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總義》第十六課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圓春法師講授
頂禮大恩至尊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頂禮本師釋迦牟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浩瀚前譯叁根本!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的衆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在生起菩提心之後,我們今天一起來繼續共同學習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所講授的《中觀總義》。
現在我們在學習【自續派與應成派運用五大因的差別】,在這一部分內容當中,學習第二個科判:【詳說二者的差別】,前面已經學習了叁個內容,今天進入到第四個內容:
【(四)因及比喻的差別。】
【自續派的因和比喻,爲自他所共許;應成派的因和比喻,唯是他方所承許。】
貫通自續派和應成派的差別,我們經常會看到自他共許或他方承許,不僅僅前面所說的叁個層面,就是根據的因和舉出的例子的比喻,這當中都有自他共許和他方承許兩種抉擇的方式方法。所以我們在這一塊內容當中也只是在自他共許和他方承許上面來認識。
什麼是他方承許?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禅師的公案或故事讓大家比較形象、比較容易地了知。一天,一位禅師在蒲團上面靜坐,身邊站著一位侍者,這時侯,禅師的兩個弟子在門外進行激烈的爭論,由于見解不一樣而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最後他們沒辦法,就只好請禅師來裁決判斷。首先做師兄的就問禅師:“修行的要領是不是這樣的:對世間的榮辱是非好壞一概都不要動心,達到心無牽挂的境界,是這樣嗎?”禅師點頭回答:“你說得對。”這位師兄就得意洋洋地走出門外。接著,另一位師弟迫不及待地來問禅師:“師父,是不是這樣的:心是爲主宰,修行的要領就是要用心,所以,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分辨世間的榮辱是非好壞,對嗎?”禅師點頭說:“你說得對。”旁邊的侍者一聽就愣了,他不解地問:“師父啊,剛才他們兩個人對修行的看法完全相反,怎麼可能兩個人都對呢?”禅師又說:“你也說得對!”你看,對于這叁位弟子,禅師的回答都是“你說得對,你說得對,你也說得對”。
前面一個提問的師兄說,要完全放下心念,要心無牽挂,禅師說他是對的。第二個師弟說,因爲一切萬法都以心爲主宰,所以,修行的要領就是要用心去修,所以,要在心上面明明清清地覺照,能知道、分別世間的一切榮辱是非好壞。一者是要完全不分別,禅師說對;一者是要完全好好的分別,禅師也說對;旁邊的侍者一看愣了,怎麼可能兩個都對呢?但禅師還是說“你也對”。
其實禅師的回答就是一種他方承許。首先,禅師是站在第一位弟子的立場上爲他而說,因爲,對他來說,就是要不分別,按照放下分別來修行;而第二位弟子,他沒有這樣相應的境界,就要讓他好好地善加分別;對于侍者,他覺得這兩個看法是相違的,但是禅師也站在他的立場上說“你說得也是對的”。禅師不是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要求這叁位弟子,而完全是站在弟子自己的立場去說話的。所以,每一句話都不是禅師內心當中想要表達的他自己的境界,這就是一種他方承許。但是作爲叁個弟子,都想讓師父來判斷,讓他們自己和他方都能夠共許,想達成一種共識,也就是自他共許,就是有這樣的一種認爲,或者說有這樣的一種執著。而師父是沒有執著的,所以他唯是他方承許,讓弟子能夠得到相應的說法,而師父由于自己沒有想參予進去,或者說他沒有想用自己的觀念強加于弟子,所以他隨問隨答,但是,任何一個回答都不是他內心的真實所想,不是他的真實境界。而作爲弟子,就對觀點很執著,就想讓師父給他們一個自他共許的、可以執著的見解或者某一個側面,這就是自方承許和他方承許。
