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总义》第十四课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圆春法师讲授
顶礼大恩至尊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顶礼本师释迦牟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浩瀚前译三根本!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如虚空般无边无尽的众生得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发起菩提心之后,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我们今天接着一起来共同学习堪布益西彭措所讲授的《中观总义》。
在这个《总义》当中,我们现在开始学习“运用能破”的这个内容, 这个内容主要是将万法归摄为心。我们在心里面,去认识万法的般若中观妙义,从内心开显般若的实相,现证般若的胜道,然后圆满般若的果位,这都是在内心当中获得的。这一切的修行,我们看到,佛法有一个心要,也就是像《楞伽经》当中所说的:“佛以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佛陀所讲的一切语言教化,他都是以内心作为宗旨。我们佛陀的语言,不外乎就是要让我们认识心的本性,使人人一念悟自心,开佛之知见,念念悟自心,念念开佛之知见,这样子能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在内心里面才能实现。而其他的修法,在心外寻求,这并非是佛法的宗旨。所以,经常听到说:“心外求法,即名外道”。 我们所有修行的心要,就是在内心里面去完成。所以,《本生心地观经》里就讲到:“若能观心,究竟成佛,若不能观心,究竟沉沦。” 我们能够观心的,就能够得到究竟的佛陀的成就;假如说我们不能够观心,就永远彻彻底底地在轮回当中轮转不休。所以,一切的语言入到佛语当中,绝对是以心作为修行的一个宗旨;或者是说,作为主要的完成的修行任务。那么,这一个佛语让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怎么去悟明自心,在心当中圆满佛法呢?《楞伽经》当中讲到说:“无门为法门”。 其实,我们总想有一个门径、有个方便、有个攀缘, 这是我们内心习惯了分别、执著。这种妄想分别,它就是拥有一个法在对境上面,不把这些对境打破,不把我们觉得真有一个实法可得的这种妄心,将它止歇下来、歇却狂心,那么,我们这颗心,它还是会狂躁不已。所以就叫无门为法门,以无门而得入,也就是要认识心本来是了不可得的,这样的一种无生空性。所以,我们运用能破的时候,内心当中来抉择“无门为法门”的这样一个殊胜的般若。
我们来看,论文当中说:
以下运用共同五大因抉择心的本性。
前面说共同五大因,自续派、应成派都在运用,这个理论是攻破实执的、威力无比的武器。这个武器会让我们能够打破内心的实有,建立般若的契证。这种运用,主要在观心上面去完成。所以,下面的内涵上面,虽然没有超出前面的五大因的介绍,但是它运用的对境上面,直接锁定我们的内心,所以,这是具有实修窍诀引导的关要。所以,我们对这一块内容,如果有心者,可以经常对这个内容去观心、去修行,会实现般若的现证,或者说,能够感受般若的妙味,有所体验。这都是可以通过下面的这些观心去完成的。假如说我们的操作,或者说我们的一种实行,它是很复杂的,那么你完成起来很困难。但是这个操作就在你的起心动念上面,所以,你一天到晚走到哪儿都是在起心动念,就在这个起心动念当中去观,用这五大因去观你的心,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运用。如果把这段内容纯熟的话,那你随时随处都能够安立般若的修行。在观心当中时时品味一个学佛者的快乐、一个学佛者的法喜,在活在般若的生命当中的一种喜悦会由内心透发出来的。
那我们来一个一个地看:
一、运用观察因的金刚屑因与观察果的破有无生因 抉择心无来处(破四句生因含在金刚屑因中)
我们前面在归摄五大因的时候说,其中两个会归为一类。在因的侧面上面着重观察,那么,其实金刚屑因和破四句生因前面曾经归摄过,破四句生因曾经归摄到金刚屑因,前面曾经给我们介绍。那我们来一个一个内容来进行分析,看一看我们的心念是如何无生的。论文当中说:
譬如一念嗔心生起 如果有生,必定只有四种生的方式,
前面我们讲到,生的方式数量决定只有四种,已经通过道理来进行抉择。我们的内心是万法之一,它也是只有这四种生的情况,我们把这四种生的情况打破以后,就无法有一个真正的内心的生起。那么,如果没有四种生,就绝对是无生。我们继续看:
如果是自生,说明已经成立,既已成立,有什么必要再生呢?这种生成了无意义。
我们论文当中讲到,假如是自生,说明已经成就和安立了,既然已经成就和安立,有什么必要再生呢?再生,就毫无意义了。在我们下面讨论的时候有道友曾经这样说:怎么没有意义呢?假如就像一个好人,他出现了以后,我们再给他一个好人,就像假如世界上有一个释迦牟尼佛,再生一个释迦牟尼佛,生无量个释迦牟尼佛,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这怎么会无意义呢?或者就像我们的内心,生起一个善心,再生善心,再生善心,不断地生出善心,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无穷生怎么会有无意义的过失呢?
