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十二课 离一多因▪P5

  ..续本文上一页1)、理证

  名言中应当存在无分微尘,理由是:一、把具有支分的有事逐渐分解为各自的支分,最终将有穷尽的时候;二、到达边际的极微尘决定无分。

  第一理真实成立。为什么呢?比如把毛衣分成很多根毛线时,毛衣将消失无际;再把每一根毛线切成一粒粒毛尘,毛线也不见了;再把每一个毛尘分成若干个微尘,毛尘也将无影无踪;最后分析极微尘也会不见,成为如虚空般荡然无存。

  这两个理证。我们看,第一理真实成立。为什么呢?比如把毛衣分成很多根毛线时,毛衣将消失无迹;再把每一根毛线切成一粒粒毛尘,毛线也不见了;再把每一个毛尘分成若干个微尘,毛尘也将无影无踪;最后分析极微尘也会不见,成为如虚空般荡然无存。

  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说过,毛衣分分分,最后连一个极微尘也找不到,连一个极微尘也如虚空般荡然无存。不然,极微尘分解后还可以再分,这样越分越多将成取之不尽的宝藏!由此,仅仅淹没1厘米的微尘也足以享用一生。这里是从反面来说,假如不这样就会有一个过失,就是如果极微尘分解后还可以再分,越分越分还有很多的可分的支分,支分不断不断出现永远分不完的话,将成取之不尽的宝藏。为什么说可以成为取之不尽的宝藏呢?比如你用一个很精细得磨子去磨一粒米,不断地磨,磨了很久,旁边人问“你磨完了么?”“没有呢,还有呢。” 又不断地磨了很久“磨完了么?”“没有呢,还有呢,还有更细的。”这样永无止境磨下去,一粒米还是不断地有支分出现,无量地出现。这些支分我们享用一生都享用不完,因为无有穷尽的缘故。然而,除了真正现前“一尘中有尘数刹”的境界之外,在观现世量的境界前,是极其相违的。这不是一个“一多无碍”的境界,这时有多有少的。1厘米是一个确定的量,不是一个无量。而“一尘中有尘数刹”的境界并不是观现世量的境界。我们现在讲的是观现世量的境界。

  第二理成立:

  这样的极微尘,不分析则安住尘的状态,一分析便消失无迹的缘故。(也就是极微尘是邻近无有的尘,对它分析不会分成支分,只会消失无迹的缘故。)

  因此,凡是尘,决定有分,但必须承认这样分析后不成为有支分的极微尘。否则对一滴水尘和大海水也无法安立多和少的差别。

  一滴水的微尘和大海水的微尘必须要有基本元素(极微尘),才能比较得出水滴和大海,他们的微尘的多少,现量中必须要这样。

  要这样了知此处的关要:在第六意识前微尘的支分、支分的支分,即使你历尽一大劫去宣说,也丝毫到达不了它的边际,因为这只是分别念增益的缘故。

  这里讲到第六意识的情况,它会不断分不断分,但这只是我们分别念的一种假造、假想,凭空增加出的、不存在的东西,本来不存在,我们内心当中又会给他假想出来,这是第六意识的假想,可以无穷尽无穷尽地拆分。

  然而,名言中存在的瓶等色法,自相中是有量的,这种有量的有事在无增唯减的情况下,必定会在将来的某时到达尽头!

  这里讲到实际的现量,就是我们的名言实际当中所存在的瓶子柱子房屋车子…等等一切色法的显现,他们自己的体相是有一个定量的,一个大杯子和一个小杯子是不一样的,他们有各自确定的量,都是有大有小的,而不是没大没小的。自相是有量的,是一个确定的量。这一个确定量的有事法,没有增加而不断地减少、不断地减少,就会从开始的量向着零趋向,最后达到零的尽头。如果不能达到零的尽头,我们世界上很多事情就都会出麻烦。

  比如你自己要迈步走向前面有一个门槛,你就会越来越接近这个门槛,最终你的脚会跨过这一道门槛,冲破它,冲破零的距离。假如以第六意识思维脚与门槛之间的距离,有无穷多的分支,那就只能无限接近这个门槛,我们一个人要跨出门就非常困难了,永远也跨不出去,脚快碰到门槛了,永远也不能完全碰到,这是一个过失;再说,假如我们脚要迈步,就算迈一步出去,也必须是从一个最基础的小法走出去的,假如没有一个最小的法,这一步如何能走过去呢?没有一个最小的法,他是不可能走出去的。只有通过最小的距离的积累,才能跨出一步,如果没有一个最小的法,我们脚步是迈不出去的。这是从起点上面就迈不出去,从终点上面也到不了终点,那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就无法动弹了。

