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所有的基本元素都可以再分的話,“恒河沙數”就不成其爲一個大的數量了,不能成爲一個我們能比較的數量了。沒有確定就無有可比性,就無法比較了。
依照你們的觀點,如果要比較大色法和小微塵的區別,究竟以什麼來安立呢?因此,雖然勝義實相中有分微塵和無分微塵都不存在,但誰能否認經論中所說的鐵塵的安立呢!
按照對方的觀點如果永遠可分的話,就沒辦法比較色法哪個多,哪個少,因爲都是無窮大。無窮大和無窮大怎麼比較呢?沒有現量,沒有可比性。雖然勝義中把無分微塵打破了,有分也不可能,無分也不可能,這樣一個無分微塵在勝義觀察下是無法存在的。但是經論又講到了微塵法的安立,所以一定要符合佛陀和聖者菩薩們的教證。
下面辯駁,問:世親菩薩的《唯識二十頌》和靜命論師的《中觀莊嚴論》中,都摭破了無分微塵,你們的說法和大菩薩的觀點相違。
現在就引用唯識宗的觀點,在世親菩薩的《唯識二十頌》等等論述當中,還有靜命論師的《中觀莊嚴論》中,都是建立名言唯識的觀點。名言的實相按照唯識的見解去建立,但這種理論並非是完全按照觀現世量而建立的一種名言理論了,實際上已經涉及到勝義理論的觀察了。
答:兩位大菩薩是按勝義理論觀察,因此,不僅得不到極微塵,實際上,連任何有事法也得不到。
這種大菩薩的運用,他是完全用勝義理論。去觀察之後,不要說一個極微了,就連一個最小的法,或者說任何一個法也得不到,連心法實際上也得不到的,只不過到那個時候,他不再用隨理唯識了,不再繼續去分了,不再繼續去觀察自心,所以的話,他是到此爲止,把唯識建立在這裏,他就不用了。實際上這就是勝義理論,如果繼續再分的話,那心識也是可以破掉的。但是他沒有這樣去做。雖然沒有這樣子做,但可以看出,這一個理論是勝義理論。
如《入中論》雲:“雖以七相推求彼,真實世間皆非有,若不觀察就世間,依自支分可安立。”
在《入中論》當中,後面講人無我的部分,就是以這個七相去推,推的時候,就用車和支分的比喻。車是有支,它的零件就是這些支分。這個車和這些支分,是一體的呢,還是異體的呢?還是車子具有支分呢?還是車子異于支分?還是支分異于車子?或者說,車子它唯一就是集聚?或者說,車子就是一種支分的形狀呢?不管是支分組成的一種特殊形狀,還是一種支分的特殊集聚,都不是車。然後也不是車上具有支分,也不是車子異于支分,也不是支分異于車子,不是一體異體。所以最後實際上看到,支分是不存在,就把這個車子破掉了。我們破除人無我也是這個樣子的,最後的話,連支分也無法安立。但是如果不觀察的話,就按照世間去說,依靠支分就可以組成一個車子。我們說,可以去買一個寶馬車,買一個奔馳車,不可能說是最後連一個車都買不到。在名言當中,大家都認爲你是可以買得到一輛車的,在名言當中,不可能說是,最後沒有買到一輛車。所以我們前面說,你花了很多的錢去買了一件毛衣,回家來大家都會說,你買的這件毛衣不錯呀。你看,這就講的是一件毛衣。不會說,喔,你連一顆紗都沒有買到!一縷紗都沒有買到!最後你穿衣服,大家不會說你一絲不挂。你每天吃得飽飽得,不會說是你每天一口飯也沒有吃。這就是按照名言世間上的說法來說的。你每天都在大地上踩,沒有說你是踩空了。這也是站在名言當中來說的。所以不依靠勝義理論來觀察的時候,就是可以依靠這些支分來暫時安立。
二,觀察無分刹那。
這下面的話就是在內心心識上來暫時觀察無分刹那。名言中需要承認時間最細邊際。如果“凡是刹那,決定有分”周遍成立,則必須承認一個無分刹那可以分成無窮無盡的刹那,由此,對一個無分刹那和一個大劫,將無法安立時間長短的差別。
這裏面說,名言當中需要安立一個時間上的最小的,最基本上的單位,以它來做爲組成時間的基礎。如果說,它還可以分,還有更小的基本單位,也就是說,找到最後,實際上還沒有找到一個最小的時間基本單位,也就是無量可找,無量可小,無量可分,這樣是一個完全必須成立的事實的話,就必須承認,承許一個無分刹那,是一個小的時間。一個大劫,是一個大的時間,小的時間和大的時間,最後一看,它的刹那,是一樣大的,一樣多的。這個刹那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最後會分出很多個基本的,小的時間單位。也就是說,分出很多很小的時間單位。這個刹那不是無分刹那,而是一個小的時間。所以這一個無分刹那會有很多的刹那。一個大劫也有無窮個刹那,二個都是無窮刹那,無窮刹那就不能比一個刹那小于一個大劫。這樣的話,我們說,在這裏坐一分鍾,和坐一大劫,這兩上時間就無法來做比較了。因爲這當中一個基本的組成單位都是無窮大。基本的數量單位最後去看的時候,都是無窮大。最後你找不到一個可比性。所以的話,時間長短就無法來鑒別了。
