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十叁課 大緣起因▪P7

  ..續本文上一頁媚,青山見我亦如是。也就說,我看到這個青山是非常妩媚的,那麼這個青山見到我的時候也應當是非常漂亮的,我見青山這麼好的,青山見我也應該是非常好!這就是心境交融的時候,覺得萬物都是非常好,非常美妙的。所以就是完全由內心而顯現的一切,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不決定,就是看我們是什麼樣的心。

  一切苦、樂都是觀待自心假立的,心不執著,如木石一樣毫無感受。

  假設我們心一點執著都沒有,那麼沒苦沒樂,假設說我們心非常執著,一會苦了,一會樂了,這都是我們非常執著。

  譬如,夢中執著夢境,就會顯現利益和損害;認識夢境不執著,夢現也無利無害。

  比如我們在夢境當中,非常執著的時候,突然一會兒得到錢了,高興得要死;一會兒夢到被野獸追趕,又害怕得不得了!這就是我們的執著産生了利益或損害。假如我們一旦認識了夢境,這個時候心如木石,就不在執著,會認爲這都是一些無聊的事情。這樣的話,夢的顯現當時對你來說就是無利無害的了。所以完全是由執著而産生利害關系的。

  我們身心上産生的利害,都只是以自己的心執著而已,觀待心才成立,沒有不依心而獨立産生的。

  所以我們的苦樂都完全依賴于我們的心,不依賴于我們的心,怎麼會産生這些利害關系呢?所以後面接著講:

  總之,善惡、親怨、高低、多少、自他,無不是由心而造。

  我們製造了善,製造了惡,這是由心造的。我們製造了親人,製造了朋友,製造了怨敵,這也是由心造的。我們製造了有高高低低的,有多多少少的,有自己和他人,這都是由我們自己心裏面所製造出來的。沒有能夠離開心而安立這一切的,完全是心做爲他的一個因緣。

  《入中論》雲:“有情世間器世間,種種差別由心立,經說衆生從業生,心若滅者業非有。”(解釋如下:)有情世界的差別,不是無因無緣,而是依緣起的差別顯現的。緣起在心上,以心的習氣不同,而假立種種的有情。器世界從風輪到天宮的紛繁萬相,也是由有情的同分習氣假立的。

  有情世間和器世間都是由因緣,他們的因緣都是特定的。不可能無因無緣,也不可能以一種其他的錯亂因緣。我們在緣起上面去觀察的時候,緣起主要是在這個心上面。以心的習氣不同,它就假立了種種有情。也依靠有情同分的習氣假立不同,而建立了從風輪乃至于天宮的紛繁萬象。這些器世間,就是由我們的同分妄見的習氣所假立的。都是由心所假立的。假如沒有心,不管是有情也好,器世間也好,完全都不會出現這一切的。完全都是觀待于因。因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心,因緣就是我們的心。

  經雲:“隨有情業力,應時起黑山,如地獄天宮,有劍林寶樹。”

  就像在《地藏經》當中說,看到這些黑山、地獄、天宮、劍林、寶樹出現的時候,這完全是隨有情的業力而顯現這一切的。沒有離開業力而有一法顯現存在的。

  因此,如何認識緣起呢?應當認識種種差別由心立,萬法依心起。

  所有差別的顯現,都是由心而安立的。萬法都是依靠心而得已起現的。我們要認識萬法的緣起,就要在內心當中認識。就要在一念心上面,去看萬法的緣起。

  一切內外緣起的安立,按究竟來說,都只是依于衆生各自心前如是顯現的這一根據,而安立此者彼者,此外再沒有其它的道理,因此叫做“以心假立”,即僅僅是以心假立,沒有另外的自性可得。

  不管是內在的有情法,還是外在的器世間的法,它們緣起的安立,究竟來說,都是依靠衆生各自心前如是顯現做爲根據,我們在自心上顯現什麼,就是以它爲緣起來安立。安立此者,安立彼者,都是依靠心前的顯現來安立的。此外,再找不到一個心外的顯現來做爲根據,做爲道理。所以,以心假立,就是以心來假立這一切,再也的不到一個另外的自性可得。就是以心做爲它的緣起,它沒有自性。

  其理由是:因爲以勝義理論觀察,不必說實有,僅僅顯現分也不可得;而未經觀察時,分別心前只有顯現分。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以勝義理論來觀察的時候,什麼顯現分都沒有。既然顯現分都沒有,爲什麼又會出現這樣的顯現呢?不就是我們心裏面,發現有顯現嗎?如果我們沒有心的話,誰去說我們有顯現或沒有顯現呢?我們用勝義理去觀察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這些。那這些顯現又人哪兒出現的呢?除了從我們心裏出現,又從哪兒出現呢?沒辦法從哪兒出現。因爲,如果它有自性存在的話,就可以通過勝義理論來觀察它是存在的。它就不需要我們心來讓它顯現。但實際觀察的時候它沒有,完全是由心出生的因緣讓它顯現的。

  對這樣無自性的同時顯現的緣起,觀待世間的顯現性而言,可說是以名言正量成立。

  對于這樣子,我們用勝義理去觀察是無自性,無自性的同時,又顯現了緣起,這就是從勝義上面去觀察無自性,同時又看到世俗當中有名言的顯現。這個顯現,是觀待世間的名言顯現的本性而言的。這個名言本性是用什麼來建立的呢?完全是用名言的正量,也就是由根識的現量來安立它的,即由眼耳鼻舌身這些根識的正量來成立它的。

