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十二课 离一多因▪P4

  ..续本文上一页,找找找没找到月亮,就像猴子捞月,它捞不到月亮一样的,在这个世界上面我们总觉得有这样子,那样子的事情,但是什么事情都没有,觉得有很多很多的法,但一法不存在,觉得有很多很多的人,一个人都不存在,就是这样子的一种显现。这样子的一种显现,我们经常用这种胜义理论去观察,就能够去修行。这样就想到,无垢光尊者所讲的这个水月的这个比喻,你遇到什么东西都想到,如同水月一样。为什么如同水月呢,因为找一体找不到,不断从粗到细地去分析分析,你找找找,找不到一法可得,所以万法都像水中月亮一样的。你天天看到什么东西都要想到,这就是水中月啊。不断不断串习就不会那么当真了,不会那么痛苦了,不会那么不自在了,你慢慢就会觉得自在起来。慢慢就会觉得以前千斤担的一个重量,很多身心上的包袱,你一下子就放下了千斤之重。一个人就可以轻松自在了,一个人就可以在放下的当下获得大自在,所以我们要经常用这个胜义理论去观察,然后能够成熟生起定解以后,就像一个比喻,水月的比喻去观察万法,去串习,这就是中观的修行,慢慢地修,我们就能体会到中观的妙味。

  下面的内容,观察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

  一,观察无分微尘,

  也就是上面有两个侧面要观察,一是无分微尘,二是无分刹那。现在来观察这两者。但是这个观察不像前面用胜义理论来观察,这个地方的观察是用名言理论来观察,所以道友们要分清楚这个观察,我们前面说一观察以后,无有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而现在呢,就是观察的结果,有无分微尘和有无分刹那。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这里是是用名言理论观察之下而产生的结果,名言理论观察必须有这个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否则就不可能有巨大的山河大地,也不会有我们这样子的蚂蚁一般的小人物,还有呢,不会有你的过去的念头,现在的念头,未来的念头,一个念头都起不了。所以它必须要建立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所以这个观察是以名言理论观察的,这个观察的结果不是叫做不存在,而是观察之后必须要有,这是名言理论的一个结果。

  下面我们去具体的看内容。分三,一,破斥,二,安立,三,辩驳。

  首先,一,破斥,有些前代论师认为,凡是微尘绝定有分。

  连在名言当中都必须有分,就是这样子说的,我们前面说,在胜义观察之下是没有一个不可分的无分微尘,但是在胜义理论观察之下,现在是在名言当中观察了。好的,我们就去破它,

  说破:以理所说,到达极限的最细微尘也应成有分。

  当然啦,他是承认一个有分的宗派,但是,这个地方的破,实际上是想引出他后面的话。所以,敌宗马上说承许。比如说,我就承许,不管怎么分,怎么分,分到最后我们所说的最细微尘实际上还是可以分的,没有一个不可分的最细微尘,他承许。下面进一步的破,

  那就不承立他是到达最细边际的尘,因为还有更细的微尘。也就是既然极微尘可分,分出的支分应比他更小。

  也就是实际上的话,还没有找到最小的最细的微尘,因为分出来的支分比他自身小,比他还小的微尘能够再出现,他当然会承认啦。所以,敌宗有说:

  那应当是不存在的最小的极微尘,因为一切微尘都有分的缘故,

  这就是我们想引出他的话。不断不断地引出这样的一句话,这一句话就是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最小的微尘存在,那没有最小的微尘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下面我们就去破它。给他发一个很大的过失,

  破:按你的观点,对一个微尘不断地分解下去应成无穷无尽,

  一个微尘我们觉得很小,不管你怎么分,你都是不断地分,而且的话你是不会到达穷尽的,可以永远的分下去,

  因为微尘分为支分,支分又有支分,支分的支分还可以分析,这样一直分到大劫穷尽也没办法分完,

  我们就找一代人又一代人,找几辈子的人,找你的这个家族前一代后一代找了很多代人,就是还没把这个微尘分完,因为有不可分的支分,支分又再分,这样子的话,你即使一个大劫你也分不完,把所有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分死了,还没有把这个微尘分完,就是这样的意思。然后,这里面说,

