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 第十叁課 大緣起因

  

《中觀總義》第十叁課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圓春法師講授

  

  

頂禮大恩至尊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頂禮本師釋迦牟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浩瀚前譯叁根本!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如虛空般無邊無盡的衆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在發起菩提心之後,今天接著一起來共同學習堪布益西彭措所講授的《中觀總義》。

  我們繼續學習能破的中觀正理。在中觀正理中,我們學習第一個科判:應成派和自續派共同的五大因。五大因中,前面四大因我們已經學習了,今天我們進入到第五大因——大緣起因的學習。就像前面所說的,這五個理論是我們作爲學佛者攻破我執、攻破實執的具有神奇力量的秘密武器。這些武器將會摧破一切虛妄的實執,而建立我們人生當中最真實的圓滿。這是我們遇到佛法以後最殊妙的一個因緣。所以每一個理,我們都要以大歡喜心去努力地學習它、熟悉它、運用它、串習它,最後去感知它、現證大緣起因所揭示的法界本性。所以,我們在面對這種理的時候,千萬不要想它離我們很遙遠,它就在我們的起心動念之間,就在我們的見聞覺知當中,它就是在顯現存在的同時,可以啓用的一種法理。所以我們學了以後,千萬不要當做是離生活很遙遠、離我們現前的境界很遙遠的一種空談的理論。佛法不是空談,尤其像這種理,它是直接剖析我們現前的、覺得是最真實的東西。那麼,面對什麼是真實,用這樣的理去看透人生、看透生命。在我們能夠看透人生、看透生命的時候,我們認識了人生的真谛,才能活在真實裏面。活在真實裏面的人是踏實的、幸福的、安全的;活在虛妄裏面的人,是不踏實的,永遠都是痛苦的、冤枉受苦的。所以,我們應當有一種大歡喜心,發現這些是瓦解我們一切虛妄的力量,這是給我們揭示宇宙人生最機密的教法!我們今天居然有因緣來深入地學習,應當感歎生命中有這種微妙因緣。

  尤其像這個大緣起因,是佛法當中一個很重要的智慧,很多的經論中都會講到緣起性空。而建立緣起,又能夠從緣起上面作爲方便,而了達自性本空,這是佛法的一個超凡智慧,也是一切所知法當中的精華。我們了解大緣起因以後,就會覺得人生是非常幸福的,因爲一切的真實,都可以通過大緣起因把握在我的手中。我們來看具體的論文:

  五,大緣起因:是對諸法的因體果都作抉擇的理論。

  前面我們講到,每一個因都有所偏重。有些在因上面、有些在果上面、有些在本體上面進行抉擇。而大緣起因不共的一點,也就是和其他的理論相比,形成它獨特的風采的地方,就是它在諸法的叁個側面都完全作了抉擇。這樣的因,可以說是衆因之王;這種理,也可以稱爲理王!所以,大緣起因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下面看出處:

  《龍王請問經》《無熱惱請問經》《中論》《六十正理論》《入中論》等。

  在經典當中有大緣起因,在論典當中也有大緣起因,就像《龍王請問經》、《無熱惱請問經》等很多的經典中,都用到大緣起因;而龍樹菩薩的《中論》《六十正理論》和月稱菩薩的《入中論》等論典當中,也都用到了大緣起因。

  《龍王請問經》雲:“何法仗因,彼者仗緣;何法仗緣,彼者不生;何者不生,彼者空性;何者空性,彼者無相;何者無相,彼者無願;何者無願,彼者寂滅。”

  在《龍王請問經》中講了從前往後的一個推斷,我們看推斷的過程:

  首先,任何一個法,它要是依仗于因而出生的話,這個法必定要依仗緣而得以出生,也就是“獨因不生,孤掌難鳴。”都是要講因緣和合,不是單純的一因一緣就能讓一法得生,都是需要因緣和合。而這個和合的過程,我們要完整地去理解它。也就是說,什麼法要依仗因的話,這個法就一定要依仗緣;什麼法要依仗緣的話,我們再去觀察它的本性。在名言顯現的角度,有法出現,就需要有因,不可能無因而出現一個法,而這個法有主因,需要主因,就需要助緣,需要因緣和合。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這樣。所以,我們辦事情能否辦成,要看因緣。如果因緣不好,事情也就辦不好。不僅世間上一件事情如此,世間上任何法的出現都需要因緣。比如我們希望身體好,那必須以前面的身體作爲因,再以其它一些助緣方面能具足,身體才能好,否則身體不能好。這就是由因緣而顯現的。我們的身體、我們的顯現,甚至我們現在說一句話、辦一件事,我們的苦樂出現的時候,都需要因緣。看到一件事情的顯現,看到苦樂的顯現,就是看到生命中有因緣的顯現。看到一個法,就知道它是有因緣的。所以,我們把它放到我們的心裏面去,放到心底深處,遇到任何人、任何法,都知道是因緣的顯現。

