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十四課 運用能破▪P2

  ..續本文上一頁

  如果嗔心是由自他共同引生,那就同時有自生和他生的過失。

  前面講了自生的過失,無窮生,無義生。他生有接觸和不接觸都不能夠出生,都不能形成這種因果關系。所以,自他共同引生,這就同時具有了自生的過失和他生的過失。由于具有過失的緣故,不可能是由他而出生的,也就是說不可能有共生。這一點,我們前面也講過,外在的法是這樣,我們內心的念頭也同樣有這樣一種性質。然後下面:

  如果嗔心不依任何因緣,無因而生,那就應成石頭等也有心,不需要因緣故。

  無因生因是一個最搗蛋的一個觀點,這個觀點裏面就會形成很多很多的過失。假如是“無因”能出生, 不依靠什麼因緣,那就是到處都有心,石頭上面也有心。所以,你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有點醜”,這石頭馬上就不高興了。然後,你說:“哎呀!這石頭長得挺好看的!”這石頭馬上就高興得不得了,不可能這樣的。然後,假如不需要因緣也有心的話,虛空也應該有心。你走路的時候看著虛空的這個眼神不大對勁的時候、不大恭敬的時候,這個虛空就生氣了;然後你看著一個虛空的時候,覺得:“哎呀!這個景色沒有遮擋,這中間有個空間很開闊。”你看著心裏面很高興的時候,這虛空也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在那兒高興得不得了。會不會這樣呢?不可能。我們說虛空當中,你拿刀怎麼砍它都沒意見的;你用巴掌怎麼去扇石頭,只要你不怕手痛,石頭對你沒有任何意見的。所以,這上面沒有心。但是,假如是無因生的話,上面應當有這些狀態出現,而這又和現量相違,所以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後面說:

  由此,一切時處的事物等都應當有嗔心。

  要是說無因能生嗔心的話,到處都有嗔心,我們就覺得這個世界上面沒有一片安甯,處處都是爭論不休,石頭和草開始爭起來了,石頭和貓爭起來了,虛空和大地打架了,哪有這種事情呢?

  然而現量見到,只在嗔境、嗔種子、非理作意叁緣和合時,才生起嗔心;叁緣不聚,也無法生嗔。

  這裏講的因緣和合有叁個側面:嗔境,也就是嗔恨心的對境;嗔心的種子,是我們內心的一個種子,我們以前在內心當中種下了一個嗔心的種子。它一旦碰到了外境,哪一個你看起來就紮心的一個人,看到以後,由于你內心當中又沒有佛法的修行,這個時候就形成非理作意,強化這種嗔心的力量,最後能夠在內心裏生起嗔心。這是由于叁個因緣聚合在一起了,一旦聚合,他就不得不生;但是,假如不聚合,他也無法生嗔。所以,他不是無因無緣而出生的,是需要這叁種因緣的,這就是按照《俱舍論》當中講到生煩惱的叁種因緣。在其他地方,曾經講到六種因緣,但是以這叁種因緣作爲主要。所以,它是需要依因緣得以生起的。

  總之,一念心生起,不是從自己來,不是從他來,不是從自、他共同來,不是無因來,本來無來處。

  這一句話讓我們看到,“一切心念”是從哪裏來的呢?無有來處啊!從哪裏生的呢?無有生處!一念心即是無生,無生之心啊!這才是真相,才是我們每一個念頭它處在的一種真實的相狀。它本來就是這樣一種無生的本性。念念這樣觀,念念去體會無生,所以,你生一個很強烈的煩惱,你就去觀察。你生起貪心時,你去觀察這個心是怎麼出生的呢?它自己生自己呢?還是其他的心念生自己呢?還是說是共生呢?還是無因生呢?這些都不可能。啊!這一念心真的是怎麼回事呢?絕對就是一種緣起生。緣起生是什麼呢?緣起生就是無生的本性,所以它是一種緣起生,根本沒有一種自性生。甚至在密宗當中,有時候就特意地把自己的念頭強化起來,讓自己的念頭形成一種高峰狀態。也就是說貪嗔癡生起來時,強化這種念頭,然後,觀察這種明顯的念頭,這樣去修行,我們確實就很快樂了。不是沒有辦法修行,而是處處都能修行,甚至能夠把巨大的煩惱作爲修行的材料來進行觀察,在觀察當中解放我們自心,在觀察當中發現心的真理。這就是在你的念頭上面修。今天我念頭起來了,我觀這個念頭。不是說壓製不准念頭起來,而是在念頭起來的時候,觀它無生的本性。用這種金剛屑因,觀察四種生不可能的這種方式,去觀察無生的本性。每一個念頭起來你都觀察,每一個念頭,如果你覺得這個念頭模糊,那你就強烈地生起一個要麼是貪心,要麼是嗔心,你就來觀這種貪嗔之心,哦,他是怎麼出生的呢?這樣子,你看修行多舒服啊!多直接啊!就在自己的起心動念上面。這個竅訣如果把握的話,我們就會在日常當中不怕念頭起,只怕不起觀察,一旦起觀察,修行就在其中了。

  破四句生:一因生一心,多因生多心,多因生一心,一因生多心。

  1、破一因生一心:(包括由一個色法生一心;由一個心法生一心。)

  如果以色法生心,這個色法或者是外境的土石等,或者內在諸根所依的身。

  如果是色法而出現我們的心念,那這一個色法,它就包含了兩種情況,一種是外境,一種是我們內在身體上面的眼耳鼻舌身這些根(這些色根)生起的,就只有這兩種色法——身外之境或者是內身之根,就這兩種色法。那我們去看,外境能不能夠生出我們的這種心念呢?

