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這種正理,是發現宇宙人生奧密的正理。它發現的是個真相。最後我們證悟的時候,就會看到這個真相,而處在這種大虛空的,通徹無礙的解脫境界當中。
像這樣,分到後後的階段,前前的法都不可得,就在彼處它將消失而不顯現,猶如分析幻化的城市。
這句話講得很精彩。像上面毛衣的這種分析方法,我們不斷地去分分分,從前面的階段分到後面的價段。前前被分析了,然後産生後後的階段。這時候再回觀前前的法,已經找不到了。就在它當下存在的那個地方找不到它的。它在哪裏消失的呢?它就在它自己存在的那個地方消失的。就像我們的毛衣,你穿在身上的時候,你分析它的不存在是在哪裏不存在呢?實際上就是在你穿在身上,覺得它存在的時候,它實際上就不存在。而不是說我們去回避它,在另外一個地方去找,說它不存在。就在它自身上面去找,它自身上面就沒找到過它。就像我們去分析幻化的城市,它是一個沒有存在的。所以你就在這個幻化的城市顯現的地方去找這個城市,實際上你就不能找到這個城市。而沒找到的時候,我們又覺得,它又存在,就在我們沒有找到的那個地方存在。而我們找,也是在覺得它存在的那個地方去找。最後的結果卻是不存在。所以我們說房子不存在,就是決擇它在的那個地方不存在。你在電腦面前聽課,你不存在是在哪裏不存在呢?就在你聽課的那個地方不存在。我在給大家輔導講課,我在哪裏不存在呢?我就在給大家輔導講課的這個地方不存在。萬法都是當處不存在的,不需要去粉碎它,不需要去回避它。它就是當處存在的地方,當處不存在。這看起來是一個矛盾。這就像《楞嚴經》當中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處處都看到有一個法,但實際上處處都沒有一個法。萬法是在當體上面寂滅的。法法都是在當處顯現的時候,就消失無迹的。真正用正理去觀察,證悟這樣子的境界的時候,就看到萬物當處寂滅,當處無有,蕩蕩無有一法。這是一個很深的竅訣。如果我們能夠修空性的話,你就是看看看看,看著看著,你就證悟了。你在聽聽聽聽,聽著聽著,你就證悟了。你在感受感受,感受感受著,你回觀的時候就證悟了。法法都有是空性的緣故,所以我們在顯現上面,可以認識它的本相的時候,當處寂滅。所以永嘉大師說:“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我們的本性,空性的這種法界,就是在當下存在的。不是離開當下,而有一個法界智慧的。假如有一個人,這兒跑那兒跑,想去找智慧,想去找虛空法界,一看這種行爲就知道他沒找到。所以證悟者,他就是當下成辦的。
器情萬法無不如此,若對形形色色的世間,觀察再觀察,一切都成了芭蕉一樣,空無實體。
這一個器世間,有情世間,我們看到很多的世界,很多的人,很多的生命,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顯現,看到形形色色的時候,覺得像萬花筒一般,把我們的眼睛都迷住了。覺得這個世間很真實!但是我們千萬不要當真。因爲只要是觀察之後它不存在的話,我們的這種當真,是一種愚蠢。而實則,去觀察的時候,確實不存在。一切的形形色色的世間,經過觀察以後,就像剝離芭蕉樹一樣,一片一片的剝離,最後你一法也找不到,空無實體。
對這樣一個虛幻無實的法,我們再去當真,就是愚蠢。從最初的一步愚蠢後,我們的語言、思想、行爲,這些都是愚蠢的語言,愚蠢的思想,愚蠢的行爲。所以,我們再不要蒙騙自己了,要活在清醒當中,去觀察萬法。
分析內在的諸識聚,心王、心所以及此等從所緣上分析,也變成多類,最終得不到絲毫實有部分,由此將了知萬法都是空性。
我們從外在的器世間也好,有情世間去觀察也好,都找不到它的實體存在,那我們去轉而向內去觀,分析內在的心識狀態,從這些心識的聚集上面,本體上面就有種種的心王,種種的心所,這些的心王和心所都能夠從自體上面分析出很多的分類。也就是說,心王和心所會變成很多的分類,然後再從心王、心所它的所緣境上去分析,它也有各自不同的特定所緣,所緣也會變成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所緣,再去回觀它的能緣的心識,也是看到這個心王心所,靠它的所緣的無量,顯示了心王心所的無量。
所以我們每一天都說這個念頭不好把握。一會兒像猴子這樣子,翻去翻來跳去跳來,控製不住它,就是什麼呢?就是攀緣種種的境界。攀緣種種的所緣。所以所緣太多了,這樣看,心識也變成很多。所以它也會變成很多種分類。這些分類沒有找到一個實有不可分的,最終就得不到一個絲毫實有的部分。由此我們也了知到,不僅僅是外在的顯現法是空性的,我們內在的法也是空性的。色心二法都是空性的,那麼就能了達一切萬法都是空性。