在後面的內容當中,我們都會涉及到他方承許和自方承許(或自他共許),這些概念,只要想到這個公案故事,你就會覺得,噢!原來是這樣的,其實是比較好理解的,因爲師父的境界是超然于世間任何境界的。所以,任何觀點都不是他的觀點,但是任何觀點,站在當事者自身來說,由于有用、便于交流,就建立了一種他方承許而已,應成派就是這樣一個宗派。應成派用的根據、比喻等,都是爲他方而回答,而自己其實並沒有這一切——他胸中蕩蕩無有一法可得,站在這種大虛空無所承認的境界當中的時侯,所說的這一切都是爲對方而說,並不是他心中有這樣一個法。
下面看論文中所舉的教證:
【《遣除單秋疑惑論》中說:“月稱論師說到他稱因和比喻等遮破的次第。”】
《遣除單秋疑惑論》是全知麥彭仁波切給一位叫作單秋的弟子遣除疑惑而寫的論典。當中提到,作爲應成派的論師月稱菩薩說到了因和比喻,但這些都是“他稱”的,這兩個字很關鍵,即“他稱因和比喻”。
【《給 薩格西辯論書》(又叫做《開顯真如論》)當中說,“叁相理論,如果在自他宗前共同以正量成立的理論抉擇無生空性,則是自續派的勝義理論;如果只是以他宗一方承許而借立的理論,來抉擇無生大空性,才是應成理論。”】
叁相理論,後面我們會涉及到,在涉及到的地方,我們再來進行學習。這個地方我們就直接來看,共同以正量成立的、自他宗能夠共許的這樣的理論抉擇,抉擇出無生空性,這是自續派的勝義理論,這是一種自他共許的一種抉擇方法。如果只是以他宗一方承許的方式,也就是假借于對方承許的觀點,來給他來建立無生大空性,這就是以應成理論來抉擇的。所以,唯一以世間的這種承許作爲一種隨順,而自方並沒有任何承許,這就是應成派的觀點,用的理論方法就是這樣的。
下面看自續派的代表論師是如何講的。
【《二谛論自釋》中說:“比量之因和所比量之法都是自他宗前顯現的宗法,宗法、所立法、比喻都能如是安立。”】
這裏講到方方面面都能這樣安立,怎麼安立呢?就是說自他宗面前共同顯現的,能夠共同的安立。比量之因,指能立的根據,所比量之法,指所立之法。能立、所立這些法,都是自他宗面前所顯現的宗法。這些比喻、所立法,都是能夠通過自他共許來建立的。
【 “如果二宗前不成立宗法、所立法等,則在心相續中不會生起真實的比量。”】
要通過比量來建立一個見解,産生一個共同認可的見地,必須是要成立宗法和所立法,如果不這樣成立的話,怎麼給對方介紹這個推理,怎麼讓他能夠接受這個邏輯呢?所以,自續派就覺得他所說的這些宗法,也就是大家共同討論的這些事情,用的根據、下的結論、用的比喻或例子,都是方方面面必須大家共許的,這樣才覺得合理。
歸納來說,通過正量來成立叁相,就是中觀自續派;唯一用他方承許的叁相,就是應成派。也就是,中觀自續派是用正量來成立叁相的,而且是自他共許的;而應成派唯一是他方承許。下面通過問答來認識這一點。
【問:上面說應成派運用的比喻也只是他方承許的比喻,但在應成派寂天論師的《入行論·智慧品》中出現了“以二同許喻”的句子,明顯說是以自他共許的比喻,這不是前後相違嗎?】
大家很快就會學習《般若品易解句義釋——淨水如意寶》當中“以二同許喻”這一段內容的分析。這段內容講到了,作爲應成派的代表論師——寂天論師,他用了一個自他共同承許的比喻,來介紹這個無自性的法義,看起來就是有自他共許的,否則就感覺無法與世間人交流,怎麼與世間人交流呢
也就是和他們交流一個能夠與自己達成共識的比喻、例子,這樣才能夠讓對方認可你的說法是對的、是有根據的、能夠理解的。下面的回答讓我們知道,其實這種共許、同許的比喻,是站在什麼立場上說的。
【答:應成派自宗不共抉擇根本慧定的境界時,因和比喻都是隨他宗承許的,並非自方承許,但在抉擇出定後得位的境界時,因爲有共同顯現分,所以比喻也是自他共許的。】
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楚,要看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說這句話的。前面在分析兩派差別的時候,就處處涉及到這個問題。也就是說,說一句話,要知道這一句話的落處,知道它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說的。應成派作爲一個完整系統的宗派,他不一定完全都是站在一個立場,有時候會站在入定的立場,有時候會站在出定的立場。不過,應成派最不共的特殊立場,就是入定的立場。站在入定的立場時,不管是根據的因、例子或比喻,都只是隨他方而承許,自方並不承許。但是站在和大家一起抉擇出定後得位的境界時(和大家一起交流這個境界),就有自他共許。因爲,站在出定…
《中觀總義 第十六課 應成派不共四大應成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