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十四课 运用能破▪P4

  ..续本文上一页么它和身体是一体的吗?还是他体的?如果是一体的,身体有的时候就有心,因为是同一体的缘故,心就是身,身就是心。那么,尸体也能够有身,有身的话,那它也应当有心,是不是这样呢?没有。

  如果心以他体的方式安住在身上,要么遍满全身而住,要么住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如果遍身安住,应成全身的一切处都有心,砍断一节手指,应当砍断了心的一分;如果心住在身体的一方,比如住在上方,那在截断下肢时,应成毫无痛苦的感受。

  如果说心和身体是两个法,两个法安住的时候,要么到处都安住,要么就是安住在一个部分,某个地方。假如是遍身的安住,那应当成为,全身哪个地方都有心。哪个地方都有心,你只要砍断了一个手指,那这样子的话,心就残缺了,就砍残缺了一部分。身体断了一部分,你的心也断了一部分,就会有这样子的一个过失。但是,即使是一个残疾的人,他也会觉得他的内心是完整的。那我们有些人会说:哎呀,有些人他身体残疾,也形成他心里的残缺。那不是这样子的,不是说他这个心里形成了部分,而是由于他的内心执著这种痛苦,形成了他心里的一些病态而已。而每一个病态,都是一种完整的心念。它不会是说是一种残缺的心念。假如说,心只是安住在身体的某一个部分,他不是遍身安住,那这样子的话就会形成,那么,要么安住在上方,要么安住在下方,假如说他只是安住在上面部分,那么你砍你的下肢的时候,身体下面是一点感觉都没有,无有任何的痛苦。假如说这个心只是安住在你的下肢,那么,砍你的头,你的头一点感觉都没有,就会形成这种状态。

  有人想:截断下肢时,上方的心识迅速移到下方,因此具有苦受。

  这个想法在《楞严经》当中也讲到过的,这是很有趣的一个研究,我们去看一看下面是怎么遮破的。

  遮破:如果对上、下方同时砍截,应成有一方不痛苦,因为截下方时,如果上方的心识移到下方,则上方无苦受;如果不移动,应成下方无苦受。这和现量明显相违。

  你说,他的心识的速度很快,我砍下面的时候,上面的心马上就跑下来了。这样的话就说有苦受。如果你觉得,心里面的这个心识,它只是安住一部分,它跑的快的话,那好的,有一个办法,就是同时砍,两个地方同时砍。我看你这个心怎么跑,究竟你跑哪个地方?只要你跑上面,那么你下面就没有;只要你跑到下面,你的上面就没有;这样子的话,你就只能有一个地方痛苦。假如说,你是这样子的话,那么我们同时砍的时候,上面一方不痛苦,因为他跑到下面去了;或者只有上面苦,下面不苦,这是和现量名言相违的。我们是一砍哪个地方,我们是遍身的砍,遍身的痛。所以,你烫了伤疤以后,假如说你烫了一个地方,就这一个地方痛,假设你混身都烫到了,混身每个地方都痛啊。假如你只有一个心,只安住在一个地方,跑到这个地方,它就顾不到另外一个地方。所以,它怎么能顾得来这么多地方呢?顾不来啊!

  就像很多人对于佛陀信心不够的时候,就觉得“很多人都祈祷佛陀,这样子的话,佛陀他一个人怎么会忙得过来?不可能忙得过来。”所以,他就对佛陀没有信心。但是,佛陀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能够千处祈求千处应。而你的心不是不可思议的,而是觉得是一个实有的心念,这个实有的心是无法跑得过来的,它只能在一个地方去满足、感受,或者说去完成这种感受,这就和我们的现量相违。又有些人说,这个心不就是安住在心脏里面吗?甚至在密法里也说,我们的心是安住在心脏里面的。但实际上说,心安住在心脏里面,这只是名言的一种假立而已,而不是经过胜义理论观察的一个结果。这只是一个名言的假立、安立。

  如果心安住在心脏中,心脏成为它的住处,但是把粗大的心脏,一直分解到无分微尘,再抉择,连无分微尘也不成立,这样终究不见有一个实有的住处。

  假如在心脏里面,我们同样也去分析它。从心脏粗大的形状,把它从粗到细地去分解,不断分解成为细法,最后成为最细微的无分微尘,你再怎么分析、再怎么解剖,在解剖的过程当中,是找不到“心”的。科学家也没办法在心脏里面把“心”找出来。所以,终究还是找不到一个实有的住处。

  再来抉择能住心识的自性,它有三种安住的情况:以色法的体性存在;以不相应行法的体性存在;以心法的体性存在。

  前面全部是住处,现在我们就再看这个心念。前面是心住的地方,现在就直接观察这个心。这个心只能有三种体性存在。我们就在这三种体性上面,一个一个地去观察,能不能够有“心”呢?