  按这种无边际的观点,应当成立一只蚂蚁身体内所具有的微尘数量等于一座须弥山所具有的微尘,因为二者都是无穷大的缘故。

  这样子去看的话,那么蚂蚁的微尘和须弥山的微尘就没有多和少的区别,为什么呢?因为两个都是无穷大,无穷大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确定的数,不是确定的数,你说这一个一定超过那一个,这是不可能的,须弥山分出很多微尘,最后说这些微尘多吗?还是一个蚂蚁所分出的微尘多?没办法比,没有可比性,他们两个就没有固定的数,有固定的数,我们就可以说,一比十小,十比一百小,一十,一百这都是有个固定的数,假如你没有一个固定的数,你拿不出来一个固定的数,最后怎么去比较呢?所以,这样的话,你可以说蚂蚁的微尘,就和你须弥山的微尘都是数量差不多的,因为他们都是无穷大,你怎么能够说蚂蚁的微尘少呢?蚂蚁的微尘少,他具体数量有多少?然后你多的话,你的具体数量有多少?你没有一个具体的数量,所以你就没有办法比蚂蚁的微尘数量多,没办法这样子。所以,这是一个很荒唐的事情,

  然而这与现量不符,也与教证相违,

  这和现量当中是不符合的,我们绝对会说,这么大的一个须弥山我们分分分会分出很多微尘,一个蚂蚁才多大呢?在须弥山之下,忽略不计,所以一座大山和一个蚂蚁来比较的时候,蚂蚁忽略不计,它上面能有多少微尘呢?所以和现量是相违的,也和教证也相违。为什么呢?

  佛在《律本事》中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尘;失人身者,如大地尘;按照你的说法,两者应当没有多和少的差别,显然和教证相违。

  这里用戒律里面给我们讲过的:人身难得,佛陀就说,我指甲上的微尘多吗?还是说这个大地上的微尘多呢?最后的话只能说这个大地的微尘比指甲上的微尘多,这个数量上的悬殊太巨大了。所以,是有一个多与少的区别的,而不会说是有一个两者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话,佛陀都没办法说法了,佛陀都无法用这个爪上尘和大地尘来做比喻了,都无法和我们说人生难得了,人生有什么难得呢,没办法说了,得人身者数量不确定,失人身者数量不确定,得人身者无穷大,失人身数量也是无穷大,得人身和失去人身的数量都是无穷大,你怎么能说得人身很难得呢?失人身很容易呢,就没有这个教证的意义了。所以这里和教证也相违,佛陀毕竟这样说了,微尘是有多少的,否则就比较不出睱满难得。

  因此,凡是有尘决定可分,只是第六意识的概念而已,第六意识是自由的,让他分解的话,可以无休无止地分解下去。所以,你没有区分第六意识分解和名言实际意义上的究竟量无分,这两者的差别只是想当然的认为凡是微尘绝定可分。

  其实的话,我们说凡是微尘绝定可分,这是我们第六意识的一种概念,这个第六意识可以不断地分不断地分,可以无穷地分下去。这第六意识,可以这样子去运作,去活动的,但是的话,这实际是没有区别我们这里是用名言的理论去抉择,我们的世界具体组成,具体组成的时候,你不能按照这样子的套路去的,这样子的套路分解下去,你的第六意识会不断不断产生这种概念,但是和现实生活当中的显现相违。也就是我们的名言世间我们的生活当中,实际上是不是有这个不可分的微尘呢?实际上不是的,实际上就是应当建立一个不可分的微尘,要建立一个基本的组成元素,最小的基本元素,依靠他不断不断地叠加,最后堆出了很多的物质,这是需要有具体的物质的。

  下面我们就看安立。从正面,从反面,这些来安立一下,从教,从理这些来给我们分析,如果不找到这样子的不可再分的微尘的话,那么他就无法组成我们的世界。

  (二)安立:

  1,安立自宗观点,

  中观宗在名言中随同有部和经部的观点随说时,承许色法声音等的粗法是微尘,这一微尘又是有很多更小的微尘积聚而成的,到了不可再分的最细微边际就是极微尘,这是构成一切色法的基础,需要承许他在名言当中存在。

  中观宗在胜义当中是要打破微尘的,但是在名言当中要建立这些色法的时候,声音的时候,就要知道这些色声香味触,这些都是微尘自性的法。这些微尘自性的法,就是有细法组成粗法,而粗法不断地分析,最后也会找到一个基本的元素,也就是极微,最细微的边界。以这个极微尘不断地增加增加,最后才会构成一切色法,所以他是一切色法的基础,假如在这个世界上你没找到一块砖,你怎么能垒起这个房子呢?所以呢,这个房子的基本组成就是这一块一块的砖。同样的,这个万法当中的任何的色法的显现,都是需要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来组成他的。如果你没找到一个基本的元素,这个色法是组成不出来的,名言当中必须要承许他。

  因此,凡是极微尘则决定为无分,极微尘不可能去分解为支分。

  也就是说,最后的话,极微必需要建立,而且建立他的时候,必须是无可分不可再分的,再不能分出支分的,分出支分就有比他小,所以的话必须要有个不可分的,再分就只能分成虚空了,这就是邻虚尘。

  2、根据

  (…

《中观总义 第十二课 离一多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