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它和身體是一體的嗎?還是他體的?如果是一體的,身體有的時候就有心,因爲是同一體的緣故,心就是身,身就是心。那麼,屍體也能夠有身,有身的話,那它也應當有心,是不是這樣呢?沒有。
如果心以他體的方式安住在身上,要麼遍滿全身而住,要麼住在身體的某個部位。如果遍身安住,應成全身的一切處都有心,砍斷一節手指,應當砍斷了心的一分;如果心住在身體的一方,比如住在上方,那在截斷下肢時,應成毫無痛苦的感受。
如果說心和身體是兩個法,兩個法安住的時候,要麼到處都安住,要麼就是安住在一個部分,某個地方。假如是遍身的安住,那應當成爲,全身哪個地方都有心。哪個地方都有心,你只要砍斷了一個手指,那這樣子的話,心就殘缺了,就砍殘缺了一部分。身體斷了一部分,你的心也斷了一部分,就會有這樣子的一個過失。但是,即使是一個殘疾的人,他也會覺得他的內心是完整的。那我們有些人會說:哎呀,有些人他身體殘疾,也形成他心裏的殘缺。那不是這樣子的,不是說他這個心裏形成了部分,而是由于他的內心執著這種痛苦,形成了他心裏的一些病態而已。而每一個病態,都是一種完整的心念。它不會是說是一種殘缺的心念。假如說,心只是安住在身體的某一個部分,他不是遍身安住,那這樣子的話就會形成,那麼,要麼安住在上方,要麼安住在下方,假如說他只是安住在上面部分,那麼你砍你的下肢的時候,身體下面是一點感覺都沒有,無有任何的痛苦。假如說這個心只是安住在你的下肢,那麼,砍你的頭,你的頭一點感覺都沒有,就會形成這種狀態。
有人想:截斷下肢時,上方的心識迅速移到下方,因此具有苦受。
這個想法在《楞嚴經》當中也講到過的,這是很有趣的一個研究,我們去看一看下面是怎麼遮破的。
遮破:如果對上、下方同時砍截,應成有一方不痛苦,因爲截下方時,如果上方的心識移到下方,則上方無苦受;如果不移動,應成下方無苦受。這和現量明顯相違。
你說,他的心識的速度很快,我砍下面的時候,上面的心馬上就跑下來了。這樣的話就說有苦受。如果你覺得,心裏面的這個心識,它只是安住一部分,它跑的快的話,那好的,有一個辦法,就是同時砍,兩個地方同時砍。我看你這個心怎麼跑,究竟你跑哪個地方?只要你跑上面,那麼你下面就沒有;只要你跑到下面,你的上面就沒有;這樣子的話,你就只能有一個地方痛苦。假如說,你是這樣子的話,那麼我們同時砍的時候,上面一方不痛苦,因爲他跑到下面去了;或者只有上面苦,下面不苦,這是和現量名言相違的。我們是一砍哪個地方,我們是遍身的砍,遍身的痛。所以,你燙了傷疤以後,假如說你燙了一個地方,就這一個地方痛,假設你混身都燙到了,混身每個地方都痛啊。假如你只有一個心,只安住在一個地方,跑到這個地方,它就顧不到另外一個地方。所以,它怎麼能顧得來這麼多地方呢?顧不來啊!
就像很多人對于佛陀信心不夠的時候,就覺得“很多人都祈禱佛陀,這樣子的話,佛陀他一個人怎麼會忙得過來?不可能忙得過來。”所以,他就對佛陀沒有信心。但是,佛陀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能夠千處祈求千處應。而你的心不是不可思議的,而是覺得是一個實有的心念,這個實有的心是無法跑得過來的,它只能在一個地方去滿足、感受,或者說去完成這種感受,這就和我們的現量相違。又有些人說,這個心不就是安住在心髒裏面嗎?甚至在密法裏也說,我們的心是安住在心髒裏面的。但實際上說,心安住在心髒裏面,這只是名言的一種假立而已,而不是經過勝義理論觀察的一個結果。這只是一個名言的假立、安立。
如果心安住在心髒中,心髒成爲它的住處,但是把粗大的心髒,一直分解到無分微塵,再抉擇,連無分微塵也不成立,這樣終究不見有一個實有的住處。
假如在心髒裏面,我們同樣也去分析它。從心髒粗大的形狀,把它從粗到細地去分解,不斷分解成爲細法,最後成爲最細微的無分微塵,你再怎麼分析、再怎麼解剖,在解剖的過程當中,是找不到“心”的。科學家也沒辦法在心髒裏面把“心”找出來。所以,終究還是找不到一個實有的住處。
再來抉擇能住心識的自性,它有叁種安住的情況:以色法的體性存在;以不相應行法的體性存在;以心法的體性存在。
前面全部是住處,現在我們就再看這個心念。前面是心住的地方,現在就直接觀察這個心。這個心只能有叁種體性存在。我們就在這叁種體性上面,一個一個地去觀察,能不能夠有“心”呢?