  如果以色法的体性存在,应当有颜色、形状、声香味触,但观察时,不见心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听不到声音,嗅不到气味,触不到软、硬等。因此,心不是以色法的体性存在。

  这一点,我们经常在大圆满的窍决、密法的一些引导里面,会来引导我们去观察自己的心,究竟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有没有青、黄、赤、白的颜色,有没有长、短、方、圆的形状呢?有没有声音、香味,有没有这种软硬呢?没有!你怎么观,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心存在。所以,心不是色法的体性。

  如果心以不相应行法的体性存在,但不相应行法只是宗派的假立,此外没有一种真实的体性。

  不相应行法是什么呢?就是在心法和色法上面安的一些阶段性的东西,就像老、病、死这些阶段性的东西,这些其实就是时间分位的一种迁变。这种迁变性,其实就是在色法和心法上面安立的,离了色法和心法之外,再没有一个不相应行法。所以,只是宗派假立它而已,并没有一种真实的本体存在。离色、离心,根本无有一个真正的法的本体。所以“不相应行法”是无有本体的。如果说,心法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不相应行法上面安住的话,那么,这种心就随同不相应行法而无有本体了。

  如果承许是以心法的体性存在,则只能是一体存在或多体存在,可以以离一多因把粗大的心识逐步分析,最后分到无分刹那,无分刹那也抉择为空性。因此,心根本没有实有的一体或多体。

  前面我们学了离一多因等等的共同五大因后,现在来进行抉择就比较方便了。因为,前面的道理我们已经通达了。到这个时候,只是转到心里面来。转到心里面来一看,这个心念它存在。假如它是心法,最后,我们把它不断不断地从时间上面去分,因为心就是在起心动念,在这种迁变当中,我们去建立的时间的。那么这一个念头、一个念头的存在,我们去看“它是一体的心呢,还是多体的心”?我们首先最主要面对的是一体,一体不存在的话,多体也不存在。所以,就在一体上面抉择。在一体上面去抉择的话,最终还是把粗大的心念逐步地去分析,分到最小的基本单位,也就是无分刹那。其实,最终就是要面对无分刹那的抉择。而前面我们已经看到,无分刹那也没办法建立,所以它也是空性的。既然无分刹那是空性的,所以心念就根本没有实有的一体或多体,远离了一体、多体的话,哪有一个心呢?所以就没有一个心。所以要用这个理经常去观察,去找到感觉。

  通过上面以离一多因观察心的住处和能住的心,可以发现:心正显现时,内外周遍推求,也找不到它的住处,而且,能住的心也无实体存在。这样抉择心的本性无住,本来是空解脱。

  我们通过离一多因的理论去观察心的住处,心的本身,去观察以后,就看到,当下的一念心正在显现的时候,它不住于内、不住于外、不住于中间,无所住处。而且,就连能住的这一念心它也是了不可得。就在这样的一种空寂的状态当中,我们去抉择心的本性。哦,一旦认识到它本来无所住的这种真心状态,就能够无住生心,而认识到空解脱的这种解脱门。这样去抉择,就能够体会到般若的解脱状态—空解脱的状态。所以,最主要是我们怎么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心里面来,在心里面去认识这些无生、无住、无灭的自心的本性,而从自心里面获得完全的解脱。

  

()以观察一切的大缘起因抉择心无去处

   前面有些道理,道友们要求讲得再细一点。实际上呢,就是说,前面就像说四种生的方式,想再细,就去看前面的以理抉择的能破正理,在上面能看到比较细的解释。只不过我们只是把这些理用到心里面来,在“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等等上面来进行分析。所以,道友来学这部分的法义的时侯,你如果觉得不够细,那么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回去看下前面的具体讲这五大因的内容,把那部分的内容拿来好好的回味一下,然后再来观心,这是一种方法;另一种方法就是说,也许我们在观的时侯,现在还不熟悉,所以的话,在念头起来的时侯,或者你想去观察、分析这种嗔恨心这些状态的时侯,你是不大去观察,不熟悉,你就反复的去观,反复的去用这种道理思维。这样思维成熟以后,你慢慢的就会找到感觉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就慢慢会觉得,没有虚度光阴,你就感觉到,你在念念当中把握时光,就会有这些感觉的。也许初学者很困难,但是你不断地熟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的把前后对应起来看,慢慢会感觉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容易理解的。所以同样的,这也是以大缘起因,有些内容在前面已经有了的,那么,我们这里只是简洁地来介绍一下,用在心里面来,在实修上,怎么去用这个五大因而已。

  1 观察去者

   这一念生起时,它不去其他处,因…

《中观总义 第十四课 运用能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