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十二课 离一多因▪P6

  ..续本文上一页。如果所有的基本元素都可以再分的话,“恒河沙数”就不成其为一个大的数量了,不能成为一个我们能比较的数量了。没有确定就无有可比性,就无法比较了。

  依照你们的观点,如果要比较大色法和小微尘的区别,究竟以什么来安立呢?因此,虽然胜义实相中有分微尘和无分微尘都不存在,但谁能否认经论中所说的铁尘的安立呢!

  按照对方的观点如果永远可分的话,就没办法比较色法哪个多,哪个少,因为都是无穷大。无穷大和无穷大怎么比较呢?没有现量,没有可比性。虽然胜义中把无分微尘打破了,有分也不可能,无分也不可能,这样一个无分微尘在胜义观察下是无法存在的。但是经论又讲到了微尘法的安立,所以一定要符合佛陀和圣者菩萨们的教证。

  下面辩驳,问: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颂》和静命论师的《中观庄严论》中,都摭破了无分微尘,你们的说法和大菩萨的观点相违。

  现在就引用唯识宗的观点,在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颂》等等论述当中,还有静命论师的《中观庄严论》中,都是建立名言唯识的观点。名言的实相按照唯识的见解去建立,但这种理论并非是完全按照观现世量而建立的一种名言理论了,实际上已经涉及到胜义理论的观察了。

  答:两位大菩萨是按胜义理论观察,因此,不仅得不到极微尘,实际上,连任何有事法也得不到。

  这种大菩萨的运用,他是完全用胜义理论。去观察之后,不要说一个极微了,就连一个最小的法,或者说任何一个法也得不到,连心法实际上也得不到的,只不过到那个时候,他不再用随理唯识了,不再继续去分了,不再继续去观察自心,所以的话,他是到此为止,把唯识建立在这里,他就不用了。实际上这就是胜义理论,如果继续再分的话,那心识也是可以破掉的。但是他没有这样去做。虽然没有这样子做,但可以看出,这一个理论是胜义理论。

  如《入中论》云:“虽以七相推求彼,真实世间皆非有,若不观察就世间,依自支分可安立。”

  在《入中论》当中,后面讲人无我的部分,就是以这个七相去推,推的时候,就用车和支分的比喻。车是有支,它的零件就是这些支分。这个车和这些支分,是一体的呢,还是异体的呢?还是车子具有支分呢?还是车子异于支分?还是支分异于车子?或者说,车子它唯一就是集聚?或者说,车子就是一种支分的形状呢?不管是支分组成的一种特殊形状,还是一种支分的特殊集聚,都不是车。然后也不是车上具有支分,也不是车子异于支分,也不是支分异于车子,不是一体异体。所以最后实际上看到,支分是不存在,就把这个车子破掉了。我们破除人无我也是这个样子的,最后的话,连支分也无法安立。但是如果不观察的话,就按照世间去说,依靠支分就可以组成一个车子。我们说,可以去买一个宝马车,买一个奔驰车,不可能说是最后连一个车都买不到。在名言当中,大家都认为你是可以买得到一辆车的,在名言当中,不可能说是,最后没有买到一辆车。所以我们前面说,你花了很多的钱去买了一件毛衣,回家来大家都会说,你买的这件毛衣不错呀。你看,这就讲的是一件毛衣。不会说,喔,你连一颗纱都没有买到!一缕纱都没有买到!最后你穿衣服,大家不会说你一丝不挂。你每天吃得饱饱得,不会说是你每天一口饭也没有吃。这就是按照名言世间上的说法来说的。你每天都在大地上踩,没有说你是踩空了。这也是站在名言当中来说的。所以不依靠胜义理论来观察的时候,就是可以依靠这些支分来暂时安立。

  二,观察无分刹那。

  这下面的话就是在内心心识上来暂时观察无分刹那。名言中需要承认时间最细边际。如果“凡是刹那,决定有分”周遍成立,则必须承认一个无分刹那可以分成无穷无尽的刹那,由此,对一个无分刹那和一个大劫,将无法安立时间长短的差别。

  这里面说,名言当中需要安立一个时间上的最小的,最基本上的单位,以它来做为组成时间的基础。如果说,它还可以分,还有更小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说,找到最后,实际上还没有找到一个最小的时间基本单位,也就是无量可找,无量可小,无量可分,这样是一个完全必须成立的事实的话,就必须承认,承许一个无分刹那,是一个小的时间。一个大劫,是一个大的时间,小的时间和大的时间,最后一看,它的刹那,是一样大的,一样多的。这个刹那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最后会分出很多个基本的,小的时间单位。也就是说,分出很多很小的时间单位。这个刹那不是无分刹那,而是一个小的时间。所以这一个无分刹那会有很多的刹那。一个大劫也有无穷个刹那,二个都是无穷刹那,无穷刹那就不能比一个刹那小于一个大劫。这样的话,我们说,在这里坐一分钟,和坐一大劫,这两上时间就无法来做比较了。因为这当中一个基本的组成单位都是无穷大。基本的数量单位最后去看的时候,都是无穷大。最后你找不到一个可比性。所以的话,时间长短就无法来鉴别了。

