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十四課 運用能破

  

《中觀總義》第十四課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圓春法師講授

  

  

頂禮大恩至尊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頂禮本師釋迦牟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浩瀚前譯叁根本!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如虛空般無邊無盡的衆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發起菩提心之後,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我們今天接著一起來共同學習堪布益西彭措所講授的《中觀總義》。

  在這個《總義》當中,我們現在開始學習“運用能破”的這個內容, 這個內容主要是將萬法歸攝爲心。我們在心裏面,去認識萬法的般若中觀妙義,從內心開顯般若的實相,現證般若的勝道,然後圓滿般若的果位,這都是在內心當中獲得的。這一切的修行,我們看到,佛法有一個心要,也就是像《楞伽經》當中所說的:“佛以心爲宗,無門爲法門。”佛陀所講的一切語言教化,他都是以內心作爲宗旨。我們佛陀的語言,不外乎就是要讓我們認識心的本性,使人人一念悟自心,開佛之知見,念念悟自心,念念開佛之知見,這樣子能夠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在內心裏面才能實現。而其他的修法,在心外尋求,這並非是佛法的宗旨。所以,經常聽到說:“心外求法,即名外道”。 我們所有修行的心要,就是在內心裏面去完成。所以,《本生心地觀經》裏就講到:“若能觀心,究竟成佛,若不能觀心,究竟沈淪。” 我們能夠觀心的,就能夠得到究竟的佛陀的成就;假如說我們不能夠觀心,就永遠徹徹底底地在輪回當中輪轉不休。所以,一切的語言入到佛語當中,絕對是以心作爲修行的一個宗旨;或者是說,作爲主要的完成的修行任務。那麼,這一個佛語讓我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怎麼去悟明自心,在心當中圓滿佛法呢?《楞伽經》當中講到說:“無門爲法門”。 其實,我們總想有一個門徑、有個方便、有個攀緣, 這是我們內心習慣了分別、執著。這種妄想分別,它就是擁有一個法在對境上面,不把這些對境打破,不把我們覺得真有一個實法可得的這種妄心,將它止歇下來、歇卻狂心,那麼,我們這顆心,它還是會狂躁不已。所以就叫無門爲法門,以無門而得入,也就是要認識心本來是了不可得的,這樣的一種無生空性。所以,我們運用能破的時候,內心當中來抉擇“無門爲法門”的這樣一個殊勝的般若。

  我們來看,論文當中說:

  以下運用共同五大因抉擇心的本性。

  前面說共同五大因,自續派、應成派都在運用,這個理論是攻破實執的、威力無比的武器。這個武器會讓我們能夠打破內心的實有,建立般若的契證。這種運用,主要在觀心上面去完成。所以,下面的內涵上面,雖然沒有超出前面的五大因的介紹,但是它運用的對境上面,直接鎖定我們的內心,所以,這是具有實修竅訣引導的關要。所以,我們對這一塊內容,如果有心者,可以經常對這個內容去觀心、去修行,會實現般若的現證,或者說,能夠感受般若的妙味,有所體驗。這都是可以通過下面的這些觀心去完成的。假如說我們的操作,或者說我們的一種實行,它是很複雜的,那麼你完成起來很困難。但是這個操作就在你的起心動念上面,所以,你一天到晚走到哪兒都是在起心動念,就在這個起心動念當中去觀,用這五大因去觀你的心,你走到哪裏都可以運用。如果把這段內容純熟的話,那你隨時隨處都能夠安立般若的修行。在觀心當中時時品味一個學佛者的快樂、一個學佛者的法喜,在活在般若的生命當中的一種喜悅會由內心透發出來的。

  那我們來一個一個地看:

  一、運用觀察因的金剛屑因與觀察果的破有無生因 抉擇心無來處(破四句生因含在金剛屑因中)

   我們前面在歸攝五大因的時候說,其中兩個會歸爲一類。在因的側面上面著重觀察,那麼,其實金剛屑因和破四句生因前面曾經歸攝過,破四句生因曾經歸攝到金剛屑因,前面曾經給我們介紹。那我們來一個一個內容來進行分析,看一看我們的心念是如何無生的。論文當中說:

  譬如一念嗔心生起 如果有生,必定只有四種生的方式,

  前面我們講到,生的方式數量決定只有四種,已經通過道理來進行抉擇。我們的內心是萬法之一,它也是只有這四種生的情況,我們把這四種生的情況打破以後,就無法有一個真正的內心的生起。那麼,如果沒有四種生,就絕對是無生。我們繼續看:

  如果是自生,說明已經成立,既已成立,有什麼必要再生呢?這種生成了無意義。

  我們論文當中講到,假如是自生,說明已經成就和安立了,既然已經成就和安立,有什麼必要再生呢?再生,就毫無意義了。在我們下面討論的時候有道友曾經這樣說:怎麼沒有意義呢?假如就像一個好人,他出現了以後,我們再給他一個好人,就像假如世界上有一個釋迦牟尼佛,再生一個釋迦牟尼佛,生無量個釋迦牟尼佛,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這怎麼會無意義呢?或者就像我們的內心,生起一個善心,再生善心,再生善心,不斷地生出善心,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無窮生怎麼會有無意義的過失呢?

