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十三课 大缘起因▪P7

  ..续本文上一页媚,青山见我亦如是。也就说,我看到这个青山是非常妩媚的,那么这个青山见到我的时候也应当是非常漂亮的,我见青山这么好的,青山见我也应该是非常好!这就是心境交融的时候,觉得万物都是非常好,非常美妙的。所以就是完全由内心而显现的一切,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不决定,就是看我们是什么样的心。

  一切苦、乐都是观待自心假立的,心不执著,如木石一样毫无感受。

  假设我们心一点执著都没有,那么没苦没乐,假设说我们心非常执著,一会苦了,一会乐了,这都是我们非常执著。

  譬如,梦中执著梦境,就会显现利益和损害;认识梦境不执著,梦现也无利无害。

  比如我们在梦境当中,非常执著的时候,突然一会儿得到钱了,高兴得要死;一会儿梦到被野兽追赶,又害怕得不得了!这就是我们的执著产生了利益或损害。假如我们一旦认识了梦境,这个时候心如木石,就不在执著,会认为这都是一些无聊的事情。这样的话,梦的显现当时对你来说就是无利无害的了。所以完全是由执著而产生利害关系的。

  我们身心上产生的利害,都只是以自己的心执著而已,观待心才成立,没有不依心而独立产生的。

  所以我们的苦乐都完全依赖于我们的心,不依赖于我们的心,怎么会产生这些利害关系呢?所以后面接着讲:

  总之,善恶、亲怨、高低、多少、自他,无不是由心而造。

  我们制造了善,制造了恶,这是由心造的。我们制造了亲人,制造了朋友,制造了怨敌,这也是由心造的。我们制造了有高高低低的,有多多少少的,有自己和他人,这都是由我们自己心里面所制造出来的。没有能够离开心而安立这一切的,完全是心做为他的一个因缘。

  《入中论》云:“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从业生,心若灭者业非有。”(解释如下:)有情世界的差别,不是无因无缘,而是依缘起的差别显现的。缘起在心上,以心的习气不同,而假立种种的有情。器世界从风轮到天宫的纷繁万相,也是由有情的同分习气假立的。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由因缘,他们的因缘都是特定的。不可能无因无缘,也不可能以一种其他的错乱因缘。我们在缘起上面去观察的时候,缘起主要是在这个心上面。以心的习气不同,它就假立了种种有情。也依靠有情同分的习气假立不同,而建立了从风轮乃至于天宫的纷繁万象。这些器世间,就是由我们的同分妄见的习气所假立的。都是由心所假立的。假如没有心,不管是有情也好,器世间也好,完全都不会出现这一切的。完全都是观待于因。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因缘就是我们的心。

  经云:“随有情业力,应时起黑山,如地狱天宫,有剑林宝树。”

  就像在《地藏经》当中说,看到这些黑山、地狱、天宫、剑林、宝树出现的时候,这完全是随有情的业力而显现这一切的。没有离开业力而有一法显现存在的。

  因此,如何认识缘起呢?应当认识种种差别由心立,万法依心起。

  所有差别的显现,都是由心而安立的。万法都是依靠心而得已起现的。我们要认识万法的缘起,就要在内心当中认识。就要在一念心上面,去看万法的缘起。

  一切内外缘起的安立,按究竟来说,都只是依于众生各自心前如是显现的这一根据,而安立此者彼者,此外再没有其它的道理,因此叫做“以心假立”,即仅仅是以心假立,没有另外的自性可得。

  不管是内在的有情法,还是外在的器世间的法,它们缘起的安立,究竟来说,都是依靠众生各自心前如是显现做为根据,我们在自心上显现什么,就是以它为缘起来安立。安立此者,安立彼者,都是依靠心前的显现来安立的。此外,再找不到一个心外的显现来做为根据,做为道理。所以,以心假立,就是以心来假立这一切,再也的不到一个另外的自性可得。就是以心做为它的缘起,它没有自性。

  其理由是:因为以胜义理论观察,不必说实有,仅仅显现分也不可得;而未经观察时,分别心前只有显现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胜义理论来观察的时候,什么显现分都没有。既然显现分都没有,为什么又会出现这样的显现呢?不就是我们心里面,发现有显现吗?如果我们没有心的话,谁去说我们有显现或没有显现呢?我们用胜义理去观察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些。那这些显现又人哪儿出现的呢?除了从我们心里出现,又从哪儿出现呢?没办法从哪儿出现。因为,如果它有自性存在的话,就可以通过胜义理论来观察它是存在的。它就不需要我们心来让它显现。但实际观察的时候它没有,完全是由心出生的因缘让它显现的。

  对这样无自性的同时显现的缘起,观待世间的显现性而言,可说是以名言正量成立。

  对于这样子,我们用胜义理去观察是无自性,无自性的同时,又显现了缘起,这就是从胜义上面去观察无自性,同时又看到世俗当中有名言的显现。这个显现,是观待世间的名言显现的本性而言的。这个名言本性是用什么来建立的呢?完全是用名言的正量,也就是由根识的现量来安立它的,即由眼耳鼻舌身这些根识的正量来成立它的。

