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个地方。最后的话,六个微尘不断朝中间靠拢的时候,没有哪个微尘和任何的微尘对碰,所以七个微尘之间没有两个微尘形成对碰。那最后的话,七个微尘都可以在中间的那个微尘的地方存在。就像一个微尘成了另外一个微尘一样的,六个微尘和中间的微尘成为了一体。
如果不成为一体,绝对会对碰。如果不对碰,绝对成为了一体。
就像假如你和一个人挨着,最后挨着挨着没有对碰,形成什么了呢,就是说你融到了他的身体里面去了。你和他成为一体。就是自己和自己没有对碰,你和他成为自己了以后,才不会有对碰。所以这样的话,就是每一个微尘和中间的微尘接近的时候,它都形成了一体,无量的微尘和中间的微尘积聚的时候,也成了一体。最后像须弥山这样多的微尘,和中间那个微尘挨拢的时候,最后都形成了一体。那么这样的话,永远都只有一个微尘,而无法组成粗大的色法。
所以这是一个太过,而我们看到这个世间上面,有粗大的如须弥山这么高的巨大色法,它就是一个一个对碰组成,或者堆积起来的。如果没有对碰的话,是不可堆的,就像一个砖碰着上面一块砖,碰着下面一块砖,不断不断对碰着,然后堆起来的。如果中间没有这个对碰的话,就会磊不起来。所以这是一个很强有力的一个理论。
后面就说,这样把无分微尘抉择为空性,这样子的话,我们就看到,噢,无分微尘是不存在的,你要么就是可分,如果你不可分,六个微尘和它对碰的时候,没有碰触面的话,那就说明最后融为一体。而这样子的话,就和现量相违。现量是可以组成粗大色法的。所以这种无分微尘是不存在的。那么就把它抉择为空性。
如《唯识二十颂》云:“极微与六合,亦应成六分,若与六同触,俱应如极微” 。也就是上面所讲的意思,就不解释这个颂词了,上面就是在解释这个句颂。
下面看破无分刹那实有:
观察相邻的两个无分刹那的关系。
刹那就是在抉择我们的心念。心念是一刹那一刹那起心动念的,我们就分析这两个刹那。两个刹那之间是接触的呢?还是不接触的?接触的,是可分的呢?还是不可分的?不接触的,是不可分的呢?还是可分的?我们就去看它可不可分。分这两个情况。
一、 两刹那接触:
两者只是部分接触,则在一个无分刹那上,具有接触和不接触的两部分,应成有分。
假如两个刹那,前面一念,后面一念,它们之间有接触的话,那么就具有接触的那一点和不接触的那一点。不接触的两端,就形成了区别。接触的那一点和不接触的那一点就形成差别,就像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就像把两只手掌合起来,你把两只手掌合起来的时候,你合起来两个手板心挨拢的和没有挨拢的这个两个手背,这是不一样的。只要你有挨拢的地方和没有挨拢的地方,它就会形成挨拢和没挨拢,碰和不碰。这样的话就会形成手上面有区分,就是说有手板的区分,和手背的区分。有能挨着的地方,和没有能挨着的地方。这就会形成差异。所以我们的两个念头,前一念和后一念,来接触。接触的时候,它们之间如果具有接触的部分和不接触的部分,就可分了,分接触部分和不接触部分。就像两个手板合掌一样的。
那后面说,如果全分接触,将两刹那合一,无法形成心的相续。
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手掌合起来,说我不是部分接触,我是全部接触。全部接触的话,就必须是所有的左手,要融入到右手里面去,这样子成为一只手才能否完全的接触。否则的话,只要一个地方还没碰到,那就不能叫做全分的接触。这点大家好好想一想。把手掌,你自己合掌的时候,你想一想,噢,我的左手和右手要全分接触的话,那是什么状态呢?要么左手融入到右手,要么右手融入到左手,这样子才能全分接触。只要还有哪一部分还没有融入的,那一部分就还没接触,就是这样子的一个意思。
前面有接触和没有接触的部分,就是有分,就不能成为无分刹那。
假如它是全分融入的话,这样子两刹那就融合为一个刹那。永远都不会形成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就不会像《金刚经》里面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就不会有三心了。所以,它是有时间的前后刹那,才会有一念一念的这个区别。上面就把接触的情况分析了,下面我们看不接触的情况。
二:两刹那不接触:
取一个刹那,它和前一刹那不接触,中间有空白段。和后一刹那不接触,中间也有空白段,
