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十四課 運用能破▪P5

  ..續本文上一頁爲這一念只有不去,如果是,也不可得一個去,因爲已經去了的法,不可能有去了的有去還沒有去可以去的兩種作業。如果不去相違,則不能說

   也許有些道友第一次聽到這種分析的時侯:去者不去,不去者也不去,聽得頭都聽暈了,但沒關系,有時侯,我們聽暈了主要是因爲“去”字太多了,相同的字太多了,所以你就被一個個相同的字把自已給弄混了。這裏面其實是比較清晰的、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

  

那麼,我們來具體分析觀察去者。我們在起心動念的時侯,就在這個念頭上面去觀察,它有沒有一個去處呢?這種去處,這一念心上面去觀察:它要麼是去,要麼是不去。去和不去之外再沒有第叁品,就這兩品。非此即彼,非去即是不去,非不去即是去。所以只有這兩種情況。那麼,我們就單純地去看這兩種情況。

  

首先看“去”的狀態:現在這一段都是講“去”的一段,這個時候,先不要管“不去”的狀態,你就只管“去”的這個狀態,管“去” 的這個狀態可不可能去呢?沒辦法找到一個“去”。爲什麼呢?因爲,這是一個已經去了的法,如果不是一個已經去了的法,就不能夠叫做去。所以,它是一個已經去了的法,已經去了的法,它不可能有作業。我們先看“它不可能有作業”,就直接來認識這一段內容。先不管中間的那兩種情況,也就是說已經去了的法,不可能有作業,哪種作業呢?“去”的這種作業,沒有。而“去”的作業是哪兩種情況呢?也就說,去了的當中沒有;還沒有去的,它存不存在呢?首先,我們去看:沒有去可以去,其實,我們說要去的話,它就是還沒去,它後面去。所以說,還沒有去的,我們說它可以去。但是,已經去了的法的話,它就已經去了,就不可能說還可以去。因爲已經去了不能再去,因爲,已經去了怎麼還可以去呢?已經去了不能再去了。所以,已經去了都去完了,完成了的事情不可能重複。所以去了的有去是不可能的。然後後面說:還沒有去的可以有去,但是一個已經去了的法,由于是一個已經去了的法,它就不是一個還沒有去了的法,它是還沒有去了法,所以還沒有去,它還可以去,這不是一個在已經去的法能夠建立的。因爲它是已經去了的,“已經去了的”和“還沒有去”是直接相違的,它上面不存在還可以去的情況。所以,這種作業的形成是沒辦法的。這一段大家有一種誤解容易形成:因爲,在這種表達當中說:不可能有這兩種作業,有些道友就會理解成“這兩種不能同存”,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這兩種不管是什麼情況,都不可能存在,無法形成這種“去”的作業。所以,去的沒辦法再去,還沒有去的,不符合這種法本身,這個法本身叫做“去”,已經去了的法,也就說這個心念,它是一個已經去了的法,不屬于還沒有去的。所以,後面一種作業與它無關,前面的作業無法産生。這兩種作業只是在分析什麼呢?這兩種的第一種,是“不可能有去”,第二種不可能在一念心法中存在,是這個意思。那麼來看後面說:

  

如果不去和去相違,則不能說去。

  

如果是一個不去的一個心,不去的心,它和去是相違,這兩個體相完全相違,所以,不可能說有一個去,在這一念心上這樣子觀察,這是觀察去者。

   2 觀察去處(也就說去到哪個地方?)這一念如果去,必定有一個去處。從時間上分析去處,或是過去境,或是現在境,或是未來境。

  

就是從叁個時間段,或者叁種時間上去看這個對境,和時間聯系起來看。首先看:

  

過去境滅了,不可能去

  

已經過去了的這個境,所以,它已經成了一個滅盡的法,滅盡的法,它已經沒有地方可去,也就它已經不可能存在這種地方,不存在這種對境,已經沒有處所了,過去的這種境,這種處所已經沒有存在了,已經滅了。所以你到哪裏去呢?已經沒有它了,所以你無法去到它那兒。

  

未來境還沒有産生,如石女兒,也不可能去;

  

未來境就是還沒有産生的,沒有産生就像石女的兒子,無法出生,還沒有出生。在這個世界沒有出生過。沒有出生過,你怎麼和他聯系呢?無法形成聯系,所以也無法去。

  