  因此,自宗的觀點爲:既是以心假立,也是名言正量成立,二者根本不相違,因爲名言的究竟真實性只是這一點而已,不必要過分的耽著。

  所以,我們自宗的觀點就這樣子說,既然它是心假立的,也是由名言正量成立的,這兩者是根本不相違的。也就是說,名言正量實際上就是這個心,就是這個分別心。以分別心做爲正量來安立它。安立它的時候,由于它不是以勝義理論來做觀察,所以它只是一種名言的假立,是假名安立。所以,對名言當中的這種安立,從究竟本性上來看的時候,我們就看到,它既然是個假立的,就無有真實。無有真實,所以在究竟真實當中,就沒有一點兒存在的。所以我們就不要過份地去耽著它。因爲如果我們覺得它值得我們去耽著的話,它就應該在究竟的真實性當中有。而究竟真實當中沒有,憑什麼值得我們去耽著它呢?就是這樣子的一種道理。

  上面就講了能破的正理,下面講正式運用五大因決擇心的本性的正理,

  

運用能破

  以上論述了如何運用正理抉擇法無我,以下再運用能破,抉擇心的本性爲無生,這是進入密宗的不共前行,極爲關鍵。

  實際上,這是屬于顯宗大中觀的正行的見解。但是從進入無上金剛密乘來講的話,就成了不共的前行。下面所用的這些能破的正理,都是在自心上面來抉擇我們心的本性,來指點我們的心性,讓我們從內心上去運用這些正理,來分析心的無生。由此,在心裏面去找到體會,找到感覺,生起覺受,這是中觀的正行修法。但是從進入無上密乘來說的話,這些破心房的內容,叫做不共的前行,其實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修法。我們學中觀,如果能運用這些修法,就容易找到一些體會,找到一些感覺。

  一、抉擇心的本性即是無生

  觀察心的來處、住處和去處。自心本爲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的本性。抉擇心無來處,了知心爲無相解脫;抉擇心無住處,了知心爲空解脫;抉擇心無去處,了知心爲無願解脫。心的本性,法爾如是,並非由觀察使有相變爲無相等,運用觀察是變不知爲知,開始認知心的本性。

  所以這一段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我們要觀察心的生、住、滅,也就是說,來處、住處、去處,最後就是要認識它,本來就是空、無相、無願的叁解脫門。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子抉擇,心無來處,了知無相解脫;抉擇心無住處,了知心爲空解脫;抉擇心無去處,了知心爲無願解脫的話,這樣子,通過抉擇,我們生起一個了知。通過了知以後,就能夠入到我們的心的本性當中去。所以心的本性是法爾如是的。也就是說,法本身它就是這樣子的。法本身就是這樣子的一種本性。它不是在于我們證悟或不怔悟,而是在于我們抉擇不抉擇,觀察不觀察。不是通過觀察使它改變的,不是通過證悟使它改變的,不是佛陀讓它改變的。我們證悟也是這樣,不證悟也是這樣,我們成佛也是這樣子,我們做衆生也是這樣子。我們觀察也是這樣,不觀察也是這樣,反正它的本性就是如此。我們運用觀察,只是讓我們由不知變爲知而已。從這種變爲知,開始認識心的本性。所以,觀察是讓我們認識真相,而不是讓我們創造一個什麼東西。是讓我們通過觀察,讓我們認識,一切心的本性,是一種法爾如是的本性。將此本性,在內心當中,能夠了知。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知之一字,衆妙之門”。我們如果不知的話,你打不開這些心性的玄關。假如一了知的話,這些心性的玄機一打開,那萬法的奧妙,就全部都打開了。就在自心上面去認識心性。這是我們學法的一個中心。

  《涅槃遺教續》(密續)雲:“次尋心來源,未得證法身;又尋心住處,未得證報身;再尋心去處,未得證化身。”

  其實佛陀的叁身都是在我們的內心當中證悟的。只要你能夠證悟內心,叁身俱時存在。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心的來源,一去尋求的時候,覓心的來源,了不可得,這樣子的話,那就證得無生法身。然後我們的心正在安住和顯現的時候,這種顯現的像,去尋覓的時候,又找不到它,雖然找不到它,但它又能夠明明清清的,能夠了了覺知,這就能夠證得報身;在我們去尋求心的去處的時候,也沒有尋求到它究竟到哪兒去了,但是,正在沒有尋求到的時候,沒有找到的時候,就在覓心去處不可得的當下,而證得了諸佛的化身。所以,法、報、化叁身,都是在我們的心的生、住、滅的時候,覓心了不可得的時候證得的。所以二祖禅師“覓心了不可得”的時候,達摩祖師說,“爲汝安心竟”,可以說,也爲他安立了法、報、化叁身。也就是說,把法、報、化叁身全部給你了。實際上在哪兒給的呢?也就是在“覓心了不可得”的時候得到的。但願我們都能夠“覓心了不可得”,獲得叁身。有這樣子一樣殊妙的緣起出現。今天就學到這裏。

  

  

《中觀總義 第十叁課 大緣起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