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十二課 離一多因▪P3

  ..續本文上一頁那個地方。最後的話,六個微塵不斷朝中間靠攏的時候,沒有哪個微塵和任何的微塵對碰,所以七個微塵之間沒有兩個微塵形成對碰。那最後的話,七個微塵都可以在中間的那個微塵的地方存在。就像一個微塵成了另外一個微塵一樣的,六個微塵和中間的微塵成爲了一體。

  如果不成爲一體,絕對會對碰。如果不對碰,絕對成爲了一體。

  就像假如你和一個人挨著,最後挨著挨著沒有對碰,形成什麼了呢,就是說你融到了他的身體裏面去了。你和他成爲一體。就是自己和自己沒有對碰,你和他成爲自己了以後,才不會有對碰。所以這樣的話,就是每一個微塵和中間的微塵接近的時候,它都形成了一體,無量的微塵和中間的微塵積聚的時候,也成了一體。最後像須彌山這樣多的微塵,和中間那個微塵挨攏的時候,最後都形成了一體。那麼這樣的話,永遠都只有一個微塵,而無法組成粗大的色法。

  所以這是一個太過,而我們看到這個世間上面,有粗大的如須彌山這麼高的巨大色法,它就是一個一個對碰組成,或者堆積起來的。如果沒有對碰的話,是不可堆的,就像一個磚碰著上面一塊磚,碰著下面一塊磚,不斷不斷對碰著,然後堆起來的。如果中間沒有這個對碰的話,就會磊不起來。所以這是一個很強有力的一個理論。

  後面就說,這樣把無分微塵抉擇爲空性,這樣子的話,我們就看到,噢,無分微塵是不存在的,你要麼就是可分,如果你不可分,六個微塵和它對碰的時候,沒有碰觸面的話,那就說明最後融爲一體。而這樣子的話,就和現量相違。現量是可以組成粗大色法的。所以這種無分微塵是不存在的。那麼就把它抉擇爲空性。

  如《唯識二十頌》雲:“極微與六合,亦應成六分,若與六同觸,俱應如極微” 。也就是上面所講的意思,就不解釋這個頌詞了,上面就是在解釋這個句頌。

  下面看破無分刹那實有:

  觀察相鄰的兩個無分刹那的關系。

  刹那就是在抉擇我們的心念。心念是一刹那一刹那起心動念的,我們就分析這兩個刹那。兩個刹那之間是接觸的呢?還是不接觸的?接觸的,是可分的呢?還是不可分的?不接觸的,是不可分的呢?還是可分的?我們就去看它可不可分。分這兩個情況。

  一、 兩刹那接觸

  兩者只是部分接觸,則在一個無分刹那上,具有接觸和不接觸的兩部分,應成有分。

  假如兩個刹那,前面一念,後面一念,它們之間有接觸的話,那麼就具有接觸的那一點和不接觸的那一點。不接觸的兩端,就形成了區別。接觸的那一點和不接觸的那一點就形成差別,就像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就像把兩只手掌合起來,你把兩只手掌合起來的時候,你合起來兩個手板心挨攏的和沒有挨攏的這個兩個手背,這是不一樣的。只要你有挨攏的地方和沒有挨攏的地方,它就會形成挨攏和沒挨攏,碰和不碰。這樣的話就會形成手上面有區分,就是說有手板的區分,和手背的區分。有能挨著的地方,和沒有能挨著的地方。這就會形成差異。所以我們的兩個念頭,前一念和後一念,來接觸。接觸的時候,它們之間如果具有接觸的部分和不接觸的部分,就可分了,分接觸部分和不接觸部分。就像兩個手板合掌一樣的。

  那後面說,如果全分接觸,將兩刹那合一,無法形成心的相續。

  那麼如果我們把這兩個手掌合起來,說我不是部分接觸,我是全部接觸。全部接觸的話,就必須是所有的左手,要融入到右手裏面去,這樣子成爲一只手才能否完全的接觸。否則的話,只要一個地方還沒碰到,那就不能叫做全分的接觸。這點大家好好想一想。把手掌,你自己合掌的時候,你想一想,噢,我的左手和右手要全分接觸的話,那是什麼狀態呢?要麼左手融入到右手,要麼右手融入到左手,這樣子才能全分接觸。只要還有哪一部分還沒有融入的,那一部分就還沒接觸,就是這樣子的一個意思。

  前面有接觸和沒有接觸的部分,就是有分,就不能成爲無分刹那。

  假如它是全分融入的話,這樣子兩刹那就融合爲一個刹那。永遠都不會形成前一個念頭和後一個念頭。就不會像《金剛經》裏面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就不會有叁心了。所以,它是有時間的前後刹那,才會有一念一念的這個區別。上面就把接觸的情況分析了,下面我們看不接觸的情況。

  二:兩刹那不接觸:

