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總義》第十五課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圓春法師講授
頂禮大恩至尊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頂禮本師釋迦牟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浩瀚前譯叁根本!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如虛空般無邊無盡的衆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發起菩提心之後,我們今天接著一起來共同學習堪布益西彭措所講授的《中觀總義》。
我們今天學習:自續派與應成派運用五大因的差別。
對于自續派和應成派運用五大因的差別的內容,其實前面已經涉及到,我們也學了主要的一些觀念,而在這一塊的內容當中,就更系統地給我們來介紹兩派在運用這五大因的時候有什麼差別。對這些差別,如果我們學了以後,你就會在學《般若品易解句義釋——淨水如意寶》的時候,會分清楚這兩派爲什麼像今天益西上師所講的那樣子,它有這些特色上的差別。這個差別是很明顯的。但是,在這個明顯的差別的分析上面,中觀總義是分析得很具體、很詳細、很系統的。我們學了這塊內容以後,就會對于自續派和應成派有比較系統的了解。以下:
一、略說應成理論和自續理論的差別
這個略說,就是略略的來宣說,後面會給我們比較具體來闡述。這個差別在略略地宣說的時候,已經將這些根本的要點跟我們講了。所以,你假如學了後面的詳說二者的差別之後,你再來回觀這個略說應成理論和自續理論差別的時候,你就覺得,確實,就是講到這些內涵。所以,如果說是你後面的內容比較通達的話,你一看前面,就能通盤地了解。
五大因是自續派和應成派共同運用的理論,但二者運用五大因進行抉擇的方式,卻有本質性的差別。
我們前面講“因”,就是“理論”的意思,五大因可以說就是五大理論。而這五大理論,自續派也在用,應成派也在用,所以說是共同運用。而運用的方式上面,由于是兩派,所以方式就不同。所以後面就是說,運用進行抉擇的方式具有本質上的差別。這種方式會形成本質上的差別。也就是說運用的方式,如果是自續派的,抉擇的結果就是單空。然後,用應成派運用抉擇的方式,抉擇的結果就是大空性。單空和大空性有著本質性的差別。所以,這種方式的不同,可不是一種小小的差異,他將導致這兩派所抉擇的結果的本質上的差別。所以,我們在學兩派的教法的時候,我們就是要懂得他們運用的方式,如果你不懂得這個運用的方式,就像應成派的運用的方式你不懂的話,你是學不懂應成派的。既然應成派你學不懂,你就不會通達最究竟了義的空性的,所以這個方式是很重要。
自續理論是眼等有法在自他前共同成立的前提下,承許所立,如勝義中無生;能立的因在自他前共同成立,比喻如寶瓶等,也是自他共許;“因和所立一者有則另一者有、一者無則另一者無的關系”也在二者前共同成立。
那麼,在這個自續派的運用方式當中,我們去看,它是幾方面都是自他共許的。首先,第一方面就說宗法,宗法就是我們現在要抉擇的這個對境。抉擇的對境我們要看到一切萬法當中的眼等萬法,這是我們在見聞覺知的萬法當中,想要抉擇的一個宗法。所以,眼等就是代表眼等顯現,眼等顯現是大家來共同來討論的,那麼這就是宗法。這個宗法自續派的理論當中,是自己也成立的,他人也成立的,自他共許的,也就是說,你認爲有的這個眼,和我認爲有的這個眼,我們倆都看到這個眼等顯現法,這都是我們兩個可以承認有這個顯現的。但是這個顯現是實有的呢?還是無實有的?是生的呢?還是無生的?這就不一樣。
所以後面就說承許所立,這是在前面等共許眼等宗法前提之下,去承許所立的。所立就是勝義中無生,這是自續派和世間人不同的。自續派和世間人共同的,是大家都有一個前提,都承許眼等顯現,這是一個共同承許的。但是不共同的地方就是,世間人覺得有一個實有的生,而自續派覺得沒有實有的生。所以,世間人即使是在勝義當中都是有一個實有的生的,而自續派覺得勝義當中是無生的,這是兩派所立的差別。
