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不斷地延續。所以,假如要是業力出生,那就不可能有一個相續的心念,如嗔心、信心等等,這又和事實相違。所以,這兩種情況都不行。然後下面看:
2、破多因生多心:由多因才産生多心,可見每個因獨自沒有能力生果。每個因既無力生果,多個因聚合也沒有利益。譬如,每個盲人都不見色法,聚集在一起,仍然見不了色法。
如果是多因産生多心,那麼我們就看到,每一個因,它獨立完成的能力是不存在的。它必須與其它的因協作來共同完成,才能夠去有這種生的能力。它單個單幹,是沒辦法的。所以,對每個因都是單幹沒辦法,單個因上面都沒有能力,那每一個因都是一個無力的因,無能的因,那麼每個因都很無能。這樣子的話,多個因聚合再來在一起的話,都是無能的,都沒有能力生果。比喻就像每一個盲人,他並沒有力量,沒有能力見到色法,那麼沒辦法見。那我去叫兩個來,再叫兩個來,或者我去把天下所有的盲人,把他們都聚合起來,我就不信叁個臭皮匠,比不上一個諸葛亮,他們難道不能聚合起來看到色法嗎?聚合起來也是瞎忙。因爲他們每一個這種能力沒有,加起來,0加0還是等于0,仍然見不了色法。所以,有這樣的過失,我們就看到多因生多心,是沒辦法的。然後下面:
3、破多因生一心:分兩種情況遮破:
(1)以多因同時産生一心:果是獨一,因和果接觸,只能成立某一因和該果接觸。而其它因不接觸,就不能對此果發生作用,應成非因。
假如是多因同時産生一念心,那這個心是一個果法,這個心是一個心,它是獨一的、不可分割的。那麼,假如說,很多因同時和這個果進行接觸,可不可能呢?不可能的。只可能成立其中的一個因和這個果接觸。因爲這個因是獨一的,它的作用才能夠獨一。假如說是多個因來接觸果,那麼多接觸就有多作用,就形成各自的果。各自側面影響出來的果,就有不同,不同就不是獨一,那就會有很多果、很多側面,就不形成果的獨一狀態。所以,它只能是和一個因接觸。如果和其他的同時接觸,那就同時很多作用,很多作用由于是“不是一個因”,所以,這些作用是不同的,作用不同形成的果,是狀態不一樣的,結果不一樣的。所以,怎麼可能是獨一之果呢?所以,只能是一個因産生接觸,而其他的因,由于不接觸,所以的話,沒有形成接觸,就會形成是非因了。而其他的因就不叫做因了,那就說是多因,講這句話是不是多余的,所以,這樣也不能生。然後下面:
(2)以多因次第産生一心:前因生此心,後因應成無用;前因不生此心,前因應成非因;前後二因共生此心,前生果,後也生果,果應成多個。
假如是多因次第前後地産生這一念心,那麼,是兩者共同産生呢?還是別別的産生呢?
假如說單獨的産生,前面的因産生這一念的心,後面的這一個因就沒有什麼用了,因爲前面的因已經完成了生這一念心的作用,後面的因拿出來毫無用途。然後,假如說前面的因沒有生這一念的心,而是由後面的一個因來生這一念心的,那等于是前一個因就成了毫無作用的一個非因,它就不是一個因。假如是兩者同時生,同時生就和前面“兩者就共同生”,就和我們前面說的共同接觸,它所形成的就有果的側面不同,因爲“因”不同,形成的“果”的作用不同,産生的“果”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那如果說是兩個因都在産生果,那麼就會形成多個或者兩個果,這樣就不是說多因生一心了,那就是多因生多心了。所以,這也不行,多因生一心也不行。
4、一因生多心:如果由一因産生多個心,一因生多果故,多心應成無因,由此應成恒有或恒無。
這是什麼意思呢?假如是由一個因産生多個心的,由于這一個因生多個果的緣故,這果法的心是很多個。那我們去看,這很多個心,它有沒有真正的因呢?其實沒辦法。假如我們選一個果,一個果拿出來就是一念心,這一念心他有沒有因呢?哦!有因,就是有這個因,這個因已經被它形成了因生果的作用,對它形成了作用以後,再不可能說,再對著另外的果産生作用了。所以假如說,要是有因,除了一個分別念之外的話,其它的分別念都成了無因生了。而且我們去看的話,不要說是這樣子,就說是它有沒有因呢?假如有因,那麼就必須偏袒,因爲“因”只有一個,它對誰起了作用,它就偏屬于它。如果某一念心有因,這個因就完全偏屬于它了,它就不屬于其它。這樣它就完全只屬于這個果法。所以它只能是無因,全部的這個果法都只能是無因。因爲只要是有因,那麼就必須是偏屬于某一個果,所以,這麼多心念就成了無因生了。無因生會有什麼過失呢?要麼就是不講因緣,恒時有,無條件的,隨時隨處都有;要麼就是無條件的,隨時隨處都沒有;它的出現、它的不出現都是無條件的,所以,就會有恒有恒無的這種情況,但是這是與現量相違的。