  再举一个比喻:用一根针去穿60瓣的蘑菇,虽然蘑菇很容易穿透,你拿这根针去穿,最后无限接近,最后要穿完了,无限接近,假如没有最终穿破的话,就可以说没有一个最小的,最后的话它必须要把那个最小的全部穿破了,如果说无限接近的话,那你这个60瓣的蘑菇片你也是穿不过去的。或者我们拿一根针来穿一本书,你也穿不完。一方面你穿不完,再反过来观察,既然你穿不完,是无限接近,那么你也无法从书面那穿进去,连针都动不了一下。为什么呢,因为你就是从书面那开始还没有碰到的时候,是零距离,是零的穿刺。假如你已经穿到一点的话,这已经突破了零,这个突破零,你必须是一个小的,然后再大的,从最细微的那穿过去,然后越穿越深,所以从终点上观察,从起点上观察,我们都会看到必须要有个最小的点,你要能突破它,否则的话,你无法起步,也无法到终点。这样龟兔赛跑的话,兔子永远也超越不了乌龟,只能无限接近,永远也无法超过。这样跑步比赛也变得毫无意义了,只要有一个人跑到前面去,后面的人永远超越不了前面的人,因为都是一个无限接近无限接近。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就像这里面所说的,我们的距离大小它是一个固定的,然后这个情况是个无增唯减的,就像跑步比赛的时候,这个人和那个人之间的距离是一个确定的。然后要超过他,这个距离没有增加,只有减少。或者那个人已经停在那了,一个人跑着跑着它就已经不行了,停在那了,后面的人过来的时候就无限接近他,无限接近他的时候就是无增唯减,他们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少,最后这个人会超过他,否则只要一个人到前面,后面的人就永远无法超越他。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情况,是能达到尽头的。,或者就像跑步的人永远也跑不到终点线,或者没办法冲出起跑线!终点线无人能突破,因为都是无限接近,起跑线也是无法突破,因为没有最小的点让他从那开始。突破零。.要突破零,就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数来不断地朝前。

  所以,这种有量的有事在无增唯减的情况下,必定会在将来的某时到达尽头!因此,认为微尘无穷尽无边际的观点极不合理!

  二、 教证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说:“随顺名言谛时,遮破八尘、安立唯识,有世间规律和教证的损害。因此如同心识般,无法遣除名言中存在极微尘。”

  我们在名言中是绝对承认有这个心识的。承认心识,就是因为它有基本的组成。同样的我们也承认有外在的这些色法,同样必须要承认有微尘。这些色法的世间的规律,都是由微尘而形成的影响,在名言谛中,我们遮破八尘,或偏袒地安立唯识,不建立微尘而安立唯识,在世间的规律上来说有危害的。这是站在承认有显现的世间规律角度来发的一个过失。也就是说粗大是有细微组成的,没有最小就无法组成粗大。这里面强调的八尘,八尘就是微聚,就是极微的聚集。一个极微是慧眼所见,而非天眼所见,是见不到的。但最后会组成微聚,也就是八尘,这个八尘是什么呢?也就是说明极微不可能单独存在,永远都是八个微尘共同组成的。没有单独的一个极微存在这个世间,最起码是八个微尘共存的,地水火风这四大,是四个极微必须是同时具有的,然后是所造之色香味触四境,声音因为是不定的,所以去除掉,稳定的色、香、味、触四个对境加上地、水、火、风四个就是八个。这八个极微尘是组合在一起的,永远聚合为一个俱生之法。单一的极微所出生的法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最小的色法就是八个微尘的聚集体,叫做微聚,这就是组成色法的基本组成单位,就是说地水火风加上它所造的色香味触的聚合体,永远如此。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遣除单秋疑惑论》中这样解释:“有人说没有无分微尘,但是有有分微尘,因为不现见无分而现见有分的缘故。”

  破:组成有分微尘的微细之际是有还是无呢?

  也就是说,组成这一切有分微尘有没有基呢?有没有一个最基础的?如果承认有基础,那就要承认极微是最小的,如果没有基本单位,就没有一个小的法,没有一个基本单位就不能构成大的法,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极微。

  下面看,如果有责对构成的基也只能承认是有分,由此应成微尘无有穷尽,故一根草跟上的微尘也要多的不可计数,这样一来,经中所说的应有恒河沙数的数量应成不合理。

  组成有分的微细之际是有还是无呢?如果有的话,对于构成的基,像上面的对方所说“只要是微尘就可以分”的话,构成的基础,它还是有分,最小的这个基本单位还是可以无穷分,最后一根草上面的微尘数量也要多的不可计数了。但是我们在佛经中经常说“这个数量很大,像恒河沙数一样。”恒河有沙滩,沙滩上有很多微尘,它不是手中抓的一点沙,更不是指甲上的一点沙,它是很多的微尘,而不是小小的微尘。这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有限量的,有限量当中的一个巨大数量…

《中观总义 第十二课 离一多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