下面看破諸法實有一體多體的步驟:
在破一和破多當中,先破一再破多。而且多由一組成,離一沒有多,所以只需要破一。
最後一句很關鍵,這個結論,我們只需要去破一,不需要去破多。爲什麼呢?因爲多是由一組成的。如果一不能破,那就可以有一個一個的一組成多。然後我們再去看多。但實際上的話,主要還是要回到這個一上面。其實最初成就也在這個一,最後失敗也在這個一。所以成敗的關鍵就是看能不能破這個一。所以總義當中,論當中,把我們要抉擇的關要,給我們點出來了。那我們就去觀察這個一,下面就是在觀察這個一。
破一時,先破粗,再破細。
你看這也是一個關鍵,千萬不要一開始就把這個細的破了。因爲粗的是最好破的。你把很容易解決的先把它解決了,最後再把最後一關解決。解決最後一關,就是終極的解決問題。否則的話,你把細的破了,有些人還說:那你細的我沒看到,但粗的我看到了,雖然好破,但是大家會又執著,最後你又得回來。所以的話,這個次第是個智慧的次序。你就先破粗再破細。
粗大的色法和心法從時間和方位上分解,只要可分,就不是一體,到不可分時,就是無分微塵和刹那。
一個粗大的色法去分分分,不斷的從方位上面去分解,最後只要到不可分時,就是一體的。那麼只要還可分,就不是一體。分分分,最後只會分到無分微塵,這是色法。
心法是在時間上面去分,你的心是在一念一念當中起心動念,這就在時間的刹那上去,時間分長時間,短時間,不斷不斷的細分到刹那。所以的話,只要可分,你的這個心法就不是一體,然後最後分分分,就能分到一個不可分的,叫無分刹那,最後就給我們確定了,要解決的終極問題是什麼呢?
所以重點是遮破勝義中實有無分的微塵和刹那。
也就是說,我們最後要解決的問題,終極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微觀的法。微觀當中的極微,微觀當中一個實有無可分的微塵,和實有無可分的刹那,就是要解決無分微塵和無分刹那。
所以我們學中觀,很多人爲什麼會有疑惑呢?他就覺得:你看,一天到晚就是解決一個微塵、一個刹那,我們要解決的是現實生活。實際上這就是從現實生活分析,分析到最後所出現的我們要最終解決的一個問題。所以下面就來分開來,破無分微塵和無分刹那。
1、 破無分微塵實有
在一個微塵的東西南北上下六方,各放置一個無分微塵,中塵和六塵相對。則中塵可以分成六面,成爲有分,如果不和六塵相對,則六塵和中塵成爲一體。無法堆積成粗大的色法。
那我們就找七個微塵來分析,這個微塵叫做無分微塵,在有些翻譯中又叫做鄰虛塵。所以後面一句說:這樣把無分微塵抉擇爲空性。無分微塵最後一分,它就變成虛空。所以的話,它就是一個鄰近虛空的一個微塵。所以又叫做鄰虛塵。在我們的《楞嚴經》當中,還有一些漢地翻譯的經典當中,都會提到鄰虛塵。鄰虛塵就是我們這地方所說的無分微塵。實際上這個無分微塵,它不是一個所見之法,連天眼也見不到它,它唯一是慧眼之所行,也就是智慧漸漸分析到究竟處的時候,建立的一個法。它不是一個微塵就能看得到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無分微塵。無分微塵按照小乘的建立,是不可分的一個法,而且是一個實有的一個法。
那麼我們就拿七個微塵來分析,一個微塵放在中間,從六個方位,也就是東西南北上下這六個方位,去靠近中間的這個微塵。靠近它的時候,它們有沒有相對呢?相對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和它一起對碰。這種碰到的地方,就叫做相對。中間的微塵和其他六個微塵有沒有對碰呢?假如有對碰,那就中間這個微塵由于和六個微塵對碰,每一個對碰它的,都會形成一個不同的點,不同的點就可以說它可以分成不同的六個面,即中間微塵就可以分成六個面了,那它就是可以分的。
假如你說和六個微塵沒有對碰,你最後去挨挨挨,不斷的去挨,去挨攏中間這個微塵,最後卻沒有一個對碰,那是什麼情況呢?沒有對碰的,那就只是一個法,以自己和自己是沒有對碰的。你只要是兩個法,例如兩個人走路的時候,不注意碰到了,這樣子會碰到,你自己碰不到自己,所以你自己和你自己沒有相對碰。所以這裏說和六塵相對的“對”,就是說對碰,沒有這種對碰。
那麼假如有相對的話,就有這種對碰。如果沒有相對的話,就沒有對碰。沒有碰到的狀態是什麼呢?就是假如你看到前面有一個人,你伸出手去,卻沒有碰到他,最後他在的地方,你就可以在那。所以這六個微塵去碰中間那個微塵,最後每一個微塵去朝中間那個微塵去碰的話,都沒碰到任何的微塵。那麼就可以在中間那個位置去占居它。會共同享用…
《中觀總義 第十二課 離一多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