此外,從時分和方分分析,畢竟沒有獨一的因和心,由此可破四句生。
這就是按照《入智者門》論當中的這種分析方法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其實是用離一多因去分析,有沒有獨一的法,這樣就能夠破四句生因。
破有無生因:果的一念心生起,或者已有重複生,或者前無而新生,已有不必要再生,因爲已經存在了;前無也不可能生,因爲這一念心沒有體,再怎麼積聚因緣,也不能對它發生作用。
這下面觀察的道理是比較簡單的,我們前面對于有無生因已經介紹了,只是把它用到心裏面來觀察而已,對境上面直接指定內心,道友們應該好理解的。最主要是我們怎麼去把它用得很純熟,拿到內心裏面來觀照心的真相。所以,我們簡單解釋,不用具體的、很複雜的或者說很細致的去詳細解釋。就是說,這果的一念心生起來,它要麼是有了而生,要麼是沒有而生,有了就會有再生的過失,已經存在了,就不需要再生,這和我們前面所說的自生,其實是一個理解。也就是說,生出來還是它,不是說另外增加了很多個它,而是說就是它本身,就是它這一念心,再沒有出現其它念頭,出來還是它這一念,沒有增加念頭。這樣的話,沒有必要。然後,假如說,前面沒有,由于前面的這一念心,它是一個無的本體,由于是一個無的本體,你怎麼積聚因緣,也不會對他發生作用,它不會由無而變成有,而且客觀存在也是一個無法接觸,或者說無法對它産生作用的一個對境,所以不會對它發生作用,它也無法生。
因此,一念心的産生,不是已有而來,也不是無有而來,根本沒有來處。
從叁時觀察:如果生心,所生只可能是過去心,現在心或未來心。過去心已滅,沒有辦法生,現在心已經成立,不必要生;未來心沒有體,如石女兒,也不可能生。
就是叁心上面去觀察: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過去的心已經滅了,是一個已滅的滅法,已經滅盡了,滅盡的一種無的狀態,你無法出生。現在心已經出現了,還有什麼必要再讓它出現呢?已經出現了,再讓它出現也是現在這種狀態,所以根本沒有必要。未來的心,就像石女兒一樣,是一個無的本體,所以也不可能出生。它沒有本體的緣故,怎麼讓這種無體,成爲一個顯現的有體呢?所以無不能變成有。
由此可知:當心正顯現時找不到一個來處,心的本性就是無相解脫。
在我們觀心、正在顯現這個念頭的時候,就像你說,我的心是嗔心,這個嗔心,它能不能夠出生呢?通過前面金剛屑因、破四句生因的分析,這些都無法出生。所以,它根本無法出生的,或者有也不能生,無也不能生,或者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無法生。所以,這個心,它本來就是我們虛妄的執著,這種虛妄分別才覺得他存在。而實際上呢,它根本無從而來。無從而來又顯現,你就應當知道,這只是你的執著而已。一旦你知道“這完全是我的執著,根本沒有一念心可得”,這樣,就會把心的這種執著之相打破、放下,這樣入到無相解脫當中,一旦認識心的無生本性的時候,當下自心解脫。
(二)以觀察體的離一多因,直指心無住處
我們現在心正在起心動念,就在這個念頭上面,我們去看,這個心住在什麼地方呢?它有沒有一個住的地方呢?下面就給我們直指,沒有一個住處。
先抉擇所住,再抉擇能住:
“能住”就是我們的心,“所住”就是它是在什麼處所上面安住。那麼抉擇的次第我們從外而內。
心如果有實體,應當有住處,所住是外境的色法,或者內的身體。
首先由外去看,也就是說心外去看,心之外的住處,要麼是外境的色法,要麼是我們內在的身體。
如果心安住在外境的色法上,應當能在上面找到,但對色法再怎麼分析,一直分到無分微塵,也不見心的蹤影。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到過,石頭上面你能不能找到心呢?你對石頭怎麼粉碎,那上面也找不到心的影子,連影子都找不到,怎麼會有這個心念存在呢?所以,如果有的話,可以找到他的蹤影。但是,找不到。找到的永遠都是這個色法的微塵,外境上面石頭這些色法的微塵,而沒找到一個心。
如果心安住于內的身體,心和身要麼一體而住,要麼他體而住。如果是前者,應當有身時決定有心,這樣屍體也成了有心。
我們的身體裏面安住了心,是不是這樣子,以身體作爲心的住處呢?假如身體就是心的住處,那…
《中觀總義 第十四課 運用能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