  其實這是一種錯覺。爲什麼呢?我們去看,不管你是內心的心念也好,還是外在的一個法、一個人也好,假如是兩個,他就不是那一個自生了。就像假如說,你要出生一個孔子,你覺得孔子在人類文化當中有所奉獻,現在出生更多的孔子,那該多好呢!但是,一個孔子和另外的孔子,必定是他相續,兩個相續是兩個人,他不是一個人,所以這不是自己生自己。自己生自己是什麼樣一種情況呢?就是孔子出生出來還是原來那個孔子,沒增加一個孔子,這才叫做自己生自己。所以,他不可能達到這麼多的孔子出現,那樣子的話那就不叫做一個孔子,他就不是自己了,所以,如果出生的還是原來的那個法,就毫無意義;同樣的,出生一個善心,還是原來那一念善心,就毫無意義。

  又應成無窮生的過失,因爲:生不必要觀待任何他緣,可以自己生自己,生而再生,輾轉無窮。所以,一念嗔心起,不是以自己生自己。

  下面就繼續講這個“無窮生”的過失。因爲是自生,所以他自己出現的時候,不需要觀待其他的因緣,這樣就話因上面已經完全具足、圓滿了。它不需要聚集因緣,只需要自己,就能夠生自己。這樣隨時都有自己,隨時都有生。隨時都有生,就是生而再生。生而再生,沒有辦法控製,那就是輾轉無窮。這樣子就形成:一念嗔心起來以後就是輾轉無窮地形成一種生的狀態,這種生的狀態無法控製,但這是無法形成的。哪會有什麼東西在那一直生、生、生,沒有個窮盡地生呢?所以,就會有這種無窮生與現量相違的。我們說“一念嗔心起”,他就只是生一次,沒有說是他在無窮地生這一念嗔心,不斷不斷地生這種嗔心,沒有這種無窮生的真實的顯現。所以,這是和現量相違的。

  由于有“無義生”和“無窮生”的過失,所以,一念嗔心的生起,絕對不能以自生而出現它自己。

  所以,一念嗔心起,不是以自己生自己。

  自己生自己由于有之前的過失,所以他無法生起。

  如果嗔心是以他法爲因而産生,嗔和這個法是接觸生,還是不接觸生。下面是說他生的觀察,如果接觸生,必須兩個法同時存在,但嗔心之因和嗔同時存在,嗔已經存在,何用再生呢?

  假如說這個嗔心,和生他的一個因,這兩者是他體的關系,這兩個在進行接觸的過程當中,形成這個因果關系,可不可以呢?兩個法已經同時存在了,就像一個兒女和他的母親同時來到這個世界,最後說由于一個人生了另外一個人,你說這個可不可能呢?因爲,他們兩個都是同時來的,你有的時候,他已經有了,他的有不需要你去對他做什麼。所以,你對他的有根本沒有幫助,無法提供幫助。因爲,他存在的時候,不是由你提供的,是和你一起在這個世界上的,他已經有了,你何必再去生他呢?生出來的還是這個人,所以不用再生。所以,接觸了,就說明兩者是同存的,同存的話,就不可能有這種生。

  如果不接觸,因和果的嗔心從未接觸,就像東山和西山,在東山中播種,豈能在西山開花?因爲二者毫無關聯,不可能發生作用,怎麼能以他法之因産生嗔心呢?

  假如兩念心沒有接觸,這一個果法的嗔心,和另外的一個因法,並沒有接觸,這樣就會形成:就像兩座山一樣,兩座山之間互相沒有作用,因爲他們沒有碰到,形不成這種作用。你在東山上面播種的時候,它只能在東山上面開花,它不可能在西山上面開花,在東山上面播種,就是在東山上面起的一個作用,這個作用和西山是沒有關系的。所以,兩個法就會形成這樣子的。因和果,假如是互相他體的,沒有接觸的,那麼,你的因的作用怎麼會對果形成影響呢?不可能的,不可能發生因對果的作用。所以,後面就下結論說,以他法之因也無法産生嗔心。 …

《中觀總義 第十四課 運用能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