然後說,能立的因,在自他前共同成立,能立的根據也是。我們找一個根據,這個根據是你也承認,我也承認的,我們兩共同承認的,這樣子找一個根據。能立也叫能夠成立,因的話,就是根據的意思,依靠能夠成立的根據,來建立所要成立的這個所立。所立的話,就是觀點;能立就是根據。你講一個觀點必須要有根據,而自續派在講這個觀點的時候,它就要舉一個和其他的討論者共同承許的這些根據。它講根據的時候是共同成立的,而且他還會用比喻。比喻也是自他共同承許的,就比如像寶瓶,柱子,他承認,其他的也承認,這些顯現法都是自他共許的。還有一點,因和所立,只要有因,就有這個所立,因能夠決定這個所立。假如沒有這樣子的根據,就不會出現這樣子的所立,一者有,另一者就有,一者無,另一者就無,這就是通過同品周遍和異品周遍,這兩個是從正面和反面,正反兩個反面都是共同要承許的。
總之,承許叁相和比喻在自他前共同成立的理論,是自續理論。
叁相就是前面所說的宗法,所立,能立,這叁相。這叁相和比喻都是自他面前共同成立的,而這個成立的理論就是自續理論。也就是說,他自方也承許的。應成理論和這樣子就大不一樣了,所以下面說:
應成理論是在自己沒有任何承許的前提下,僅僅運用他方前成立的叁相和比喻,對敵宗發出自許相違等太過的理論。
應成派我們前面講到過,他是站在入定的立場,入定的立場當中沒有一切顯現萬法。所以他不會說,你認爲有的這些顯現法我也承許。你認爲有的這些比喻我也承許,他不會這樣子的。因爲,應成派就像一個不在這個世界的宗派一樣的。他站的立場是入定的立場,入定是一個出世間的無分別境界,他沒有一切這些根識現量的顯現,所以他不會承認這一切的所謂的能立,所立,比喻,宗法。他這些都不會去承認的,只是用你的矛攻你的盾,讓你的矛盾自己認識以後,知道自己出矛盾了,不要去荒謬地去執著你錯誤的觀點,讓自己放下。所以,他自己是不承認這些的,只是借用我們的這些根識,來讓我們放下對它的錯誤的認知,具體的我們就看下面的詳說。
二、詳說二者的差別
(一)有法的差別
有法又稱爲“前陳宗”,也就是,我們要成立一個討論的對境。這個討論的對境是有法,這個對境我們說它是實有的呢
還是不實有的?存在的?還是不存在的?這就是我們要拿出來討論的一個法。我們前面講到,應成派是站在入定的立場,所以,你一切拿出來的東西,他都不承認。因爲在他的入定的境界當中,沒有這些山河大地,所以你拿出來山河大地,他這個不承認,你拿出來這個眼睛,眼耳鼻舌這些他都不承認,你拿出來一個寶瓶、柱子他也不承認。所以,這只是你自己拿出來,他是自己覺得沒這些東西的,只是讓你知道,你拿出來這些東西只是等于白拿,因爲在入定當中沒有。所以在有法上面,應成派是這樣子的。但自續派就不一樣,自續派他是站在出定的立場,在出定當中,確實有這些顯現,你也看到了,我也看到了,你拿出來,我也承認我看到了,我也覺得這個有顯現的;但是你覺得有實有,我覺得不實有,就是在實有和不實有上有差別,在有沒有顯現上是沒有差別的。在這個共同的承許當中,世俗的顯現大家是共許的。
自續派在尚未遣除對二谛別別的執著,而著重抉擇相似勝義的單空時,並不遮破顯現。
我們看,第一句話當中,自續派是接引中下根機者,而中下根機者並沒有遣除對于二谛別別的執著。那麼並不是說自續派的祖師他還有執著,這一點只是觀待我們所化的根機來說的。所化的這個根機還有這個執著,要對世俗谛和勝義谛分開來認知。有這樣子的一個執著,所以,正是這樣子的話,他就會抉擇勝義谛,單空,又抉擇世俗谛顯現。所以呢,他在抉擇單空的時候,只是在勝義當中沒有顯現時單單的空性,而在世俗谛當中不破顯現,有如夢如幻的顯現,所以說二谛是分開執著的。
也就是,自續派把自己和他宗前共同顯現的色等諸法,作爲叁相中的第一相“有法”。
爲什麼說他不遮破顯現呢?因爲在世俗谛當中,自他都有根識現量。所以,自續派就把自己和他宗前共同認可的這個顯現,就像色、受、想、行、識,這一切諸法,作爲叁相中的第一相宗法,也就是大家要討論的而這個對境。我們就要執著這個對境,針對這個對境來討論。而這個對境是我們兩個都認同的,有他的顯現。
譬如,對聲音,外道承許爲常法,內道承許爲無…
《中觀總義 第十五課 自續派與應成派運用五大因的差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