現在境也不能去,因爲現在這一刹那,如果是正顯現時,就不能說是去時

  

現在這一刹那它正在顯現,正在顯現,就不叫做“去”。所以,不能說是“正去的時侯”,所以它也沒有去。所以,現在境是正顯現時,我們這個心念也不能說是“去時” 。這是從叁時上面去觀察。

  3 觀察遷變

   這一念心不可能有遷變,因爲心只可能是常法或無常法,若是常法,不會遷變;若是無常,也不可能有變異,因爲在一個刹那的時間中,正顯現的同時,不會有變異。

  

這一念心它不可能有遷變,爲什麼呢?因爲心它只可能是常法,或者是無常法。那我們就看這兩種情況當中,假如是常法,常法是沒有辦法遷變的,永遠都是恒常如是的,恒定地處在它那種原初狀態,所以不會有遷變;我們再看另外的情況:如果是無常的,有沒有遷變呢?有些人講無常肯定就是一種遷變,可不可能呢?也不可能有變異。因爲,在一個刹那的時間當中,它正顯現的同時,它就是這一刹那的法,是一個“孤顯刹那”。每一刹那都沒有遷變,每一刹那都是“念念都是孤顯刹那”,每一個刹那的念頭上面,那麼它都是固定的相,這種固定的相上面,它沒有變異。那有些人說:那不是前面後面變了嗎?你這不是站在實有上面來看的,那只是把前面的一個法和後面的一個心法,前面的一念心和後面的一念心,這兩念心來作爲比較。但實際上,這兩念心已經不叫做一念心了,這兩念心它已經是各自各自的法了。各自各自的法,沒有說這個變成那個,它們之間是沒有聯系的。所以,只是一個刹那,一刹那,孤零零的顯現,這個刹那即生即滅,它沒有變異。然後,另外一個刹那即生即滅,它沒有變異,它只是一個這樣子的孤顯的刹那,它沒有遷變性。

  

就像以前的憨山大師,他自己觀僧肇禅師所說的《物不遷論》的時候,當時他就看到樹葉葉片落的時候,就不會像我們看到的連續的像,就是看到是一張一張的景象,單純的孤顯。他見不到水的這種流注像。也見不到這種樹葉的這種飄落像。就是依靠他的這種超凡的智慧,能夠感知到“哦,原來是孤顯的”。而我們衆生就像看到一個火環,在那兒看著的時候,就把它給串起來了。串起來的時候,就覺得那有個圓圈,實際上沒有個圓圈,都是一片一片的,或者像放電影的膠片一樣。只是一個膠片、一個膠片,這個膠片有沒有遷變呢?沒有遷變。只是單顯一個膠片,再單顯一個膠片,所以它不會有變異。

  4、觀察滅心:如果這一念心有滅,或者心是已滅,或者心是未滅,沒有其它情況。但是,已滅的心,連蹤影都沒有,怎麼會有它的滅呢?未滅的心也不可能滅,因爲不滅和滅相違,不滅的時候決定不是滅。

  再去看這個心念。她是一念念頭說,哦!我們感覺她已經滅。如果說真有一個滅的話,只有兩種情況:也就是說,在已滅的心上滅,或者是在未滅的心上面滅。在已滅的心上面有沒有滅呢?在已滅的心上面,如果它是滅的話,它已經不存在了。不存在,那麼是誰在滅呢?它自己連影子都沒有了。也就是說,是一個沒有的法,沒有的法的話,它上面怎麼會安立它的生?它的滅?它自己都沒有又說它自己的滅,這就是無從說起,沒辦法安立上去。假如這個時候有滅,那是誰的滅呢?因爲,它自身沒有蹤影可得了,不是它的滅。它存在,才會說是它的滅,它不存在的一個法,怎麼說是它的滅呢?所以,也不會有滅。那麼未滅的心上面有沒有滅呢?也不可能。因爲它本身叫做未滅的、不滅的狀態,它和滅是相違的。所以不滅的時候,也決定沒有滅。所以一念心也沒有滅。

  5、觀察常有:如果當下一念常有,應成沒有變化,這明顯和現量相違,因爲心識時而歡喜時而憂,刹那遷變,體無恒常。

  我們說“那個心像猴子一樣的,跳去跳來”,就說明它沒辦法控製,很變化,變化得太快了,心變心,太快了。那麼這種心在變…

《中觀總義 第十四課 運用能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