这就是取三个刹那的心识。三个刹那之间互不接触,取一个刹那,这是第二个刹那,和前一刹那是第一刹那。前一刹那,也就是第一刹那和第二刹那之间有一个空白,然后第二个刹那又和第三个刹那之间,不接触,中间也有一个空白,总共有两个空白。我们就看中间那一刹那,中间那个刹那,它前面有一段空白,后面有一段空白。那么后面就继续观察说,在观察前一个空白段的末位,和后一空白段的初位,如果两者接触,中间的无分刹那,应成空白。如果不接触,两者成为不同分的两分。这样无分刹那和后者接触的部分,必不同于它和前者接触的部分,应成可分。
我们就观察中间那一刹那,中间那一刹那,它由于有和前面挨着的空白和挨着后面的空白,我们就看它挨前面空白的那一端和挨后面空白的那一端,它们两个接不接触。这就像看你的这个脚,你这个脚踩在地面上面,前面是一段空白,后面是一段空白,那就看你的脚尖和脚跟,这两个地方接不接触,自己的脚尖和自己的脚跟接不接触。我们当然说它不接触了,如果接触就完蛋了,那就没脚了。
同样的,这个心念,如果说是它挨着前面空白的那一端,和挨着它后面那一空白的那一端,如果是接触的话,那就没有这个念头了,那就只能是全部是空白了。就像我们当脚,你踩在地上的时候,前面有虚空,后面有虚空,前端和后端,是接触的还是不接触的。接触的话就等于是融合为一了,那就没办法有了。这样的话就只是一脚伸出去的时候,没有脚。就是一个虚空。所以,接触是不可能的。接触的话就只能形成空白。我们心里面就永远不会起念头,没有念头,人人都没有心念了。就只能是这样空白的一种状态。然后这后面说,如果不接触是什么一种样子呢?假如我们的脚步伸出去的时候,脚尖朝着前面的虚空,脚后跟朝着后面的虚空,脚尖和脚跟这两者不接触,那就可以分,可以分出前面的部分和后面的部分。也就是分出脚尖和脚后跟,这两个部分。至少它能分成这两段。就是说,你的脚尖接触的是前面的虚空,你的脚跟接触的是后面的虚空,这两个部位接触的地方不一样,这两个部位就不同。不同就可分。所以,无分刹那也是这个样子,假如说它的前端和后端分别接触的是前面的虚空和后面的虚空,接触的虚空不一样,则前后二者不一样,那就是可分的。那就不能叫做不可分的无分刹那了。我们的脚来做比喻,这样子就很好理解。像这样分析之后,接触也不行,不接触也不行,这样分析就能发现,没有一个实有不可分的无分刹那。
因此,无分刹那胜义中不存在,本来无实空性。
结论就是如此,本来胜义当中,通过胜义理论一观察,所谓的无分刹那,它是无实有的,是空性的,没有实有的自性。
以上抉择了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为空性,由此,一切色法和心法从粗大到极微之间,都没有实有一体,更没有实有多体,当体远离一、多,自性本空。
这样子一决择我们就知道,其实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分析到最极微的时候都不存在,都是一个空性。那么我们的色法,你看到的外面一切的物质,然后再回观我们的心法,这一切的心法,内的心法和外的色法,这一切的万法,你从粗到细地去分析,最后你没有找到一个实有一体的法。一体实有你找不到,多体实有你更找不到。当体就会远离了一体和多体的存在。一切万法就是本来空寂的这种自性。这样子,我们再多次去想一想,我们前面所说的那句话,也就是古士大德经常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未曾挂着一缕纱,终日行走,未曾踏着一片地。”我们每一天,都是这样子的。你想到这些教言的时候,就就想一下“离一多因”,就看到,诸法当体不存在。就在我们觉得它有显现的时候,它就不存在。你看前面的一个道友看着看着你知道他,你用离一多因去分析,他是不存在的,然后呢,你身边的这个东西,随便看着一个东西,看着看着,用离一多因去分析,最后他是不存在的,想一想你的家人在哪里呢?你分析分析,他就在你家里的那个地方,他不存在的,然后这个房子,我们分析分析,就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地方,他不存在的。这个世界如此,万法都是一个大空性,所以这个中观的妙理实在是太殊胜了。天天去看天天就看虚空,天天就看空性,这样子去认识万法的本相,本来的相状就是这样大空性的境界。天天这样去思维,我们就会生起人生观,世界观,所有的思想,所有的行为的改变,这是一种学中观般若的极大的享受。能够认识万法空性的本性。这样子你就会想到,原来我们这个世界真的是虚空啊!
所以无垢光尊者在他的《如意宝藏论释》当中云:此显现有法,有事无事何者也不存在为所立。(为什么呢?)远离一体多体之故。举个比喻,犹如水月,
水月的这个比喻就是在看到有月亮的那个地方你去找…
《中观总义 第十二课 离一多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