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为什么呢?我们去看,不管你是内心的心念也好,还是外在的一个法、一个人也好,假如是两个,他就不是那一个自生了。就像假如说,你要出生一个孔子,你觉得孔子在人类文化当中有所奉献,现在出生更多的孔子,那该多好呢!但是,一个孔子和另外的孔子,必定是他相续,两个相续是两个人,他不是一个人,所以这不是自己生自己。自己生自己是什么样一种情况呢?就是孔子出生出来还是原来那个孔子,没增加一个孔子,这才叫做自己生自己。所以,他不可能达到这么多的孔子出现,那样子的话那就不叫做一个孔子,他就不是自己了,所以,如果出生的还是原来的那个法,就毫无意义;同样的,出生一个善心,还是原来那一念善心,就毫无意义。
又应成无穷生的过失,因为:生不必要观待任何他缘,可以自己生自己,生而再生,辗转无穷。所以,一念嗔心起,不是以自己生自己。
下面就继续讲这个“无穷生”的过失。因为是自生,所以他自己出现的时候,不需要观待其他的因缘,这样就话因上面已经完全具足、圆满了。它不需要聚集因缘,只需要自己,就能够生自己。这样随时都有自己,随时都有生。随时都有生,就是生而再生。生而再生,没有办法控制,那就是辗转无穷。这样子就形成:一念嗔心起来以后就是辗转无穷地形成一种生的状态,这种生的状态无法控制,但这是无法形成的。哪会有什么东西在那一直生、生、生,没有个穷尽地生呢?所以,就会有这种无穷生与现量相违的。我们说“一念嗔心起”,他就只是生一次,没有说是他在无穷地生这一念嗔心,不断不断地生这种嗔心,没有这种无穷生的真实的显现。所以,这是和现量相违的。
由于有“无义生”和“无穷生”的过失,所以,一念嗔心的生起,绝对不能以自生而出现它自己。
所以,一念嗔心起,不是以自己生自己。
自己生自己由于有之前的过失,所以他无法生起。
如果嗔心是以他法为因而产生,嗔和这个法是接触生,还是不接触生。下面是说他生的观察,如果接触生,必须两个法同时存在,但嗔心之因和嗔同时存在,嗔已经存在,何用再生呢?
假如说这个嗔心,和生他的一个因,这两者是他体的关系,这两个在进行接触的过程当中,形成这个因果关系,可不可以呢?两个法已经同时存在了,就像一个儿女和他的母亲同时来到这个世界,最后说由于一个人生了另外一个人,你说这个可不可能呢?因为,他们两个都是同时来的,你有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他的有不需要你去对他做什么。所以,你对他的有根本没有帮助,无法提供帮助。因为,他存在的时候,不是由你提供的,是和你一起在这个世界上的,他已经有了,你何必再去生他呢?生出来的还是这个人,所以不用再生。所以,接触了,就说明两者是同存的,同存的话,就不可能有这种生。
如果不接触,因和果的嗔心从未接触,就像东山和西山,在东山中播种,岂能在西山开花?因为二者毫无关联,不可能发生作用,怎么能以他法之因产生嗔心呢?
假如两念心没有接触,这一个果法的嗔心,和另外的一个因法,并没有接触,这样就会形成:就像两座山一样,两座山之间互相没有作用,因为他们没有碰到,形不成这种作用。你在东山上面播种的时候,它只能在东山上面开花,它不可能在西山上面开花,在东山上面播种,就是在东山上面起的一个作用,这个作用和西山是没有关系的。所以,两个法就会形成这样子的。因和果,假如是互相他体的,没有接触的,那么,你的因的作用怎么会对果形成影响呢?不可能的,不可能发生因对果的作用。所以,后面就下结论说,以他法之因也无法产生嗔心。 …
《中观总义 第十四课 运用能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