  时间的长短唯一是按所含刹那的多少来安立的,刹那的数量多,则安立为长时间;刹那的数量少,则安立为短时间,此外也没有其它安立的方法。

  这一种说法就是指,时间完成是按照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来分的。基本单位多,就是长时间,基本单位少,就是短时间。而你现在找不到一个有量的,定量的基本单位,两个都是无穷大了,所以就无法安立时间。

  这里,无分刹那和一大劫同样具有无量无边的刹那,无法安立多和少,由此,任何长短时间,小到刹那、须臾等,都无法到达究竟,最终会导致破坏观待时间所安立的一切。

  在我们的时间当中,一个大劫是一个无量的时间,不断不断地分,会分出短的时间。不断不断地分,会分出须臾,刹那,这些小的时间。所以都是由大到小,最后会分出时间的长短的。而你就没有办法。假如说不建立一个基本的无分刹那,不可再分的刹那的话,那就和现量相违了。在《俱舍论》当中就讲过,120刹那就为一大刹那量。然后腊缚是它的60倍,腊缚的30倍又叫做须臾,须臾的30倍,就是一个昼夜。所以这样来看的话,一须臾就是48分钟,然后我们按这种推理,推到最后一个无分刹那的话,就看这一个刹那,就是0.013秒。这样子来算。所以这就可以看得出,它是一个定量的数的。而不是一个不可定量的。就是以它做为基本单位,否则的话,就会破坏时间的安立了。

  以上抉择了色法和心法远离一体、多体。诸法当中,还剩下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其中,不相应行法,只是观待色法和心法的阶段而安立的,既然色心二法远离一、多,观待其阶段安立的不相应行法,更不会有一体、多体;无为法只是排除有为法的反体而已,此外也没有一个自性。

  下面就开始回到离一多因了。也就是回到胜义理论的观察了。中间这一段,涉及的是名言理论的观察。现在我们又回转来,又回到胜义理论的观察,离一多因。上面,通过用胜义理论决择以后,色法和心法都远离了一体多体,诸法当中,只剩下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了。因为色法和心法,心法当中包含了心王和心所,这三法,再加上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就是五法,五法涵盖一切世出世间的组成。那么我们只要把色法和心法破掉的话,那就好办了。诸法当中,不相应行法只是观待色法和心法的阶段而安立的。也就是说明,它的中间的阶段,后来的阶段,时间的安立,老、病、死这些阶段性的安立,这就是在具体的色法和心法上面去安立的。没有离开色和心法之外而安立的一个具体的不相应行法。所以色法和心法两个都是远离了一体和多体,这也就是说,色、心二法都是无实有的。观待它而安立的阶段,这些不相应行法,就更不可能有一体、多体,就自然把它打破了。

  同样来看这个无为法,它只是排除有为法的反体,也就是说,排除有为法以后,再产生的一个侧面。这些侧面就像择灭、非择灭、虚空等,这些都是依靠摭除有为法而建立的。就像在《中论》当中说,“若无生住灭,诸法名无为。”也就是说,远离了生、住、灭这些相状的法,就叫做无为法。实际上你看,它就是摭除了色法的生、住、灭,它并没有在其他的方面去建立一个无为法,所以无为法就是远离了生、灭这些而建立出来的。如果没有有为法的生、灭,那也就谈不上无为法了。因为它完全就是一种排除法。排除您所排除的这些,色心二法没有的话,那么,无为法也无可排除。无法建立,它只依靠排除法而建立。

  由此,有为法和无为法都不成立实有一体,自然多体也不成立。

  把一体观察了以后,每一个一体都找不到,你在世界上一个人都没有找到,你说有很多人是不可能的。在世界上一个杯子你都没有找到,你说有很多杯子,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把一体破了以后,多体也就自然不成立了。

  如果诸法有自性,决定只有一体和多体这两种存在方式,以诸法远离一体、多体的缘故,人和诸法无有自体,自性本空。

  《如意宝藏论自释》中云:“此显现(有法)有事无事何者也不成立,远离一体多体故,犹如水月。”

  上面的道理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在这里我们也就不做细谈。

  在《如意宝藏论自释》中,全知无垢光尊者说:“此显现是有法,有事无事何者也不成立,这是所立,远离一体多体故,这是能立,犹如水月,这是比喻。

  不论分析与否,诸法本来远离一体、多体,在圣者的各别自证智前,…

《中观总义 第十二课 离一多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