  比如,以石頭生起嗔,應成石頭是有心的法,但把石頭碎爲微塵進行觀察,也不見有絲毫許的心識。

  假如石頭能夠生心,生嗔心,也就是說外境能夠生嗔心的話,石頭它就能夠生嗔心了。石頭能不能有辦法生嗔心呢?如果石頭會生嗔心,那麼就麻煩了!很多的石匠,他不敢去砸這個石頭。一砸石頭,完了!得罪了一塊。然後,再繼續砸他,再砸下,那麼都在生嗔心了。所以,每一塊石頭都對自己生嗔恨心,哪有這種呢?即使你把它砸碎了,砸成微塵,它也一點不會有任何的心念。所以,找不到有絲毫許的心識在石頭上存在,所以,“外境生心”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只憑一個身體就能夠生嗔,應成無心的屍體也能嗔怒,不必要觀待他緣故。

  假如單靠身體就能生起嗔心,那麼,無有心識的屍體,他也會生起嗔恨心,憤怒起來。那這樣的話,一個人死了,沒有心識了,那麼天葬師怎麼敢去割他的身體呢?一割他,他的痛苦可不是一般的啊!他生起了嗔恨心,馬上就跳起來了。如果這樣的話,天葬師都已經嚇破膽了。所以,這是無法生嗔心的。我們這些唯物主義者,或者說我們一般對這種觀念比較強的人,就覺得,一個念頭只是物質的一種反應。但實際上,單靠這些物質、用這個身體,這些物質存在,但它爲什麼沒有生起貪心、嗔心呢?所以,它是需要觀待其他因緣的。你有一個身體,還必須要有你這種命根,有這些因緣,你才能起心動念。所以,它單靠色法無法生心。

  以一個心法生一心。下面就是以心法生嗔心,可不可能呢?以心法生心,這也是不可能的。

  譬如一念信心,要麼從同類的一個信心産生,要麼從不同類的其它心産生。如果不必依靠其它條件,就能從一個信心産生一個信心,應成永遠是信心,因爲,因具足又不必觀待其它緣,應當無障礙地産生,

  如果說,信心自己能夠産生自己同類的信心,那麼,它就不需要依靠其他的條件,信心起來了,接下來的就是自己生自己,這樣的話實際上就是自生了,永遠相續不斷。一念信心起來以後,它就是不必觀待其他因緣,而無有障礙的一念一念的信心出現,是不是這樣子的呢?

  這樣,上一刹那信心生下一刹那信心,輾轉相續,連綿不斷。然而,現量見到,生起信心又産生了其它種類的心識。

  我們現量當中有沒有這種現象呢?一念信心起來以後永遠都不會變的。我們還不用說,一念信心起來永遠都不變,這一念信心的狀態剛起來一會兒,就邪知邪見;或者一會,這信心已經墮到一個無記當中去了,再沒有一個念頭想到,要對誰起信心了;或者叁天有信心,過了之後,就開始沒信心了;或者前面信心大,後面信心小;前面是信心的狀態,後面就是庸俗的其他念頭。你有沒有一天24小時,每一刹那都處在對上師叁寶的某一個信心上面呢?沒有吧!你生了信心,一出門一看,哦!今天天氣不錯啊!然後你的心又變成什麼心去了,看這個天氣。然後看到,哦!這些人來啦!然後又起一個世俗的人際交往的念頭。所以,並不是一念信心起以後永遠不斷。如果是這樣,那就太好了,對上師叁寶的信心,念念都是加持。那我們要成佛,是迅速完成、無礙成就的。只要信心不間斷,一直産生這種信心,那麼加持是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在形成,那這個人不成就才怪。所以,這是不可能的,和現量相違。

  如果以異類的一個嗔心産生信心,因爲不必要借助他緣,單憑一個嗔念就能生信心,這樣應成嗔心沒有相續的機會,事實上,嗔心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相續。

  如果是他法而産生,也就是他生,他生如果能夠形成,那就永遠沒有相續,只有一個念頭轉換,馬上就要轉換另外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剛起來,馬上必須轉換。因爲,它不能夠自己生自己,或者同類心産生同類心,只能是信心生起來,馬上轉爲嗔心,或者轉成其它的心;轉成嗔心以後,馬上又必須生成其它的心,它不能夠相續,哪怕是兩秒鍾、兩個刹那都無法。但是,我們會看到,有一些道友,生起嗔恨心以後,在一段時間之內一直都放不下,甚至大家在旁邊勸的時候,他還是一直都放不下。這種嗔心是在這種相續的過程當中,有一種力量…

《中觀總義 第十四課 運用能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