  因緣的顯現是不是真實的顯現呢?“彼者不生”。即:什麼法是依仗因緣而出生的,這個法就沒有真實之生,沒有一種實有的生。也就是說,這種顯現是虛妄的顯現,沒有自性可得。完全是“屬于衆因緣的法即不屬于自己”這句話要記住。因爲它是因緣的本性,而不是自己的本性。完全是因緣,完全是他法,根本不是自性。假如哪個法是自己的體性的話,它就不需要其他因緣,自己就注定了自己的存在。但如果我們看到一個法是由因緣而出現的話,這個法就應當屬于因緣。你千萬不要把自己當成是自己,而應當把自己當成是因緣,也不要把他人當成是真實的個體,應當把他當成是因緣。我們身邊發生的任何事件,我們就應當知道“噢,因緣!”因緣如是顯現。因緣在變化的時候,就看到事物也在變化了。所以並不存在一個離開因緣而有自我體性的法或人,來決定一切的顯現,沒有。就像我們任何人都無法依靠因緣之外的一個東西來決定你該說一句什麼話,或決定你如何顯現,沒辦法。所以完全都是屬于衆因緣,而不屬于自己。所以僅僅是因緣的一種本性,而非自性存在。

  因緣的本性是什麼呢?因緣就是沒有自性。你看因緣所生的法,哪一個可以找到獨立存在的自性呢?沒有的。我們說依仗因緣,這只是不觀察而已,一觀察就是無生。無生,就是一個法從未出生過。那這個法就是空無的本性、空寂的本性。所以“何者不生”就是空性。而什麼法是空性的,就絕對無相。空無自性的法,連自性都沒有,還能有什麼相狀呢?沒有自性的法肯定沒有相狀,所以就是無相的。

  假如什麼法是無相的,它就無願。我們願求什麼法,就是因爲我們執著相,著相的衆生就會願求這樣、願求那樣。比如著名聲的相,就會很想去求名;著錢的相,就會很想去求財;著地位的相,就會很想去求地位。但實際上這些都是無相的,都是空性的。禅師雲:“夢幻空花,何勞把著啊!”假如像虛空、幻花一樣的、根本空無實有的法,我們誰還想去抓它呢?所以“何者無相,彼者無願。”

  假如何者無願的話,彼者寂滅。就像我們最終本來就沒有願求,就把內心的渴求一下子放下來的時候,就能夠安住于寂滅。也就是最終歸無所得的時候,就是“狂心當下歇,歇即菩提。”能呈現寂滅的法樂。

  這是一連串的。這裏面,首先是通過因,引出緣;通過因緣,推知無生;通過無生,推知空性;通過空性,推知無相;通過無相,推知無願;通過無願,推知寂滅。這就是以因緣了知萬法不生,只要無生,就能産生空、無相、無願,只要能産生空、無相、無願,就能夠獲得寂滅。

  《無熱惱請問經》雲:“若從緣生即無生,于彼非有生自性,若法仗緣說彼空,若了知空不放逸。”

  如果是從因緣所出生的,我們在名言中,可以暫且說有一個緣起生,但真正用勝義觀察的時候,有沒有一種自性存在呢?沒有。這就是一種無生。“生即無生。”再看,對于這樣的一種無有生的自性的法,我們再觀察,它是依仗因緣而顯現的,所以它的存在性完全是一種因緣性,而因緣性沒有自性,所以它的存在就是空。這是宇宙人生最根本的真實。這是萬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顛撲不破的真理!我們能夠認識真理,活在真實裏面,才是做對了人,我們的心才是活在了正常狀態當中。假如我們偏離了這種真實,墮入實有當中,就是在實有當中放逸而沒有回觀自心,沒有讓它活在真實當中。所以我們能夠了知到空性的時候,所有的修行都能夠在這上面“精進無有崖”,完全是無有停止的精進,只要你能夠安住在空性當中,這就是永遠的精進。只要你偏離空的覺知,偏離了空而執著于有,執著實有,就說明你遠離真實了,沒有專注在真實當中,就是在放逸裏面了。

  正因爲如此,禅師在教言中要求很高:“起心動念,皆名破戒!”起一個心、動一個念頭,都叫做破戒。爲什麼呢?因爲從自性上面,你已經偏離了,沒有安住在真實當中,違反真實,按照自性的戒律上面就是破戒按照禅師的要求去看的話,心心念念都要活在真實當中,怎樣活在真實中?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怎樣…

《中觀總義 第十叁課 大緣起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