時間的長短唯一是按所含刹那的多少來安立的,刹那的數量多,則安立爲長時間;刹那的數量少,則安立爲短時間,此外也沒有其它安立的方法。
這一種說法就是指,時間完成是按照它的基本組成單位來分的。基本單位多,就是長時間,基本單位少,就是短時間。而你現在找不到一個有量的,定量的基本單位,兩個都是無窮大了,所以就無法安立時間。
這裏,無分刹那和一大劫同樣具有無量無邊的刹那,無法安立多和少,由此,任何長短時間,小到刹那、須臾等,都無法到達究竟,最終會導致破壞觀待時間所安立的一切。
在我們的時間當中,一個大劫是一個無量的時間,不斷不斷地分,會分出短的時間。不斷不斷地分,會分出須臾,刹那,這些小的時間。所以都是由大到小,最後會分出時間的長短的。而你就沒有辦法。假如說不建立一個基本的無分刹那,不可再分的刹那的話,那就和現量相違了。在《俱舍論》當中就講過,120刹那就爲一大刹那量。然後臘縛是它的60倍,臘縛的30倍又叫做須臾,須臾的30倍,就是一個晝夜。所以這樣來看的話,一須臾就是48分鍾,然後我們按這種推理,推到最後一個無分刹那的話,就看這一個刹那,就是0.013秒。這樣子來算。所以這就可以看得出,它是一個定量的數的。而不是一個不可定量的。就是以它做爲基本單位,否則的話,就會破壞時間的安立了。
以上抉擇了色法和心法遠離一體、多體。諸法當中,還剩下不相應行法和無爲法。其中,不相應行法,只是觀待色法和心法的階段而安立的,既然色心二法遠離一、多,觀待其階段安立的不相應行法,更不會有一體、多體;無爲法只是排除有爲法的反體而已,此外也沒有一個自性。
下面就開始回到離一多因了。也就是回到勝義理論的觀察了。中間這一段,涉及的是名言理論的觀察。現在我們又回轉來,又回到勝義理論的觀察,離一多因。上面,通過用勝義理論決擇以後,色法和心法都遠離了一體多體,諸法當中,只剩下不相應行法和無爲法了。因爲色法和心法,心法當中包含了心王和心所,這叁法,再加上不相應行法和無爲法,就是五法,五法涵蓋一切世出世間的組成。那麼我們只要把色法和心法破掉的話,那就好辦了。諸法當中,不相應行法只是觀待色法和心法的階段而安立的。也就是說明,它的中間的階段,後來的階段,時間的安立,老、病、死這些階段性的安立,這就是在具體的色法和心法上面去安立的。沒有離開色和心法之外而安立的一個具體的不相應行法。所以色法和心法兩個都是遠離了一體和多體,這也就是說,色、心二法都是無實有的。觀待它而安立的階段,這些不相應行法,就更不可能有一體、多體,就自然把它打破了。
同樣來看這個無爲法,它只是排除有爲法的反體,也就是說,排除有爲法以後,再産生的一個側面。這些側面就像擇滅、非擇滅、虛空等,這些都是依靠摭除有爲法而建立的。就像在《中論》當中說,“若無生住滅,諸法名無爲。”也就是說,遠離了生、住、滅這些相狀的法,就叫做無爲法。實際上你看,它就是摭除了色法的生、住、滅,它並沒有在其他的方面去建立一個無爲法,所以無爲法就是遠離了生、滅這些而建立出來的。如果沒有有爲法的生、滅,那也就談不上無爲法了。因爲它完全就是一種排除法。排除您所排除的這些,色心二法沒有的話,那麼,無爲法也無可排除。無法建立,它只依靠排除法而建立。
由此,有爲法和無爲法都不成立實有一體,自然多體也不成立。
把一體觀察了以後,每一個一體都找不到,你在世界上一個人都沒有找到,你說有很多人是不可能的。在世界上一個杯子你都沒有找到,你說有很多杯子,這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把一體破了以後,多體也就自然不成立了。
如果諸法有自性,決定只有一體和多體這兩種存在方式,以諸法遠離一體、多體的緣故,人和諸法無有自體,自性本空。
《如意寶藏論自釋》中雲:“此顯現(有法)有事無事何者也不成立,遠離一體多體故,猶如水月。”
上面的道理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在這裏我們也就不做細談。
在《如意寶藏論自釋》中,全知無垢光尊者說:“此顯現是有法,有事無事何者也不成立,這是所立,遠離一體多體故,這是能立,猶如水月,這是比喻。
不論分析與否,諸法本來遠離一體、多體,在聖者的各別自證智前,…
《中觀總義 第十二課 離一多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