如果以色法的體性存在,應當有顔色、形狀、聲香味觸,但觀察時,不見心有青、黃、赤、白,長、短、方、圓,聽不到聲音,嗅不到氣味,觸不到軟、硬等。因此,心不是以色法的體性存在。
這一點,我們經常在大圓滿的竅決、密法的一些引導裏面,會來引導我們去觀察自己的心,究竟是什麼顔色、什麼形狀,有沒有青、黃、赤、白的顔色,有沒有長、短、方、圓的形狀呢?有沒有聲音、香味,有沒有這種軟硬呢?沒有!你怎麼觀,也不可能有這樣的心存在。所以,心不是色法的體性。
如果心以不相應行法的體性存在,但不相應行法只是宗派的假立,此外沒有一種真實的體性。
不相應行法是什麼呢?就是在心法和色法上面安的一些階段性的東西,就像老、病、死這些階段性的東西,這些其實就是時間分位的一種遷變。這種遷變性,其實就是在色法和心法上面安立的,離了色法和心法之外,再沒有一個不相應行法。所以,只是宗派假立它而已,並沒有一種真實的本體存在。離色、離心,根本無有一個真正的法的本體。所以“不相應行法”是無有本體的。如果說,心法就是在這樣的一個不相應行法上面安住的話,那麼,這種心就隨同不相應行法而無有本體了。
如果承許是以心法的體性存在,則只能是一體存在或多體存在,可以以離一多因把粗大的心識逐步分析,最後分到無分刹那,無分刹那也抉擇爲空性。因此,心根本沒有實有的一體或多體。
前面我們學了離一多因等等的共同五大因後,現在來進行抉擇就比較方便了。因爲,前面的道理我們已經通達了。到這個時候,只是轉到心裏面來。轉到心裏面來一看,這個心念它存在。假如它是心法,最後,我們把它不斷不斷地從時間上面去分,因爲心就是在起心動念,在這種遷變當中,我們去建立的時間的。那麼這一個念頭、一個念頭的存在,我們去看“它是一體的心呢,還是多體的心”?我們首先最主要面對的是一體,一體不存在的話,多體也不存在。所以,就在一體上面抉擇。在一體上面去抉擇的話,最終還是把粗大的心念逐步地去分析,分到最小的基本單位,也就是無分刹那。其實,最終就是要面對無分刹那的抉擇。而前面我們已經看到,無分刹那也沒辦法建立,所以它也是空性的。既然無分刹那是空性的,所以心念就根本沒有實有的一體或多體,遠離了一體、多體的話,哪有一個心呢?所以就沒有一個心。所以要用這個理經常去觀察,去找到感覺。
通過上面以離一多因觀察心的住處和能住的心,可以發現:心正顯現時,內外周遍推求,也找不到它的住處,而且,能住的心也無實體存在。這樣抉擇心的本性無住,本來是空解脫。
我們通過離一多因的理論去觀察心的住處,心的本身,去觀察以後,就看到,當下的一念心正在顯現的時候,它不住于內、不住于外、不住于中間,無所住處。而且,就連能住的這一念心它也是了不可得。就在這樣的一種空寂的狀態當中,我們去抉擇心的本性。哦,一旦認識到它本來無所住的這種真心狀態,就能夠無住生心,而認識到空解脫的這種解脫門。這樣去抉擇,就能夠體會到般若的解脫狀態—空解脫的狀態。所以,最主要是我們怎麼把這些理論運用到心裏面來,在心裏面去認識這些無生、無住、無滅的自心的本性,而從自心裏面獲得完全的解脫。
(叁)以觀察一切的大緣起因抉擇心無去處
前面有些道理,道友們要求講得再細一點。實際上呢,就是說,前面就像說四種生的方式,想再細,就去看前面的以理抉擇的能破正理,在上面能看到比較細的解釋。只不過我們只是把這些理用到心裏面來,在“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等等上面來進行分析。所以,道友來學這部分的法義的時侯,你如果覺得不夠細,那麼有兩種方法:一種就是回去看下前面的具體講這五大因的內容,把那部分的內容拿來好好的回味一下,然後再來觀心,這是一種方法;另一種方法就是說,也許我們在觀的時侯,現在還不熟悉,所以的話,在念頭起來的時侯,或者你想去觀察、分析這種嗔恨心這些狀態的時侯,你是不大去觀察,不熟悉,你就反複的去觀,反複的去用這種道理思維。這樣思維成熟以後,你慢慢的就會找到感覺的。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慢慢會覺得,沒有虛度光陰,你就感覺到,你在念念當中把握時光,就會有這些感覺的。也許初學者很困難,但是你不斷地熟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的把前後對應起來看,慢慢會感覺越來越輕松,越來越容易理解的。所以同樣的,這也是以大緣起因,有些內容在前面已經有了的,那麼,我們這裏只是簡潔地來介紹一下,用在心裏面來,在實修上,怎麼去用這個五大因而已。
1 觀察去者
這一念生起時,它不去其他處,因…
《中觀總義 第十四課 運用能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