,黑暗和火焰是他性故,所以黑暗能從火焰當中出生,或者火焰能從黑暗當中出生。就是以相同的一個根據,産生相同的一個結論。也就是說,是他性,又能生。
【敵:不成!他性有一般和特殊的差別,火焰和黑暗是一般的他性,火焰中沒有能生黑暗的能力,而稻種和稻芽是特殊的他性,稻種具有能生稻芽的力量。】
敵宗說,雖然是他性,但有一般和特殊的差別。你所說的,只是一般的他性之法,火焰和黑暗,只是一般的他性法。而其它的像稻種生稻芽的這種他性法,是特殊的他性法。這種特殊的他性法,就有從稻種生稻芽的力量。所以,他宗就會覺得,稻種和稻芽是一種特殊的他性,它有這種能生的能力。
【因此,稻種能生稻芽,火焰不生黑暗。】
因此,敵宗說,火焰和黑暗沒有能生、所生的能力,因爲這種沒有特殊關系的他體的法,無法産生這種生。而有特殊關系的、就像稻種和稻芽的這兩個法,就有這種生。
應成派就說,你說一句話,肯定要講一個道理,如果你說話不講道理的話,我是不會承認的。所以下面應成派繼續發問:
【應:你怎麼知道這兩者不相同呢?】
【敵:現量見故。即:現見稻種生稻芽,不見火焰生黑暗。】
敵宗說:這是我們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就是稻種生稻芽。雖然是他性,但是又能夠出生。而我們從來都沒有看到過火焰能出生黑暗。哪裏有這種顯現出現過呢?從來沒有誰看到過。所以,他以現量見來作爲根據。然後,應成派就緊緊抓住他的這個現量見,問他這個現量是什麼現量。
【應:你的能立“現量見”和所立“他生”同樣不成立,因爲這只是根識現量而已,現在是抉擇勝義谛時,你的眼根、眼識和所見的色法到底在何處呢?】
你看,應成派特別厲害!你說一句話,一落到一個地方,他就馬上把這個地方給你抓住。前面敵宗說,我們親自看到了。他就說,噢,你以爲你親自看到了,就說得起話來了?好像腰板挺得很直的樣子?沒辦法!爲什麼呢?現量見是能立,但其實和所立的他生一樣,都不成立。因爲,我們現在是在抉擇勝義谛,而你的這些現量都是根識的現量。根識的這些現量,在勝義理的觀察之下,承不承認呢?你的眼根、眼識所見的色法,到底在勝義當中有沒有呢?在哪裏呢?爲什麼會問這句話呢?下面就說:
【以勝義理論觀察均不成立,一經分解,色法、眼根、外境都不成立,眼識又從何而生呢?因此,你的能立“現量見”只是名言中成立,勝義中全無成立。(能立等同所立不成之應成因。)】
就像我們在名言當中說“緣起生”,稻種爲因産生稻芽,這種緣起的現量,在名言世俗當中是成立的。我們也贊同“稻種能生稻芽“。但是,在勝義當中我們是不承認的。爲什麼呢?因爲這個親自見,你是以什麼來親自見呢?你是以根、境、識聚合以後,才形成的這個了解。所以,這種現量見,我們用勝義理論去觀察的時候,經過分析,色法沒有辦法存在。就像用離一多因,一找色法找不到;用離一多因一找眼根,也找不到;用離一多因找外境,一個都找不到。我們在前面共同五大因當中,都看到了。所以,你這個眼識怎麼能夠出生呢?沒辦法出生的!眼識根本沒辦法形成。連眼識都沒有,你怎麼能夠看得到呢?這個現量見,用勝義理論去觀察的時候,勝義理論當中是找不到它的。所以,現量見不能在勝義當中作爲根據。這就是能立等同所立不成之應成因。
你看,應成派多厲害呀!對方說,我親自見到的。他就說,你能親自見到嗎?你沒辦法親自見到的!你用什麼見到了什麼呢?什麼都沒有!所以,沒有什麼能見到什麼。你的這個親自見、現量見的根據,和你所說的他生的這個所立,都是一樣的,只是結論,但沒有根據。
【應:內外諸法非他生,因果他性故。(他稱叁相之應成因。)】
這是下一個結論,用的是一個真實、有理的結論。
【以下分析自續派和應成派遮破諸邊的方式的差別。】
【問:應成派著重抉擇真實勝義時,是以一個應成因同時遮一切邊,還是對自生、他生、有、無諸邊,依次而遮破?】
對方就問:“遮破四邊的時候,是頓時一下子破呢,還是一邊一邊地破?”就像破四生的時候,首先是破自生,再破他生、共生、無因生呢,還是同時頓破四生?或者說,破有、破無、破亦有亦無、破非有非無,是一邊一邊地破,還是一下子全都破了?爲什麼會這樣子問呢?下面說:
【如果是頓遮諸邊,則和《入中論》、《智慧品》中依次遮破諸邊相違;】
這裏所說的“頓遮諸邊”,是密宗的修法。顯宗以理抉擇、用勝義理論抉擇的時候,都是一邊一邊地破的,沒有頓破四邊的。所以,如果你說,顯宗的應成派用勝義理論抉擇的時候,居然是頓破四邊,那就和《入中論》、《智慧品》中所說的遮破次第明顯相違了。他們都是一邊一邊地來破,讓我們修的時候也是一邊一邊地來遮的。
【如果是次第遮遣,又與自續派沒有差別。】
假如你說,不是頓時破而是次第破,那自續派也是次第破,那你和自續派就沒什麼差別了。
【答:應成派著重抉擇真實勝義時,並非以一個應成因同時遮破一切邊,而是對于須要遮破的諸邊依次遮破,】
這一點就免除了與《入中論》、《智慧品》相違的地方,是和這當中所講的是一樣的。這裏說,應成派就是依次第來破,不是頓時破的,不是同時破一切邊的,而是對需要遮破的諸邊依次遮破,也就是依次、一邊一邊地破。雖然如此,但並非和自續派是一樣的。所以後面就說:
【盡管是漸次遮破,但和自續派的漸次遮破根本不同,因爲自續派著重抉擇相似勝義,不論破多少,實際都是破後有安立的。】
關鍵是破後是否有安立,在這一點兩派不一樣。這一點一旦確定了,就能確定是自續派還是應成派。
【比如,破自生…
《中觀總義 第十六課 應成派不共四大應成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