  取一個刹那,它和前一刹那不接觸,中間有空白段。和後一刹那不接觸,中間也有空白段,

  這就是取叁個刹那的心識。叁個刹那之間互不接觸,取一個刹那,這是第二個刹那,和前一刹那是第一刹那。前一刹那,也就是第一刹那和第二刹那之間有一個空白,然後第二個刹那又和第叁個刹那之間,不接觸,中間也有一個空白,總共有兩個空白。我們就看中間那一刹那,中間那個刹那,它前面有一段空白,後面有一段空白。那麼後面就繼續觀察說,在觀察前一個空白段的末位,和後一空白段的初位,如果兩者接觸,中間的無分刹那,應成空白。如果不接觸,兩者成爲不同分的兩分。這樣無分刹那和後者接觸的部分,必不同于它和前者接觸的部分,應成可分。

  我們就觀察中間那一刹那,中間那一刹那,它由于有和前面挨著的空白和挨著後面的空白,我們就看它挨前面空白的那一端和挨後面空白的那一端,它們兩個接不接觸。這就像看你的這個腳,你這個腳踩在地面上面,前面是一段空白,後面是一段空白,那就看你的腳尖和腳跟,這兩個地方接不接觸,自己的腳尖和自己的腳跟接不接觸。我們當然說它不接觸了,如果接觸就完蛋了,那就沒腳了。

  同樣的,這個心念,如果說是它挨著前面空白的那一端,和挨著它後面那一空白的那一端,如果是接觸的話,那就沒有這個念頭了,那就只能是全部是空白了。就像我們當腳,你踩在地上的時候,前面有虛空,後面有虛空,前端和後端,是接觸的還是不接觸的。接觸的話就等于是融合爲一了,那就沒辦法有了。這樣的話就只是一腳伸出去的時候,沒有腳。就是一個虛空。所以,接觸是不可能的。接觸的話就只能形成空白。我們心裏面就永遠不會起念頭,沒有念頭,人人都沒有心念了。就只能是這樣空白的一種狀態。然後這後面說,如果不接觸是什麼一種樣子呢?假如我們的腳步伸出去的時候,腳尖朝著前面的虛空,腳後跟朝著後面的虛空,腳尖和腳跟這兩者不接觸,那就可以分,可以分出前面的部分和後面的部分。也就是分出腳尖和腳後跟,這兩個部分。至少它能分成這兩段。就是說,你的腳尖接觸的是前面的虛空,你的腳跟接觸的是後面的虛空,這兩個部位接觸的地方不一樣,這兩個部位就不同。不同就可分。所以,無分刹那也是這個樣子,假如說它的前端和後端分別接觸的是前面的虛空和後面的虛空,接觸的虛空不一樣,則前後二者不一樣,那就是可分的。那就不能叫做不可分的無分刹那了。我們的腳來做比喻,這樣子就很好理解。像這樣分析之後,接觸也不行,不接觸也不行,這樣分析就能發現,沒有一個實有不可分的無分刹那。

  因此,無分刹那勝義中不存在,本來無實空性。

  結論就是如此,本來勝義當中,通過勝義理論一觀察,所謂的無分刹那,它是無實有的,是空性的,沒有實有的自性。

  以上抉擇了無分微塵和無分刹那爲空性,由此,一切色法和心法從粗大到極微之間,都沒有實有一體,更沒有實有多體,當體遠離一、多,自性本空。

  這樣子一決擇我們就知道,其實無分微塵和無分刹那,分析到最極微的時候都不存在,都是一個空性。那麼我們的色法,你看到的外面一切的物質,然後再回觀我們的心法,這一切的心法,內的心法和外的色法,這一切的萬法,你從粗到細地去分析,最後你沒有找到一個實有一體的法。一體實有你找不到,多體實有你更找不到。當體就會遠離了一體和多體的存在。一切萬法就是本來空寂的這種自性。這樣子,我們再多次去想一想,我們前面所說的那句話,也就是古士大德經常說,“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著衣,未曾挂著一縷紗,終日行走,未曾踏著一片地。”我們每一天,都是這樣子的。你想到這些教言的時候,就就想一下“離一多因”,就看到,諸法當體不存在。就在我們覺得它有顯現的時候,它就不存在。你看前面的一個道友看著看著你知道他,你用離一多因去分析,他是不存在的,然後呢,你身邊的這個東西,隨便看著一個東西,看著看著,用離一多因去分析,最後他是不存在的,想一想你的家人在哪裏呢?你分析分析,他就在你家裏的那個地方,他不存在的,然後這個房子,我們分析分析,就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地方,他不存在的。這個世界如此,萬法都是一個大空性,所以這個中觀的妙理實在是太殊勝了。天天去看天天就看虛空,天天就看空性,這樣子去認識萬法的本相,本來的相狀就是這樣大空性的境界。天天這樣去思維,我們就會生起人生觀,世界觀,所有的思想,所有的行爲的改變,這是一種學中觀般若的極大的享受。能夠認識萬法空性的本性。這樣子你就會想到,原來我們這個世界真的是虛空啊!

  所以無垢光尊者在他的《如意寶藏論釋》當中雲:此顯現有法,有事無事何者也不存在爲所立。(爲什麼呢?)遠離一體多體之故。舉個比喻,猶如水月,

  水月的這個比喻就是在看到有月亮的那個地方你去找…

《中觀總義 第十二課 離一多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