  因此,自宗的观点为:既是以心假立,也是名言正量成立,二者根本不相违,因为名言的究竟真实性只是这一点而已,不必要过分的耽著。

  所以,我们自宗的观点就这样子说,既然它是心假立的,也是由名言正量成立的,这两者是根本不相违的。也就是说,名言正量实际上就是这个心,就是这个分别心。以分别心做为正量来安立它。安立它的时候,由于它不是以胜义理论来做观察,所以它只是一种名言的假立,是假名安立。所以,对名言当中的这种安立,从究竟本性上来看的时候,我们就看到,它既然是个假立的,就无有真实。无有真实,所以在究竟真实当中,就没有一点儿存在的。所以我们就不要过份地去耽着它。因为如果我们觉得它值得我们去耽着的话,它就应该在究竟的真实性当中有。而究竟真实当中没有,凭什么值得我们去耽着它呢?就是这样子的一种道理。

  上面就讲了能破的正理,下面讲正式运用五大因决择心的本性的正理,

  

运用能破

  以上论述了如何运用正理抉择法无我,以下再运用能破,抉择心的本性为无生,这是进入密宗的不共前行,极为关键。

  实际上,这是属于显宗大中观的正行的见解。但是从进入无上金刚密乘来讲的话,就成了不共的前行。下面所用的这些能破的正理,都是在自心上面来抉择我们心的本性,来指点我们的心性,让我们从内心上去运用这些正理,来分析心的无生。由此,在心里面去找到体会,找到感觉,生起觉受,这是中观的正行修法。但是从进入无上密乘来说的话,这些破心房的内容,叫做不共的前行,其实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修法。我们学中观,如果能运用这些修法,就容易找到一些体会,找到一些感觉。

  一、抉择心的本性即是无生

  观察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自心本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的本性。抉择心无来处,了知心为无相解脱;抉择心无住处,了知心为空解脱;抉择心无去处,了知心为无愿解脱。心的本性,法尔如是,并非由观察使有相变为无相等,运用观察是变不知为知,开始认知心的本性。

  所以这一段就是要让我们知道,我们要观察心的生、住、灭,也就是说,来处、住处、去处,最后就是要认识它,本来就是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子抉择,心无来处,了知无相解脱;抉择心无住处,了知心为空解脱;抉择心无去处,了知心为无愿解脱的话,这样子,通过抉择,我们生起一个了知。通过了知以后,就能够入到我们的心的本性当中去。所以心的本性是法尔如是的。也就是说,法本身它就是这样子的。法本身就是这样子的一种本性。它不是在于我们证悟或不怔悟,而是在于我们抉择不抉择,观察不观察。不是通过观察使它改变的,不是通过证悟使它改变的,不是佛陀让它改变的。我们证悟也是这样,不证悟也是这样,我们成佛也是这样子,我们做众生也是这样子。我们观察也是这样,不观察也是这样,反正它的本性就是如此。我们运用观察,只是让我们由不知变为知而已。从这种变为知,开始认识心的本性。所以,观察是让我们认识真相,而不是让我们创造一个什么东西。是让我们通过观察,让我们认识,一切心的本性,是一种法尔如是的本性。将此本性,在内心当中,能够了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我们如果不知的话,你打不开这些心性的玄关。假如一了知的话,这些心性的玄机一打开,那万法的奥妙,就全部都打开了。就在自心上面去认识心性。这是我们学法的一个中心。

  《涅槃遗教续》(密续)云:“次寻心来源,未得证法身;又寻心住处,未得证报身;再寻心去处,未得证化身。”

  其实佛陀的三身都是在我们的内心当中证悟的。只要你能够证悟内心,三身俱时存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心的来源,一去寻求的时候,觅心的来源,了不可得,这样子的话,那就证得无生法身。然后我们的心正在安住和显现的时候,这种显现的像,去寻觅的时候,又找不到它,虽然找不到它,但它又能够明明清清的,能够了了觉知,这就能够证得报身;在我们去寻求心的去处的时候,也没有寻求到它究竟到哪儿去了,但是,正在没有寻求到的时候,没有找到的时候,就在觅心去处不可得的当下,而证得了诸佛的化身。所以,法、报、化三身,都是在我们的心的生、住、灭的时候,觅心了不可得的时候证得的。所以二祖禅师“觅心了不可得”的时候,达摩祖师说,“为汝安心竟”,可以说,也为他安立了法、报、化三身。也就是说,把法、报、化三身全部给你了。实际上在哪儿给的呢?也就是在“觅心了不可得”的时候得到的。但愿我们都能够“觅心了不可得”,获得三身。有这样子一样殊妙的缘起出现。今天就学到这里。

  

  

《中观总义 第十三课 大缘起因》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